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鎮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其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鄉鎮企業地理環境的自身脆弱性,相關利益者的不作為以及鄉鎮企業的環境產權不明晰等原因,為此應該采取法律、行政、經濟和教育等各種措施來加大對鄉鎮企業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
關鍵詞:鄉鎮企業;環境污染;脆弱性;環境產權
中圖分類號:F32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089-02
一、鄉鎮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和基本狀況
鄉鎮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是指由于鄉鎮企業的生產活動而導致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系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具體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等。上述這些鄉鎮企業環境污染的種類雖然不同,但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即其環境后果所產生的影響可以是明顯的或顯著的,也可以是潛在的,在很多場合下,潛在的影響可能往往比明顯的影響要嚴重一些。
中國曾經對鄉鎮企業污染環境狀況進行過兩次官方調查,即“全國鄉鎮工業主要污染行業污染源調查”。第一次調查于1989年開始進行,由農業部、國家環境保護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組織。第二次調查于1996年初開始實施,以1995年為基準年,由農業部、財政部、國家環保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組織,1997年底進行結果匯總,調查結果如下:
第一,工業廢氣方面。1995年,全國鄉鎮工業煙塵排放量849.5萬噸,占全國工業排放總量的50.3%;工業粉塵排放量 1 325.3萬噸,占全國工業排放總量的67.5%;二氧化硫排放量 441.1萬噸,占當年全國工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的23.9%。同1989年調查結果相比,煙塵排放量增加了56%,工業粉塵排放量增加了18.2%,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了23%。
第二,工業廢水方面。1995年,全國鄉鎮工業廢水排放量為59.1億噸,占當年全國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21%,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6 113萬噸,占全國工業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44.3%。同1989年調查結果相比,工業廢水排放量增加了12.1%;化學需氧量增加了24.6%。
第三,固體廢物方面。1995年,全國鄉鎮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1.8億噸,占全國工業固體廢物排放總量的88.7%;全國鄉鎮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8億噸,占當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總量的37.3%。同1989年鄉鎮工業污染源調查結果相比,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增加了55.2%,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增加了39.6%。
2000年之后,中國在每年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和《全國環境統計公報》中取消了“鄉鎮企業”這一統計類別,使得近幾年的鄉鎮企業污染數據不再可以得到。從此,學者們對于鄉鎮工業污染現狀的研究,大多缺乏可靠的、明確的資料,只能依據大致的估計或者實地的考察來進行研究。但學者們(張玉林,2003)的估計基本一致,即近年來鄉鎮工業化學需氧量、粉塵和固體廢物排放量占全國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過50%。2006年溫家寶總理主持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2006)進行聯合調查所發布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的數據也顯示: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 118億元,其中鄉鎮工業污染損失值超過50%,鄉鎮工業已經成為中國環境污染的重要主體。這與前二次的調查結論基本一致。
二、造成鄉鎮企業污染環境的原因分析
1.鄉鎮企業地理環境的自身脆弱性。在中國,大多數的鄉鎮企業都是在農村產生和發展,農村地域雖然遼闊,但是其生態環境是低層次的自然生態循環系統,因而表現出極大的脆弱性,這種脆弱性使得農村地區對鄉鎮企業的三廢等污染物的吸納能力極弱,這些三廢等污染物對耕地、森林、水等的破壞是非常明顯的,據測算,由于植被、森林的破壞和鄉鎮工業“三廢”排放的日益加劇,中國水土流失面積每年正以58.19萬公頃的速度擴大。流失的土壤帶走了大量生態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氮、磷、鉀等養分。黃河、長江一年流失氮、磷、鉀4 400萬噸,超過中國化肥一年的施用量。
