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企業招工難、民工荒等缺工現象近年以來又卷土重來,呈現出長期性和持續性的特征,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一大困擾。企業缺工現象的本質可從農村勞動力轉移、勞動力成本和價格三方面分析,廉價勞動力短缺長期化的趨勢不可逆轉,解決企業缺工問題的解決之道在于實現產業升級。
關鍵詞:缺工;勞動力轉移;勞動力成本;企業
中圖分類號:F24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102-02
近年來,企業缺工現象在東南沿海地區越來越普遍,甚至因東部地區“騰籠換鳥”和成本因素搬遷到內地傳統勞務輸出大省安徽、河南等地的企業,也深受缺工問題的困擾。自2004年珠三角地區首現“民工荒”以來,這種現象不僅沒有消失或緩解,反而愈演愈烈,呈現出長期性和持續性的趨勢。作為一名企業管理者,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勞動力供求總量與結構、勞動力成本的現實因素,揭示用工難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為破解用工難問題提供思路與對策。
一、勞動力增速下降是缺工現象的起因
中國是否走過劉易斯拐點的問題存在很多爭議,學術界對這個問題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但從一個普通企業經營者的角度來看,中國勞動力供應的增速正在下降并不出人意料。我們可以從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來分析。
中國農村長期以來存在著數以億計的剩余勞動力,每個企業經營者在近三十年的過程中,對于中國勞動力供給的直接印象就是,這幾乎是“無限”的。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為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帶來了“人口紅利”。隨著生育高峰所形成的勞動力供給高峰的到來,勞動力供給將繼續增加,農民工的總規模在一定時期內還會繼續擴大[1]。但從統計數據來看,農村勞動力供給的長期趨勢和農村新增剩余勞動力的數量會呈絕對下降的趨勢。據調查,2001—2009年農村剩余勞動力年均增長7%,低于20世紀90年代的平均增速15%,20世紀80年代的50%,增長速度不斷下降[2]。這種趨勢意味著以往由高生育率帶來的“人口紅利”將逐漸消失,農村勞動力可轉移勞動力已不可能出現大幅度的增長。從每個人的實際觀察來看,現有的轉移人口更多的是來著于農村青年人,這一代的農村人口從成年開始就極少參與在農業生產,可以看做城市的后備人口,而不是農村勞動力。農村勞動力的主體為年齡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轉移能力十分有限[3]。中國的勞動力供應已經告別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為特征的無限供給時代,轉變為有限剩余、有限供給階段,也是缺工現象的起因。
二、勞動力價格上升是缺工現象的本質
全社會都在討論民工荒、招工難,但對具體企業經營者來說,卻是冷暖自知,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招工難。實際上招工難在現階段的中國是個偽命題,盡管勞動力的供應不再是無限量的,但并不缺乏勞動力,企業缺的不是工人,而是足夠廉價的工人。勞動力價格上升是缺工現象的本質,從農村勞動力的機會成本和勞動力自身成本上升可以更好的分析這一問題。
1.農村勞動力的機會成本在上升。在1992年農民工一天工作,可獲得的收入約為5元錢,其每月收入大約是在100元~125元之間。2000年之前的十年,農民工外出打工,其月收入應該不低于300元。但其在農業生產中實際上每個月不超過150塊錢,其所獲得的工資水平明顯高出其在農業工作中的邊際產出。在2009年,農民工一天的收入大約在55元左右,其月收入水平約在1 400元附近。在2009年第三季度,國家統計局的農調隊在中國中西部地區對農民工收入的調查結果是1 389元,在東部沿海是1 450元(見表1)。
上頁表1顯示,2007年左右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出現了顯著的增長,其幅度大于之前的年份。2007年,中國遭遇了第一次大范圍的民工荒,在時間維度上比較,這與農民工的工資變化趨勢是相一致的。農村勞動力機會成本快速上升的時間與發生缺工現象的時間高度一致。
2.勞動力自身成本在上升。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勞動力存在著自身成本,也就是勞動力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的成本。可以理解為普通工人吃穿住行以及養育下一代的費用。從這個角度來說,勞動力自身成本的上升與CPI上升是有很強相關性。近幾年,中國CPI的波動幅度較大。CPI快速上漲的時期,如2007—2008年與2010年以來,都是民工荒的發生時期;CPI的快速下跌,往往意味著民工荒的結束與民工返鄉潮的開始。CPI高漲時,勞動力自身成本上升,工人要求更高的工資,這是合理的訴求。工人加工資之后,其生活水平并未有明顯提高,這顯示了工資的提高只是主要用于抵御物價的上漲,并不意味工人獲得了更多。除了基本的吃穿住行成本之外,教育成本在勞動力自身成本中比重也在升高。經濟轉型必然要求整體受教育的水平更高,技能素質更好的技術工人,教育水平的提高是需要成本的,勞動力在付出教育成本之后,必然要求參加工作之后,收回教育成本。實際工作中,我們也發現,低工資企業招聘的新員工,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員工離職率也越高。這是因為高學歷的員工其教育成本更高,如果達不到其回收教育成本的要求,會很快去尋找高工資的崗位。
