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以來,中國實施穩健貨幣政策,貨幣信貸供給總體偏緊,增加了經濟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通過銀行獲得貸款的困難。此背景下,中小企業不得不求助于民間融資,導致了民間融資的問題不斷凸顯。在立足于對當前民間融資現狀和存在原因的分析,剖析了民間融資的積極作用以及規范民間融資發展的緊迫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規范發展民間融資的合理路徑。
關鍵詞:民間融資;規范發展;利率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058-02
2011年3月,民間借貸發達的溫州數百名民企老板集體失蹤,將民間融資帶入了我們的視野。“鬼城”鄂爾多斯錢與房的瘋狂共舞,“吸金帝國”溫州立人集團的數十億的債務崩盤,讓民間融資在整個2011年揮之不去。而2012年3月國務院決定設立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體現國家對民間融資問題的重視。民間融資是近幾年時常聽到的并且不可回避的詞匯。
一、中國民間融資現狀
民間融資也稱民間借貸,相對于正規金融而言,泛指非金融機構的自然人、企業及其他經濟體之間以貨幣資金為標的價值轉移和本息支付。它是一種直接融資形式,是與銀行間接融資相對的一種解決市場資金需求的重要的方式。它廣泛存在于城鄉個體經濟之間、個體經濟與私營經濟之間。民間金融以血緣、親緣、地緣等社會關系為基礎而存在,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是為了解決一定的經濟主體生產和生活資金而自發形成的,其多為短期獲利為主要目標,投機性和投資性意圖十分明顯。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國內資金供需矛盾日益顯現,民間融資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中小企業及三農經濟取得流動資金和建設資金的重要渠道。據調查,湖南近30%的企業參與民間融資,民間融資規模約占資金來源的40%。在廣東、浙江、江蘇等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民間金融在中小企業融資中占重要地位,融資比例已超過40%。據阿里巴巴集團2011年《小企業經營與融資困境調研報告》顯示,在溫州等地,超過50%的小企業通過民間融資獲得借款。央行溫州支行上半年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溫州有89%的家庭、59.67%的企業參與民間借貸市場。
二、民間融資興起的內在原因
1.需求因素。正規金融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的貸款需求。第一,銀行貸款條件嚴格,審批程序復雜,特別是自2010年以來,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率曾達21.5%的歷史高位,使信貸資金供應驟然下降,加劇了資金的緊張狀況。第二,缺乏為中小企業主和個人融資的專門機構。據央行統計,截至2011年12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4 282家,貸款余額3 915億元,全年累計新增貸款1 935億元,而根據中金公司發布的研究報告稱,中國民間借貸余額在2011年中期同比增長38%~3.8萬億元。小額貸款公司難以滿足日益龐大的民間借貸需求。
2.供給因素。第一,投資渠道狹窄。國務院不斷出臺政策加強對樓市的調控,投資樓市風險加大,股市持續震蕩下跌,新股上市圈錢,連破發行價,基金監管不嚴,老鼠倉事件頻發。外匯黃金市場沒有完全放開。這些導致居民手中閑散資金缺乏可靠的投資渠道。第二,負利率。通貨膨脹的到來,2011年月度CPI一度到達6.5%,全年CPI也在5.4%的高位,而銀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卻只有3.5%。而民間借貸的利率最高月息高達5%。在負利率時代老百姓的錢都在蒸發、縮水,因此為對抗通脹風險,居民紛紛把錢投入到收益更高的民間借貸領域。
3.制度因素。金融抑制與中小企業遭遇融資歧視。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和肖提出發展中國家金融抑制理論,指出其典型特征:政府掌握金融資源,嚴格控制利率,干預限制外源融資,大量中小企業被排除在金融市場之外。有學者指出,中國金融發展也存在類似問題。在中國,中小企業一般呈現分散、多樣化特點且公開信息十分有限,出現信息不對稱,使得企業融資過程中容易產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因此正規金融機構更傾向于把有限的貸款資源給信用有保證的大企業。在資本市場上面對不平等的待遇,中小企業只有選擇民間融資。
三、規范民間融資發展的緊迫性
