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通脹下行、經濟增長放緩預期加強的趨勢下,中國政府提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工作重心得到各方面的共識。但是在明確“穩增長”目的合理性之下,選擇何種路徑具體實施,顯然更值得我們為之深思。在目前經濟背景下,必須重新梳理發展的思路和培育新的增長點,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拉動服務消費,促進消費升級;二是以城鎮化為支撐,使城鎮化成為擴大內需的引擎。這是新時期特定環境下經濟增長點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經濟增長;服務消費;城鎮化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004-02
2012年中國經濟增長面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隨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蔓延和美國經濟陷入高失業、高負債的困境,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穩定性明顯上升,再加上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出口增長下降及經濟增長速度下行的壓力顯現。據《財經網》報道,7月份CPI增長速度1.8%,PPI負增長2.8%。全國上半年GDP增速7.8%,連續六個季度放緩。數據顯示,當前中國經濟轉型正處在歷史拐點。在錯綜復雜的經濟背景下,國務院提出把穩增長放在重要位置的決策是及時的,并且是絕對必要的。但是在明確“穩增長”目的合理性之下,選擇何種路徑具體實施,顯然更值得我們為之深思。
在經濟政策的抉擇上,中國面對兩大調整。一是先前的經濟刺激政策不能重復,否則,資產泡沫的增大,將為未來發展埋下更深的禍根。二是不刺激經濟,增長下滑的趨勢,勢不可當,不知道何時到了盡頭?面對兩大難題,政策制定者必須要有清晰的頭腦,以及超人的智慧。長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依靠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來帶動的。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投資和出口都受到國際經濟的影響。未來需要重新梳理發展的思路和培育新的增長點。結合過去三十年的經驗與當下經濟背景,經濟增長點的轉折途徑,可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拉動服務消費,促進消費升級;二是以城鎮化為支撐,使城鎮化成為擴大內需的引擎。這是在目前經濟背景下經濟增長點的必然選擇。
一、提高服務業占GDP的比重
中國經濟怎么轉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加大服務,提高各種各類的服務活動,在經濟活動總量中的比重。這是現代經濟增長的突出特點,20世紀60年代初,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重心開始轉向服務業,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總趨勢,由此奠定了當今世界經濟的霸主地位。目前,中國GDP中服務業占比只有51.3%,遠低于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平,考慮到中國的發展階段,現在的服務業占比應該在60%左右,未來十年,如果政策調整與體制改革到位,服務業有可能提高10~15個百分點,服務業的未來發展有巨大的空間。要提高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首先,要改變發展理念。前三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我們靠的是制造業用大量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在新一輪經濟驅動中,我們要從解決就業和民生出發,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拉動服務消費升級,利用改革進行機制創新,完全可以解決就業和GDP增長的問題。其次,縮小貧富差距,提高城鎮中低層居民收入,是提高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之本。過去幾年中國依靠商品消費拉動經濟,對服務消費關注程度不高。由于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卻使消費模式出現了斷層,在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下,由于收入分配差距過于顯著,導致相當一部分人處于最基本生活需求的邊緣。因此,這部分人對服務業的需求還沒有達到相應的臨界點,收入差距導致服務業的需求不足。未來幾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通過改變消費模式,實現服務升級。可適度調整刺激消費政策的重點,引導居民增加服務消費。政府要適時將家政、養老、教育、保健、大眾餐飲等服務消費納入政策支持范圍,引導服務消費快速增長。最后,創新與提升制造業中的服務內容。制造業中的服務包括產品的設計、研發、銷售、售后等環節。長期以來在提高服務活動比重的時候,人們觀念中僅看獨立的服務業在GDP中所占比重;忽視制造業、農業等這個產業中的服務活動。事實上,我們在發展制造業同時要注重其轉型與提升,把它的產業鏈向服務領域延伸。通過創新機制增加它的附加值,增加它的知識技術的含量,同樣可以成為新經濟增長點的動力源。