2.相關利益者的不作為。當前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長,對一些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的鄉鎮企業采取了地方保護主義,這些地方政府注重經濟發展,對環境治理缺乏足夠的重視,對鄉鎮企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縱容、默許、不作為。一些鄉鎮企業自身為了節約成本,提高利潤,而漠視其產生的環境污染,他們不愿意改進技術,更不愿意在環境治理上面花費成本。一些在鄉鎮企業工作的員工及其親屬為了能夠得到工作,獲取收入對所在鄉鎮企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采取容忍的態度,其環保意識不高。
3.鄉鎮企業的環境產權不明晰。環境產權是指行為主體對某一環境資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處分以及收益等各種權利的集合。擁有一種環境資源的產權就是擁有這種資源使用的決策權和收益權,因此,環境產權涉及到一系列影響資源利用的權利,完備的產權應該包括關于資源利用的所有權利。當前中國鄉鎮企業并沒有明確的環境產權,在這種情況下,鄉鎮企業就有了使用環境資源的自由而不需要付費,因為既然鄉鎮企業不用承擔他們所引發的負外部效應產生的全部成本,他們必將過度地從事這類活動;同時由于沒有產權,鄉鎮企業也就失去了對其所在區域的環境資源進行投資的動力,因為既然得不到帶來正外部效應的環境投入的全部收益,他必將盡可能少地從事這類活動。因此,造成的結果是,能夠產生正外部性的環境資源(如樹木草坪、環境基礎設施等)會出現供給不足,而接納負外部性的環境資源(如大氣、水體、土壤等)則會被過度污染。
三、解決鄉鎮企業污染環境問題的對策
對于日益嚴重的鄉鎮企業污染環境問題,我們應該采取強有力管理對策和措施。王健民(1993)指出,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時期,法制、行政、技術、經濟、宣傳教育五種手段,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2000年,他進一步指出,在中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采用和推行環境經濟政策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尤其是對具有市場經濟特色的鄉鎮企業污染控制及生態破壞防治采用和推行環境經濟政策尤其必要。石立(2006)在《淺析中國鄉鎮工業企業環境污染及治理》一文中則認為,加強鄉鎮工業環境污染治理的根本途徑在于消除環境保護中的行政體制障礙。因此要增大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力爭使環保投資占GDP的比重達到1%;在每年的地方財政預算安排上保證基層環保部門的正常開支需要,使環保部門在查處污染企業時不再有顧慮。除了上面一些學者指出的對策以外,下面一些措施在解決鄉鎮企業環境污染問題中也是非常必要的。
1.法制措施。鄉鎮企業過度經濟增長導致環境污染所隱含的恰恰是環境產權界定不清,因此制定《鄉鎮企業環境保護法》,從而明晰鄉鎮企業的環境產權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我們可以通過法律的制定并且嚴格執行來規范鄉鎮企業的環境行為,對造成環境污染的給予嚴厲處罰,對保護環境資源的給予獎勵。
2.行政措施。作為地方政府部門應該制定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真正把環境保護納入到對各級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之中,從而提高地方政府的綜合決策能力。要竭力破除環境保護中的行政體制障礙,為此,應增大政府對鄉鎮企業環境保護的投入,力爭使環保投資占GDP的比重達到l%。進一步完善“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適當提高中央與地方共享稅中地方分成比例,在每年的地方財政預算安排上保證基層環保部門的正常開支需要,另外還要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特別是省對縣、縣對鄉的轉移支付。
3.經濟措施。積極鼓勵民間資金投資環境保護事業,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環保產業,應拓寬激勵資源,用制度創新來規范利益相關者的經濟行為,利用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結果來制定相關的污染治理、環境稅收、生態補償等環境經濟管理政策,構建多元化的激勵資源體系,以期實現鄉鎮企業、環境資源與經濟的協調、快速和健康發展。
4.宣傳教育措施。應從對政府官員和鄉鎮企業法人開展深入而廣泛的環境教育入手,提高他們的環境意識,這就要求我們的地方領導干部和鄉鎮企業領導者要拋棄先污染后治理即是犧牲環境換取發展速度的環境意識。
參考文獻:
[1] 劉玉安.健康發展鄉鎮企業——農村招商引資不能以污染環境為代價[J].消費導刊,2008,(2).
[2] 芮黎明.鄉鎮企業發展不能以環境為代價——無錫鄉鎮企業污染狀況調查[J].調研世界,2001,(3).
[3] 王淑平.鄉鎮企業環境保護困境及對策的理論思考[J].中國經貿導刊,2003,(6).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