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國民經濟最基本的子系統,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最具有綜合性的基本單元,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漳州縣域經濟發展存在一系列問題,諸如未能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經濟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集聚效益低。作為縣域大市,漳州經濟發展的難點在縣域、重點在縣域。因此,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能動力,適當采取金融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巧用稅收財政政策,促進三大產業結構升級,確保漳州縣域經濟的持續穩健發展。
關鍵詞:漳州;縣域經濟;產業結構;金融支持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110-03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分為地理空間,以縣級政權為主要推動,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最基本的子系統,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最具有綜合性的基本單元,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福建省漳州市是福建南部沿海的一個地級市,是國務院批準的閩南廈漳州經濟開放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漳州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2 836億元,增長20.5%,其中縣域工業總值超過2 159億元,占全市的76.1%;全市財政收入174.5億元,其中66.3%來自縣域;全市人口481萬,其中85.4%來自各縣域。作為縣域大市,漳州經濟發展的難點在縣域、重點在縣域。縣域經濟的發展對漳州經濟快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為實現“十二五”各項目標任務,加強對漳州縣域經濟的研究,明確縣域經濟發展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提升漳州縣域經濟的競爭力,促進漳州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一、漳州縣域經濟發展的優勢
(一)區位優勢
漳州地處福建東南部,東瀕臺灣海峽,與廈門隔海相望,東北與泉州接壤,西北與龍巖相接,西南與廣東的汕頭毗鄰,既是閩西南和粵東的主要物資集散地,又是閩西、粵東和贛南的樞紐地帶,擁有閩西、粵東、贛南、湘東南廣闊的內陸腹地,發展潛力巨大。
(二)港口優勢
漳州位于臺灣海峽西岸,港口資源豐富,有廈門港的招銀、后石、石碼三個港區和漳州港的古雷、東山、詔安、云霄四個港區。海岸線長680千米,其中龍海、漳浦、云霄、詔安、東山等五個縣市均有可供開發的深水岸線,沿海建港條件良好。比如東山灣古雷水域港闊水深,淤積輕微,進港主航道天然水深優良,全港可建萬噸級泊位125個,特別是古雷頭西側水域能夠建設20萬噸~25萬噸級泊位,是福建省發展超大型碼頭泊位或實現對臺中轉的優良深水港灣。港口建設大大帶動了臨港產業的發展,比如引進后石電廠、諾爾港機、中集集裝箱、凱西不銹鋼、金石制油、一德石化等一大批大中型項目,帶動臨港產業的整體性開發和產業集聚。港口作為投資硬環境的重要方面,是今后漳州外向型經濟發展所不可多得的有利條件。
(三)資源優勢
首先,漳州作為外向型的農業示范基地和海峽西岸(漳州)對臺農業合作實驗區,農業資源豐富,素有“花果之鄉”的美稱,盛產荔枝、龍眼、楊梅、柑橘、香蕉等名優水果和蝴蝶蘭、三角梅水仙花等花卉。其次,漳州擁有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濱海旅游資源等。沿海灘涂豐富、海洋生物品種繁多,淺海灘涂11.23萬公頃,漁場1.5萬平方公里,海洋植物200多種,浮游生物607種,魚類213種,軟體動物212種,節肢動物約72種;擁有海岸地質地貌、海濱風光、紅樹林、珊瑚礁等濱海自然生態、海洋溫泉和海島自然風光,旅游開發價值高。第三,可供開發的勞動力資源豐富。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漳州全市人口4 809 983萬,其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285 384人,占5.9%;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521 390人,占10.8%;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1 836 290人,占38.2%。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 800人上升為5 933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 624人上升為10 840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1 967人上升為38 177人。可見,漳州市可供開發的勞動力資源日益豐富。勞動力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是今后漳州縣域經濟三大產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二、漳州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著眼于漳州市縣域經濟的發展現狀,與省內其他先進縣市的發展進行對比,漳州縣域經濟發展存在很大的不足,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未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優勢
漳州地處廈門和汕頭兩個特區之間,既是閩西南和粵東的主要物資集散地,又是閩西、粵東和贛南的樞紐地帶,擁有豐富的農業和生態資源、港口和海洋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然而,這樣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2011年中郡第十一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名單揭曉,漳州市僅龍海入圍,排名第六十五。相鄰的泉州市,其區位和資源優勢與漳州類似,但共有晉江(排名第七)、南安(排名第四十七)、石獅(排名第四十九)、惠安(排名第五十四)等四個縣市入圍,并且排名均高于漳州,其中晉江躋身進前十。