二、城鎮化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工業化實現的,在推進工業化過程中,依賴高儲蓄、高投資,通過大力發展以出口導向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使經濟連續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但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原有發展動力遇到了嚴峻的挑戰,必須為經濟增長尋找新的動力源泉。城鎮化是擴大內需最大的潛力所在,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托。城鎮化的推進將為經濟增長釋放出龐大的內需市場,可以帶動基礎設施、房地產、保障房等建設及相關產業發展,對促進投資、改善經濟結構、第三產業的發展及擴大國內需求都起到積極的作用。城鎮化的實踐表明,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GDP增加1.5~2個百分點;意味著1 300萬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直接推進城市消費。中國現階段城鎮化水平是51.27%,與發達國家78%的水平相比,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根據國際經驗,城鎮化率達到70%才穩定下來。目前中國城鎮人口占比剛剛邁過50%的大關,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將近二十年后才能達到70%。因此,即便在世界經濟衰退長期化的大背景下,城鎮化仍能長期有效地支撐中國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城鎮化發展從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和消費品市場擴張兩方面都能大量消費工業化產品。一是城鎮化帶動消費需求。推進城鎮化,會帶來消費心理與內容的不斷更新,刺激著消費行為。據測算,如果城鎮化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未來十年,中國居民消費率有望提高15個百分點,使居民消費率從35%提高到50%左右,最終消費率由不到50%提高到60%左右。麥肯錫預測,按照現有發展趨勢,2025年中國城鎮人口將達到9億,城鎮化率達到66%。有專家認為,這個預測能實現的話,僅2008—2025年間中國城市消費的增量就能與2007年德國市場總規模大致相當。各國的經驗都表明,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確實會產生巨大的消費“累積效應”,并進而成為經濟增長心的源泉。二是城鎮化可引致投資需求。大量農民的市民化將引致巨大的市場需求,對民間投資也有拉動作用。有專家通過測算表明;城鎮化新增一個百分點,可以新增投資6.6萬億。如果要在二十年間,把1.3億農民工市民化,城市每年需要建設保障性住房650萬套(戶均80平方米,共5.2億平方米),拉動相關57個產業增長,創造2 000萬個就業崗位。提高城鎮化的持續投資將起到長期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總之,城鎮化蘊含著巨大的內需空間,依然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強勁動力。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城鎮化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這將為擴大消費需求提供強大、持久的動力。要想讓城鎮化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必須加快體制改革,破除制約城鎮化推進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礙,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端正思想,統一認識,改變發展理念。中國三十多年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以工業經濟為主。在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情況下,要讓城鎮化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繼續沿著以往的發展道路難以為繼,中國必須尋找新的增長動力。今后一個時期,加快推進城鎮化便是一個選擇。大規模人口城鎮化,會產生巨大的收入增長和消費轉化效應。當工業化到達一定階段后,城鎮化是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的新發動機。當一國經濟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階段邁進過程中,構建以中等收入階層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尤為重要,這一時期,城鎮發展恰恰能為中等收入階層集聚和成長提供主要空間,顯然城鎮化也是推動社會結構轉型的動力來源。第二,轉變城鎮發展模式。轉變城鎮化發展模式要求增強城鎮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將公共資源和公共權力均衡用于不同規模城鎮發展方面,特別在資金配置、行政許可、財稅政策、金融信貸、進出口、吸引外來資本、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要考慮和照顧中小城市(鎮)的發展需要。第三,改革排斥農民進城落戶的城鄉二元體制。從長期目標看,中國城鎮化深度推進,就必須將城鄉隔離的二元戶籍制度一元化,并使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具體思路要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人口管理機制,構建有利于人口遷徙的可轉移接續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民工身份轉換。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取消不必要的限制,鼓勵鄉鎮企業向城鎮聚集,降低鄉鎮企業集中的搬遷成本,給予在城鎮新建鄉鎮企業適當優惠,與相關政策協調配套,以加快農村剩余轉移勞動力的市民化步伐,提升城鎮化水平。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