1.民間金融存在的合理性。第一,民間融資在滿足中小企業信貸方面提供支持。中小企業的數量占全國的99%,提供80%以上的就業崗位和50%以上的財政收入。因此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極為重要。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民間借貸是其非常重要融資渠道。據溫州近期的調查數據表明,在溫州企業營運資金構成中,自有資金、銀行貸款、民間融資三者之比,當前已經達到54∶18∶28,當前民間融資比例為28%,超過銀行貸款10個百分點,為緩解企業營運資金的不足起到巨大的作用。第二,民間融資豐富公眾的投資渠道,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在當前投資渠道匱乏,居民將閑散資金投資于民間借貸領域,使得居民獲得豐厚的回報,引致財產性收入增長。再者,目前的融資制度難以解決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與資本相對短缺之間的矛盾,民間融資的出現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使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第三,民間融資是正規金融的必要補充。中國人民銀行在《2004年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中指出:民間融資具有一定的優化資源配置功能,其發展形成了與正規金融的互補效應。民間借貸主體體現了社會關系的“信息對稱”性,利用民間借貸雙方多數通過“血緣”、“親緣”、“地緣”、“業緣”等社會關系媒介實現資金融通,形成了信用保證替代正規金融風險評價體系的現象。為民間借貸長盛不衰提供了特有的載體。
2.規范發展民間融資的緊迫性。第一,民間資本“脫媒”,影響國家的宏觀調控效果。民間資本游離于正規的金融體系之外,未納入國家統計范疇。在經濟過熱,央行調高利率而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時,民間資本的活躍會提高貨幣的流通速度;在經濟不景氣,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時,民間資本的存在會擴大寬松效果,增加通脹的壓力,同時也加劇經濟運行的波動,削弱央行的宏觀調控效果。第二,民間融資風險較大,影響社會穩定。大多數企業和個人進行融資活動時缺乏必要的擔保,僅憑雙方的信用關系程度,融資風險程度很大。據了解,民間融資不能履約的比例在10%以上。特別是“地下錢莊”、“高利貸”等非法民間融資活動,往往引發暴力犯罪活動,其社會負面影響很大。第三,民間融資的高利率加重企業負擔。據調查溫州中小企業的毛利率3%~5%,而民間融資的平均利率卻高達35%,如此大的利息負擔,是企業難以承受的,當資金鏈斷裂,“跑路”也許成為溫州企業老板的唯一選擇。溫州銀監局匯報材料指出,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2年2月末,溫州出走企業234家,涉及銀行授信余額總計40.72億元,已基本形成不良貸款,占全市不良貸款余額的36.22%。
四、民間融資規范發展的路徑選擇
1.實行民間金融自主定價,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目前,中國資金的供求狀況并沒有從現實的利率中反映出來,從而使投資需求對利率的彈性較小,進而導致投資需求的過度需求和巨大浪費。只有在有效的市場機制約束下,價格才能真實反映供求影響下資金的使用成本。因此,應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和自主定價權,提高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和信貸風險的補償能力,擴大農村信用社利率市場化改革試點的范圍。
2.加快推進民間金融機構的轉型。第一,準許金錢借貸者設立登記,并規定其最高利率上限。2012年3月,溫州首家民間借貸登記中心成立,通過借貸登記,雙方信息都更加透明,推進了民間借貸“陽光化”和“規范化”。第二,可以仿效國外設立投資平臺,供資金供求雙方相互交流。如美國的天使投資,由政府牽頭,提供網絡和實體場所的交流環境,供創業者和天使投資人相互尋找自己的理想目標。第三,倡導建立互助性的民間金融組織。互助性金融機構主要立足于所在地域,對本地域情況熟悉,運營成本較低,這樣避免了信息的不對稱問題,有利于更好的向農戶和中小企業融資。
3.完善法律環境,切實加強對民間金融的監管。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不能簡單的解除對民間金融的管制和法律威懾,因為民間金融自身尚未建立良好的市場運作規則和風險防范機制,對其應進行適度調制。但是不應該過分壓制市場內在力量和金融形勢創新。民間金融從其產生起就受到正規金融的歧視和打壓,在法律上一直處于灰色地帶,這與市場經濟的法治理念相背。因此建議出臺相關規范民間借貸的法律法規,將民間金融納入法制軌道。對互助性的民間借貸,應承認其合理性與合法性,并予以保護;對從事高利貸的民間借貸活動,一經發現,必須嚴厲懲治。實現對民間金融的引導、規范和提升。
4.培育民間直接投資和融資市場。在溫州已提出研究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這就為溫州本土8 000多億元民間資金打開一個新投資通道。國家對企業“走出去”政策大力支持,民間資本積極主動地開展對外投資;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中國民間資本進入歐美發達國家的力度不斷加大,如吉利企業收購沃爾沃、華為收購美國公司,為擴展民間直接投資市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時,擴大中小企業發行債券,股權融資等直接融資方式,讓更多的民間資金參與進來。目前中國公司債券規模僅占GDP的0.52%,而發達國家的規模163.11%,發展空間非常大。
參考文獻:
[1] 黎友煥.加強監控民間金融發展狀況[J].中國金融,2012,(3).
[2] 中國人民銀行上??偛繃H部課題組.臺灣中小企業的融資經驗及啟示[J].上海金融,2009,(1).
[3] 張伏波.美國中小企業融資多樣化途徑借鑒[J].上海金融,2003,(12).
[4] 安起雷.構建多層次民間借貸監管體系[J].中國金融,2011,(24).
[5] 杰凌.期待陽光的民間金融[J].中國投資,2005,(2).[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