(二)經濟發展基礎不同促使各縣區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
從經濟總量上看,漳州市各縣區GDP差距明顯。2009年全市GDP達1 178億元,其中市區(薌城區和龍文區)為299.82億元,占比25.45%,龍海為294.79億元,占比25.02%。可見市區和龍海的GDP超過市區的50%,其他各縣的GDP總和僅占全市的一半左右。排名最后的華安GDP僅有38.53億元,僅占全市的3%(見表1)。
從人均經濟水平上看,漳州市各縣區人均GDP差距亦較大。2009年人均GDP最高的是市區49 887元,排名第二的是龍海市21 023元,最低的是云霄縣僅有12 770元,最高最低相差37 117元(見表2)。
資料來源:福建統計年鑒(2010)。
漳州縣域間自然基礎、經濟基礎、生產要素投入等差別較大,導致各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比如中心城區及龍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多位于九龍江三角洲地區,地勢較平坦,有利于基礎設施建設,而平和、云霄、詔安等多為山地丘陵,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交通較為不便,進而影響經濟的發展。在生產要素投入上,各縣域投入尚存差距。比如資本投入,以2009年為例,漳州全市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 702 668萬元,其中市區為1 169 933萬元,占比24.9%,龍海市為976 749萬元,占比20.8%,投資最少的平和縣僅為154 188萬元,僅占3.3%。
(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企業“小而散、小而全”,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形不成產業鏈或產業鏈太短,缺乏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以發展較早的農產品加工業為例,突出表現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連接不緊,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中間產品多,終端產品少,出口貼牌多,自有品牌少。目前農產品加工增值率為57%,雖超過全國30%的平均水平,但遠低于發達國家加工增值23倍的水平。
(四)經濟基礎設施不完善,經濟發展缺乏后續的支撐性骨干大項目
調查研究表明,在構成經濟增長的各種制約因素中,名列首位的是基礎設施,而不是制度、技術、金融等軟性因素。漳州縣域經濟的發展,正面臨著經濟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制約。缺乏發展基礎好,抗風險能力強的骨干大項目,經濟發展就缺乏持續有力的發展后勁。
(五)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集群效益低
當前漳州市全市經濟產業結構步入“二、三、一”布局,但是縣域經濟內部產業結構差異甚大,只有龍海市、長泰縣和東山縣步入該布局,大部分縣市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第三產業比重較低。部分縣市如云霄、漳浦、詔安、平和等4個縣第一產業的和第二產業的比重基本持平,有的甚至遠遠超過(如平和縣)。此外,主導產業發展緩慢,產業基礎薄弱,產業化水平低。雖已形成初步的產業集群,但規模較小,發展程度低,在市場競爭中競爭力不大。對比晉江市,產業集群效益十分顯著,這些集群共聚集企業6 000多家,年產值600多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90%以上。而漳州的縣域經濟產業定位不明確,缺乏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
三、促進漳州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發展縣域經濟關鍵是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而要保持縣域經濟持續的競爭優勢,其關鍵在于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培育、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是調整經濟結構、實現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著力點。當前國際經濟下行,在這個困難時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更應著眼于漳州市實際,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確保漳州縣域經濟的持續穩健發展。
(一)充分發揮政府的能動力
1.組織和鼓勵企業走出去參展辦展,鼓勵企業做大做強。繼續做好“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工作,積極組織漳州重點企業、特殊產品外出辦展或參加各種展銷會、交易會,以行業為牽頭企業,引導漳州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同時,利用自身區位優勢,在國際經濟合作和國內經濟分工中找準位置,努力成為國內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主要基地之一。
2.加大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的培養和建設。主導產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起著火車頭的作用,能夠帶動相關的產業穩健運行。大企業、大項目發展基礎好,抗風險能力強,是縣域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保障。抓緊抓好大企業、大項目的建設和發展,能夠有效增強發展后勁,同時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目前漳州集中力量實施事關發展、惠及民生,展示形象的“雙十建設工程”,包括古雷石化基地、特殊鋼鐵基地、光伏玻璃基地、光電科技基地、農產品物流城、花卉物流中心、碧湖中央商務區、南太武濱海新港城、東山生態旅游島、福建土樓(南靖、華安)生態旅游區的十大產業項目工程。沿海大通道、廈漳第二跨海通道、廈漳城際軌道交通、漳州軍民合用機場、“三館一中心”(市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和體育中心)、奧林匹克體育公園、陳元光漳臺文化公園、漳州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市區第二飲用水源、九龍江防洪排澇工程等十大基礎設施與民生項目工程。