3.低工資、低福利是部分企業的真正競爭優勢。中央在“十一五”期間一直談的一個問題是經濟轉型,經濟轉型意味著部分企業需要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企業是被淘汰之列,而低工資、低福利的企業也是被淘汰的對象。部分企業過去享有的真正優勢并不是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而是對高質量的人才支付低質量的價格[4]。在這類企業中,工人尤其是農民工低工資、低福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工資水平低。2006年外出務工人員平均月收入只相當于城鎮職工收入的54%。(2)勞動時間長。國家統計局2009年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工月平均工作26天,周均工作58.4小時。其中,每周工作時間多于《勞動法》規定的44小時的占89.8%。(3)勞動條件差。許多行業的勞動條件惡劣。工人在有毒、有害、有噪音和粉塵的環境中勞動,并且缺乏必要的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措施,工傷發生率和職業病率居高不下。(4)勞動合同簽訂率低,社會保障缺失。2009年以受雇形式從業的外出農民工中,近六成沒有簽訂任何形式的勞動合同。同時,外出農民工參加社會保險的水平總體較低。雇主或單位為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的比例很低[5]。
三、產業結構升級是解決缺工問題的唯一方法
在分析缺工現象產生原因與本質之后,我們發現解決缺工問題只有增大勞動力供應、抑制勞動力價格上升與產業結構升級三種辦法,但這三種方面是否都是可行的呢?
從勞動力供應的角度看,增大勞動力供應數量是不現實的。勞動力并不是其他產品,可以無限量供應,其供應量受到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制約。中國走過或者說正在走過劉易斯拐點,現在也看不到出現嬰兒潮的任何可能。相反,隨之社會經濟的發展,生育率逐步降低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這在其他國家的發展歷史中都得到了驗證。同時,計劃生育作為一個重大國策,在未來十年的勞動力市場供給上將顯現出更為巨大的影響。勞動力供給增加的逐年減少已是客觀事實。從勞動力需求角度看,單靠廉價勞動力支撐的工業化建設階段已經成為歷史。2009年之后,全球經濟開始復蘇,東南沿海企業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用工需求繼續增加。伴隨著產業結構的梯度轉移,中西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迅速,對農民工的需求急劇增加。沿海和內地對農民工需求的同時增長,使得農民工群體的供求總量矛盾初步顯露 [6]。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用工荒將成為一種常態,成為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的重要障礙。按照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后進國家在跨過劉易斯拐點之后,其勞動力的價格是逐年顯著上升的。中央也提出了在未來幾年,實施工資倍增計劃,增加勞動者的收入。抑制抑制勞動力價格上升從現實條件與政策背景的角度來說,都是不可行的。
按照產業結構升級的規律,當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一些低層次的產業就會因勞動力成本的急劇上升而不再具有競爭優勢,必須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既是實施產業結構升級原因,也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真正的力量。具體到每個企業,為了降低成本獲得生存,應順應產業結構升級的規律,逐步放棄低工資、低福利這種“優勢”。加大企業的資本和技術投入,以自動化代替手工操作,以高工資、高福利留住熟練的技術工人。低工資、低福利這種“優勢”隨著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很快就會消失。缺工現象其實并不可怕,這是勞動力市場對低工資、低福利企業的淘汰機制。我們不可能想象,長期低工資、低福利能推動一個國家真正的發展。通過市場競爭,一部分低工資、低福利的企業將退出,為有競爭力的高新企業留出更多生存空間,這也將促進國家在未來數十年內形成更合理的產業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 韓俊.中國農民工戰略問題研究[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
[2] 葉興慶.促進農業勞動力向外轉移需要多方施策[J].農村工作通訊,2011,(14):37.
[3] 許心淵.中國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研究[J].中國商界,2011,(4):138-140.
[4] 郭宇寬.警惕壓榨型的勞動力供給模式[J].理論學習,2011,(8):52-53.
[5] 國家統計局.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R].
[6] 陳勇勤.中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理論與實證[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1,(4):65-71.[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