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功利化、謀職化所帶來的弊端,追求身心和諧的教育思想愈受歡迎。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的內容實質和表述形式都體現著和諧思想,即教育與生活的和諧,學校與社會的和諧,教學做的和諧,和諧構成了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的精髓。在這一思想引領下,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在目標指向上追求個體的德、智、體全面和諧發展,“形成全體人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在價值取向上強調以民為本、農民至上,重視農村社區教育的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協調發展。
關鍵詞:和諧;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現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038-02
和諧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結構狀態,也是事物運行的最優功能狀態,和諧是和諧教育的必然追求。和諧教育是實現教育內部和外部的和諧而達到教育價值最大化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將有效促進個體身心、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教導人們以和諧思維處理自身自然與身外自然的關系。隨著教育的功利化、謀職化所帶來的弊端,追求身心和諧的教育思想受到普遍歡迎。事實上,陶行知作為中國“五四”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人民教育家,他所提出鄉村教育思想雖然沒有直接提及“和諧”的字眼,但無不閃耀著和諧的思想,在當時社會乃至今天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和諧思想的產物
所謂和諧,是對立事物之間在一定的條件下、具體、動態、辯證的統一,是不同事物之間相同相成、相輔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補、共同發展的關系。可見,承認事物的差異和矛盾,主張事物發展的多元化,是實現和諧的前提。陶行知正是在推行“新教育”期間,在發現矛盾解決問題過程中,創建了鄉村教育思想。
鄉村教育思想主要包含三方面內容:第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應發揮對教育的動力作用。第二,社會即學校。傳統教育是為學校而辦學校,將學校與社會之間造了一道高墻,“社會即學校”就是要把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拆除,把學校拓展至大自然,拓展至整個社會。第三,教學做合一。“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法、學法、做法是應當合一的。”教學做有一個共同的中心是“事”,就是實際生活。在生活里,對事是做,對己之長進是學,對人之影響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由此可見,鄉村教育思想的內容和表述形式無不體現多元和諧思想。第一,“生活即教育”與“社會即學校”,這個 “即”字,現代漢語解釋中,是“靠近”、“接觸”。實際上,這與哲學里把不同事物置于相互依存的統一體中的含義相近,強調兩者雖有差異性,也有同一性。第二,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與中國和諧文化所說“天人合一”的表述如出一轍。可以說,鄉村教育思想是和諧思想的產物。
二、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的目標指向
1.培養個體“五育”全面發展。陶行知很早就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觀點。他說學校要使學生“全部發育”,“身體和精神,要全體顧到,不可偏于一面。”在批判舊教育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中國鄉村教育應適合中國的鄉村實際生活,貼近農村生活實際,滿足中國農民的實際需求,主張建設活的鄉村教育,就是“從鄉村實際生活產生活的中心學校,從活的中心學校產生活的鄉村師范,從活的鄉村師范產生活的教師,從活的教師產生活的學生、活的國民”。意在用教育的力量,喚醒老農民,培養新農民,為中國鄉村開創一個新生命。這種“新生命”,就是具有“健康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的新式農村建設者。陶行知提出的這個培養目標包含了德、智、體、美、勞五育并進。
為了培養學生“五育”全面發展,造就身心和諧、有生活力的學生,陶行知提出“以國術來培養康健的體魄,以園藝來培養農人的身手,以生物學來培養科學的頭腦,以戲劇來培養藝術的興趣,以團體自治來培養改造社會的精神”。可見,培養個體的德、智、體全面和諧發展構成了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目標指向。
2.倡導人與人關系和諧發展。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諧的人際關系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處、友好親善、互幫互助、共同提高。人與人之間建立起和諧的關系,不僅可以減少乃至消除人際之間的紛爭,而且由于人們同心協力,心存感激,將能更好地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最根本因素是加強個人素養,而提高個體素養的關鍵在于教育。
陶行知提出“教育為農人服務的方針”,鄉村教育不只是培養農民勞動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農民的素養,培育出“手腦并用”的農民,做到“種田的仍舊種田;種菜的仍舊種菜;守牛的仍舊守牛,抓住你的飯碗求學,抓住你的飯碗教人”。陶行知深知農村社會是個熟人社會,鄰里間交往甚密,充滿著情感性的關系,彼此也都認同各自社會角色,農民有其自在的生存之道和處事之道,以此感覺平衡和滿足。