(二)適取金融政策,加大金融支持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1969年Goldsmith開創性對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聯系進行研究,得出的分析結論是: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是同步進行的,經濟快速增長的時間一般是伴隨著金融快速發展。國內學者蔡則祥等從縣域出發,認為縣域金融發展與縣域經濟發展是正相關的關系。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沒有完善的金融支持,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制約。因此,尋求金融支持,對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因此漳州要盡快完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困難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最關鍵的是資金。在當前困難形勢下,企業能否及時有效地融資,對于企業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要加大對企業融資的協調服務力度,努力幫助有產品、有市場、發展潛力大的企業緩解資金緊張矛盾。探索推進中小企業小額融資服務,培育多元化金融產業主體,增加金融資源配置渠道。充分發揮現有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作用,加強銀、保、企三方的協調溝通,理順擔保融資渠道,盡最大可能提高擔保額度,增強擔保機構的擔保融資功能。同時要抓好正籌備的新擔保機構的審批和組建工作,促其盡快完成工商注冊并投入實際運營。推動開展銀企保對接活動,討論并簽訂統一的銀保企優化框架協議,并力促一批融資擔保項目的簽訂落實。要以工業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為主要平臺,組織區管委會與擔保機構及相關銀行開展對接交流活動,為入駐區內的成長型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要做好對目前現有典當行經營情況的跟蹤服務,充分發揮典當融資簡便快捷的特點,有效滿足部分中小企業的應急短期融資需求。
(三)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調整三次產業比,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首先,由于第一產業仍然是縣域的支柱產業,并且農業現代化亦是縣域經濟的基本任務,所以第一產業仍要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其次,重點發展第二產業,特別是以本地資源為條件的加工業;再次,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科技為主導,加快發展新興行業,逐步形成功能齊全、結構合理、綜合配套、相互促進的第三產業體系。促進比較優勢的發揮,建立能夠發揮地區優勢的產業結構,實現區域分工的協調。可以充分利用地緣優勢、資源優勢、宏觀政策優勢,選擇合適的發展產業方向,并以市場準入、優惠稅收和財政補貼、優惠關稅和凈出口配額及優惠的自然、人力資源政策為支撐,激勵這類產業快速發展,并帶動社會其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比如長泰縣利用地緣優勢,對接廈門特區發展蔬菜種植和加工業,全縣新增蔬菜種植面積1.4萬畝,新建無公害蔬菜種植示范片5 200多畝,輻射周邊地區形成綠色蔬菜生產面積上萬畝。
(四)巧用財政稅收政策
運用稅收政策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協調地區經濟發展。要對稅收計劃和執行方法進行改革和完善,稅收計劃合理科學,使稅收的增長真正建立在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同時規范稅收政策的執行,嚴格依法治稅,在稅收征管中要正確處理發展經濟與完成稅收任務的關系。要充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采取對介入資金成本的折扣、對利潤再投資免稅、退稅或加速折舊以及流轉稅起征點調整、稅收優惠等措施,影響資本收益率,影響市場主義的投資決策行為,引導其做出符合政策導向的決策、促進要素流向目標領域。
優化合理地方財政支出結構,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地方財政支出結構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要通過發展自身經濟來增強地方的財政實力;另一方面要在現有財政實力的約束下,整合財政資源,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投入、科技人才投入、社會保障、再就業等,尤其需要向欠發達地區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逐步實現這些地區與其他地區之間的公共服務平均等化,逐步縮小區域間差距,增強地方財政的公共保障能力,從而更好地助力縣域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傅娟娟.漳州市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農產品加工·學刊,2009,(5):55-59.
[2] 曹立偉,湯小華.漳州縣域經濟差異及其經濟發展因素分析[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79-81.
[3] 蔡則祥,孫國鋒.江蘇縣域經濟與縣域金融耦合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4,(5):44-47.
[4] 福建統計年鑒(2010)[BL/OL].http://www.stats-fj.gov.cn/tongjinianjian/dz10/index-cn.htm.
[5] 中國縣域經濟網[BL/OL].http://www.china-county.org/a/jzlkxfz/11jpjjg/2011/0819/6734.html.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