入刊理由:
工業化是現代化進程的核心內容,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面,而縣域工業化是實現區域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縣域經濟是由三次產業構成,要實現縣域經濟的長足發展,必立足于合理的產業格局。合理布局縣域經濟,調整工業、農業、服務業的產業格局,實現傳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統籌城鄉經濟的發展,既是縣域經濟的發展思路,也是縣域工業化的發展方向。
工業化既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因此,發展好縣域工業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推進縣域城鎮化進程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縣域工業化重要作用
縣域工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縣域經濟和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柱。欠發達縣域經濟的一大特征是農業大縣、工業小縣,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格局,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縣域工業發展落后,規模小、技術含量低、市場競爭力弱。要改變這樣的格局,就必須大力發展縣域工業,促進縣域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形成合理的三次產業結構。
縣域工業化不能僅靠城市大工業來支撐,還必須發展小城鎮工業。長期以來實行城鄉分離的二元政策,導致縣域工業發展嚴重滯后,工業化與城鎮化水平低下。隨著國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中城市出現了擴散效應,產業轉移為縣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有助于拉動縣域工業的發展,打破城鄉在生產領域各自孤軍奮戰的封閉式發展模式。
有效推進農業現代化。推進工業化進程,工業反哺農業,是實現農業、農村經濟現代化的基本思路。長期以來工業與農業各自孤立發展的二元模式,導致中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組織形式基本停留在小農經濟的狀態。要推進農業現代化,縣域工業發展是必不可少的過度平臺,因為縣域工業產品大多需要農業提供原材料,產品大多為農業與農村所需要消費品與生產必須品。同時,縣域工業擔當起反哺農業,緩解谷賤傷農矛盾的重任。
城鎮化的重要推動力量。世界城市化的歷史經驗說明,工業化與城市化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縣域的城鎮化自然離不開縣域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對發展中大國而言,縣域工業化無疑是城鎮化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是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不能僅靠大中城市來吸納,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還得依靠縣域第二、第三產業來吸收。
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途徑。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導致了城鄉經濟發展的巨大差距,嚴重影響了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而要從根本上改變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發展縣域工業與第三產業是必經之路。同時,縣域工業的發展,也為增加農民收入,弱化城鄉差距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縣域工業化發展趨勢
市場化。通過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能有效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縣域經濟的發展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政府僅發揮規范與引導的功能。尤其是在多數工業產品處于供過于求的情況下,由市場來選擇縣域工業的發展方向、規模與結構,才能使之在競爭中求得生存、發展與壯大。
特色化。各縣域的資源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縣域工業要形成縣域特色與區域特色,才具備市場生存的能力。所以,縣域工業的發展,要從縣域比較優勢出發,揚長避短,發揮優勢,走出一條具有本縣特色的縣域工業化發展道路。
集聚化。縣域工業的發展應盡量集中布局,才有利于節約建設資金、節約耕地、降低交易費用,也有利于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因此,在制定縣域工業發展戰略時,要從空間結構優化的角度考慮工業的布局,相對集中、功能互補,才能實現協調發展的目的。
規模化。盡管縣域工業的規模相對較小,但也要從投入產出角度來考慮,規模太小,必然導致企業生產成本難以降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弊端。因此,在集聚化的基礎上,還要考慮規模化問題,通過規模的擴大,產生規模效益。
縣域工業化發展重點
縣域工業化水平低是縣域經濟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要使農民富裕,就必須減少農民,而減少農民的基本路徑就是走農業工業化之路。僅僅依靠縣域農業經濟的發展,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只能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因此,縣域工業化發展戰略要立足于縣域實際,著眼長遠發展,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發展思路,選準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努力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促進縣域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積極推進農業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保持農村穩定,不僅是提升縣域工業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縣域工業化的基本發展思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圍繞縣域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重點扶持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企業,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加快縣域民營工業發展,活躍縣域經濟市場主體。縣域民營工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主體。中西部縣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縣域民營經濟、民營工業發展的差距。因此,若想加快縣域工業發展,縣域民營工業是重要的發展主體。對于欠發達縣而言,民營工業起步晚、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競爭力弱,需要地方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支持。縣域政府要為縣域民營工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寬松的氛圍,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吸引縣域外的資金加入到縣域工業的發展中來。
改善社會環境,吸引優質人力資源。優質的人力資源是縣域工業發展的關鍵,是現代競爭的核心。為加快縣域工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寬松的環境與氛圍,積極吸納高素質人才和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是活躍縣域工業至關重要的環節。
以工業園區建設為重點,形成集聚經濟效應。工業園區是推進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有效途徑,加快園區建設,實現工業的集中化,既能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充分發揮各類生產要素的集聚效應,又有利于污染的集中治理,從而大大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
發揮比較優勢,形成縣域特色經濟。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依托自身優勢,培育和發展縣域特色產業,構筑縣域經濟的發展支柱。縣域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特色經濟,是以縣域比較優勢資源為基礎,以特色工藝或高新技術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作保障,以特色產品為載體,以高市場容量、高附加值及產業化運作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
責任編輯:龍佳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