3.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在陶行知看來,教育既為改良社會而設,也不能脫離社會孤立發展。他指出,教育的使命應該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權以遂民生而保民族”。說到底,就是“要教人民造富的社會,不造富的個人”,使富力成為人民的富力,政治力成為人民的政治力,教育成為人民的教育。只有把政富教三者結合起來,社會才能得到改觀。因此,教育必須面向經濟,與工農業生產實際相結合,使中國從“農業文明過渡到工業文明”,實現工業化,“創造富的社會”,為人民大眾謀幸福。由此可見,陶行知“政富教合一”的思想,體現為國家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教育的均衡與持續發展,這實際上勾勒了一幅和諧社會發展的藍圖。同時,他認為,“鄉村教育是不能關其門來辦的,一定要與城市打成一片”,要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實現城鄉教育均衡。同時,要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把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社會服務中去觀察、去感受、去鍛煉、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知識。
三、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的價值取向
1.強調“農民至上”。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農業、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關系全局的根本性問題。陶行知認為,中國以農立國,只要農民有出路,中國就有出路。“農民占全國人口總數的85%,這就是說,全國有三億四千萬人民住在鄉村里。所以鄉村教育是遠東一種偉大之現象。凡關心世界問題的人們,決不至忽略這種大問題——無論辦得好不好,中國的鄉村教育關系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民。”
他特別指出:“鄉村教育關系到三億四千萬人民的幸福,辦得好,能叫農民上天堂;辦得不好,能叫農民下地獄。”因此,他號召一大批人才把整個心獻給三億四千萬的農民從事鄉村教育,要把整個的心獻給農民,要向著農民“燒心香”,要在心里裝著農民的甘苦,要常常念著農民的痛苦,常常念著他們所想得到的幸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農民至上”,才能為農民服務,擔負起改造鄉村生活的新使命。
2.關注教師發展。“師范教育可興邦,也可以促國之亡”,發展農村教育,改造鄉村生活,關鍵是有好的師資。“地方教育及鄉村改造的成敗,是靠著人才為轉移。所以培養鄉村師資是地方教育之先決問題,也就是改造鄉村的先決問題”。陶行知主張鄉村教師應當做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
為此,陶行知高度重視教師的整體素質對教育的作用。他認為傳統教育中“先生是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教師成了傳遞知識的話筒。而真正“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更不是拿書本去配學生,或拿學生去配書本,把一切活生生的東西往死里教。”教師要教會學生利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去獨立學習。同時,教師的“教”要向學生的“學”看齊,一面教,一面學,不斷吸收新知識,給自己注入新鮮血液,提高文化素質修養,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3.發展社區教育。農村社區教育作為新型農民提升自我和發展自我的平臺,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并指出,新農村建設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陶行知關于鄉村教育思想的表述,使我們認識到農村社區教育在中國當前構建學習型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區教育是邁向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教育形式,農村社區教育將終身學習與農村社區有機結合,為終身學習找到了良好的依存環境和最佳的組織形式。
農村社區教育必須與農業、農村緊密結合,才是“活的鄉村的教育”。一方面,農村社區教育要圍繞產業特色,開展農業生產、種植、養殖等知識的培訓。另一方面,要善于因勢利導將豐厚的傳統文化引入社區教育,使中國農村傳統的民風民俗得以發揚。農村社區教育,不僅可以有效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也可以大大促進農業農村文化的發展,促進農村和諧發展。
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是在推行“新教育”過程中,運用和諧的思維方法加創建起來的。無論從其內容實質還是其表述形式,都體現了和諧思想,即教育與生活的和諧,學校與社會的和諧,教學做的和諧。這一思想,對當今發展農村社區教育,推進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仍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長明.教育的革命——從工業文明的謀職教育到和諧文明的和諧教育[J].濟南大學學報,2004,(3).
[2] 陶行知全集:第1卷[M].重慶: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4] 李建興.淺析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的內涵及啟示[J].大眾科學,2008,(15).
[5] 陶行知全集:第2卷[M].重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