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氣候變化影響的日益顯著,全球變暖問題越來越多的受到國際關注,由于全球對化石燃料的過度依賴,工業和人們生活中的廢氣排放日益增加,由此導致的空氣污染和溫室效應,使得碳排放已經成為人類生存環境的最大威脅。基于全球變暖和環境的日益惡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重挑戰,低碳經濟模式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全球變暖;碳博弈;碳減排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011-02
一、自然環境及能源現狀
氣候變化對自然系統產生的嚴重影響是引發全球關注的直接原因。一些極端氣候事件包括干旱以及洪澇災害發生頻率和強度的明顯增加,尤其是熱浪和暴雨的頻繁,導致部分地區的水資源短缺、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糧食減產繼而可能引發糧食的安全危機;海平面上升會對部分沿海城市和島嶼國家的社會發展構成嚴重威脅。此外,隨著資源的日益枯竭,發達國家率先進入了工業化時期,其國內經濟已經得到迅猛發展,逐漸渡過了高碳經濟階段,而發展中國家則尚且依賴于高碳發展,由此氣候大戰正在演變成低碳大戰,低碳經濟、節能減排等一系列的問題。面對氣候問題對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巨大危機,碳減排正逐漸成為國際共識,實現碳減排將成為未來國際社會發展的必然新趨勢,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時對未來國家間的貿易、市場和國際技術競爭等格局也會產生一定的改變。在這樣的國際壓力下,每個國家都需要認真思考并制定出可行的碳減排行動計劃。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所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認為,目前人類社會發展所依賴的能源從其供應和消費的發展趨勢來看是不可持續的,面對即將枯竭的自然資源,只有通過開發節能、環保、高效的新能源,來解決日益嚴峻的能源壓力。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一)低碳經濟的認識現狀
20世紀后期以來,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大多數人士認為全球變暖與工業革命以來生產的迅速膨脹以及對化石燃料的過度依賴有緊密聯系。溫室氣體的排放將會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嚴重的威脅,人們開始意識到全球升溫對未來會產生潛在的災難性影響,由此“低碳經濟”的概念開始被世界所關注,“低碳經濟”最早是由英國于2003年《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能源白皮書率先提出的,其含義主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開發新清潔能源,核心是技術的創新、制度的完善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當前國內外,諸多學者對“低碳經濟”有著各自的見解,但是對發展“低碳經濟”的終極目標都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如潘家華認為低碳發展是指在保證經濟社會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最大限度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莊貴陽則指出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謝軍安等認為低碳經濟要求經濟活動低碳化,降低經濟發展對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影響,維持生物圈的碳平衡,其根本目標是實現經濟發展中二氧化碳的人為排放量與人為吸收量間的動態平衡,本質上屬于碳中性經濟。
隨著低碳時代的到來,繼英國于2003年發表的《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能源白皮書以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也均陸續提出了相應的能源政策以及實施低碳減排的計劃。德國、歐盟、美國、日本、中國等世界大國也先后出臺了相關的文件,提出了差異性的氣候政策,各國受氣候變化影響程度、經濟發展水平、減排成本、技術水平、政治背景以及研究觀點等的不同,形成了以追求本國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不同政策立場,使得發展低碳經濟的步伐舉步維艱。
(二)低碳經濟國際博弈現狀
至今為止,歷經二十多年的減排路徑,雖然國際上已達成“碳減排”的共識,但各國仍未推出一套可行的減排方案。“碳排放”顯然已經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但由于“碳減排”其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性,各國在利益方面難以協調,特別是各國發展程度的不同造成了差異性的環境效用,使得世界性“碳減排”陷入了一場博弈。由于當前國際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治理結構,這就導致“碳減排”博弈陷入了一場困局。盡管《京都議定書》中為各國制定了2008—2012年的減排標準,但各個國家很難在具體的減排行動中達成一致,尤其是發達國家更不愿意承擔更多的減排義務,要求將發展中國家一起加入“碳減排”的行動中。根據不同的利益群體,碳博弈中參與者:主要以美國為代表的頑固派、以歐盟為代表的積極派、以俄羅斯為代表的獲益派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搭車派。
有學者提出,針對國際“碳減排”的博弈困局,首先必須討論其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如何界定各國的碳排放責任;二是如何分配各國的碳排放權。對于第一個問題,各國各持己見,如印度所提出的人均排放的概念,發展中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遠遠的低于發達國家,所以發達國家應該對全球氣候變暖負最大的責任;其次巴西也表示,發達國家自工業化以來大量的燃燒化石燃料,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升高,是導致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而發達國家則是將責任推向了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學者則是提出了最終消費論來衡量各國的碳排放責任,發達國家將高碳排放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再從其他國家大量進口商品,實際上是形成了碳排放的轉移,因此消費所產生的碳排放也應該算在發達國家的頭上。
對于第二個問題,目前的國際形勢,一系列已有的國際性條約得不到嚴格執行,新的國際減排方案又很難制定,這也正是哥本哈根大會無果而終的原因所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課題組發表研究報告提出了一個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理論框架,核心是解決各國碳排放權分配問題。具體的步驟大致分為三步:第一步,對各國的碳排放先算一個歷史總賬,確定各國自工業革命以來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量是否超過其應有的碳排放權,從而建立一個“國家碳排放權賬戶” ;第二步,設定一個自現在開始到未來某一個時點全球新增的碳排放額度,分配到各國,并納入“國家碳排放權賬戶”一并考慮,得到各國這段時期的總排放額度;第三步,各國分別制定各時點的減排路線圖,確定每年的實際排放量,且國家間可以進行碳排放權交易。
三、國際上的減排方案
目前,國際上也推出了一些關于碳減排的路徑方案:一是節約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轉換率;二是燃料替代,大力發展可再生、清潔、環保的新能源代替傳統的化石燃料;三是從化石燃料的利用中分離和回收二氧化碳并加以封存。從減排的效果、實施的難易程度、經濟效益等方面來看,這些方案雖有不足值得考慮。綜合上述的分析可知,世界性碳減排博弈的有效均衡有賴于世界各國發展差距的縮小和全球性治理結構的形成,才能讓合作共贏成為世界性“碳減排”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坤明,潘家華,崔大鵬,等.低碳經濟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6.
[2] 陳文穎,吳宗鑫.氣候變化的歷史責任與碳排放限額分配[J].中國環境科學,1988,(6).
[3] 喬榛,魏楓.世界碳減排博弈困局及出路探析[J].北方論叢,2011,(3).
[4] 李海濤,許學工,劉文政.國際碳減排活動中的利益博弈和中國策略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5).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