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嚴峻。如何協調區域間經濟發展,緩解社會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通過內生發展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在梳理了內生發展的相關概念后,通過對韓國忠清南道內生發展的經驗總結,以期為中國如果通過內生發展來促進區域增長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內生發展;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172-02
引言
自20世紀80年代,區域作為應對政治、行政事務的方法和手段,已成為熱點的研究課題。區域適應,對應對當今世界經濟的挑戰是至關重要的。在韓國,區域政策作為一項重要的國策已經實施了很長一個時期,但它并沒有從實質上促進不同區域間經濟的協調發展。雖然多個地區獲得了區域經濟的增長,但其主要是通過外部合作和大規模的發展促進的,這種外生的增長戰略對培育區域適應能力沒有促進作用。以韓國忠清南道為例,盡管通過政策的制定,該地區表面上有了全方位的發展,但實際上,不僅限制了特定地區的發展,而且其發展的結果沒有擴展到區域社會,也沒有起到提高生產率、增加就業和收入的作用。
為了解決區域間經濟懸殊、區域適應能力低等問題,韓國許多地區已提議并執行了與內生發展相關的政策和倡議。內生發展指使地方和區域社區能發現本地的資源,并利用適用于局部地區的外部資源,來確保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內生發展強調了不發達國家的內生和自我依賴式的發展。基于內生發展的未來區域發展倡議是必要的,這些倡議囊括了社區建設、社會經濟、地區食物系統以及農村社區商業等,這都有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區域適應能力的建立。目前,中國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加大等矛盾較多。因此,探討內生發展促進區域發展的問題是促進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本文以韓國為例,總結了其通過內生發展來促進區域發展、培養區域適應能力的相關政策,為中國區域發展提供可借鑒的實際經驗。
一、韓國內生發展的相關經驗
為了緩解新自由主義理論造成的經濟、社會問題,韓國政府在李明博總統的領導下,通過頒布與5個區域和兩個特別行政區密切相關的區域政策,大力發展區域經濟,從而開創了區域政策新局面。內生發展作為促進區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受到韓國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本節以韓國忠南清道為例(下文簡稱忠南),介紹韓國以內生發展促進區域發展的相關經驗。
(一)忠南地域經濟的現狀和問題
忠南地區包含了8個市及8個郡,其總面積為8 601km2,占韓國國土面積的8.6%;擁有205萬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4.1%。2000—2009年,忠南地區的GDP增加率是年平均9%,居韓國第一,人均GDP居全國第二。其產業構造按就業者為基準來看,分別是農林漁業19.5%,礦工業17.4%,建設業5.7%,服務業及其他57.3%。各個產業的生產額分別是:農林漁業7.2%,礦工業49.8%,服務業及其他43%。總的來看,忠南地區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礦工業。
雖然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快,但是其發展中存在諸多弊端。具體表現在,一是過高的對外依存度,2008年忠南地區的貿易依存度為144.7%(世界平均貿易依存度僅為41.81%),并且,忠南地區此時主要所得40兆元中,有16兆元流出境外。并且,人才流失較為嚴重,忠南本地四年制大學畢業就職者在本地區就職率僅為18.5%。二是忠南地區經濟過渡依賴大企業,如在阿山市經濟發展中,其中僅三星電子占有64.2%,因此三星電子一個企業發展的波動,將會牽動整個阿山市經濟發展,容易引發經濟危機。三是區域經濟增長與區域生活、就業水平相悖離,2000—2008年忠南地區GDP年均增長率達到全國第一,但是其平均雇傭增長率僅為1.1%,低于全國平均的1.4%。并且,該區域人均消費位居全國第11位,貧困階層的比率為全國第一。四是區域發展不均衡深化,忠清南道16市縣中,僅西北部圈的天安市、阿山市、瑞山市、唐津市四個市,就占忠南地區GDP的68.1%。五是偏向能量多消費性經濟,2006年,忠南地區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15.21噸,是全國平均排放量3.34噸的4.6倍,居全國第一,忠南地區的經濟增長給環境帶來了較大的壓力。
(二)基于內生發展的新發展戰略
為了緩解忠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種種弊端矛盾,當地政府制定了多項政策促進內生發展的相關政策,以期獲得區域經濟的全方面發展。
第一,促進農水產業和農漁村的發展,擴大優質農業,發展以生活空間,經濟活動空間,環境及文化景象空間的農漁村;第二,培育地區產業,根據各個地區不同發展特色培育地域產業,并支持地區資源循環性的中小企業發展;第三,加大對中小企業及微小私營者的保護,為傳統市場注入更多新鮮血液,并控制大資本的流通;第四,加強忠南地區各個經濟團體間的聯系與合作,加強社會經濟部門的培育;第五,強化社會資本的形成,加大對福利財政的投入,擴大福利事業,完善對老弱者、女性、兒童等弱勢群體的保護,構建區域內居民相互信賴的關系網絡;第六,各地區培養該地的領導人,留住本地人才,注重各地區間的城鄉交流;第七,合理實施地方分權政策,構建新的治理體系。
二、韓國內生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存在著通貨膨脹率高、貧富差距大、社會道德缺失、生態環境脆弱等問題。并且,2011年中國外匯儲備位居全球第一,加之較高的對外貿易依賴,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中國經濟未來的擔憂。因此,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緩解社會矛盾是迫在眉睫的。而通過內生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對現階段的中國而言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韓國所面臨的發展困境與中國當前的情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從其發展經驗來看,給中國經濟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啟示。
第一,促進經濟內生發展首先要調整中國產業結構。利用農業多功能性,發展優質農業、發展鄉村旅游業、拓展農業及農村的功能。同時,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準,重點發展投入少、消耗少、產出高的產業,如支持服務業的發展,給予其一定的政策優惠。第二,根據各地區不同的發展歷史與特色,鼓勵各地區培育內部特色企業,并加強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激活中小型經濟圈的發展。第三,引導資本要素支持產業創新,為新興戰略性產業提供資金支持。制定實施金融業空間布局規劃,為區域發展建設當地的金融融資體系,解決區域發展資金問題。第四,培育中小型企業的發展,為傳統市場注入更多新鮮活力。并完善市場機制,解決由于寡頭和壟斷形成的市場失靈,更好的通過優勝劣汰機制增強中國企業的競爭力。第五,走創新的道路。目前中國就業問題仍較為嚴峻,在此時進行大規模的科技創新,取代人力勞動力,提高生產率是不可行的。因此,創新道路主要是指教育創新。一方面加大對教育的財政投入;另一方面則要積極促進中國教育結構的轉變。合理對高等教育學院進行宏觀調控,建立人才預警機制,為廣大群眾提供更為透明、全面的人才需求信息,引導民眾理性選擇,以此來緩解選擇專業扎堆現象。第六,實現資源能源的創新驅動,引導區域合理利用其內部資源,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通過內生發展促進區域發展。
參考文獻:
[1] 金順殷.韓國區域發展與區域治理的類型、任務[J].張和安,譯,葉克林,校.學海,2011,(1):46-52.
[2] 王志剛,黃棋.內生式發展模式的演進過程—— 一個跨學科的研究述評[J].教學與研究,2009,(3):72-76.
[3] 張智革,吳薇.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動態分析[J].國際貿易,2011,(10):19-26.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