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競爭環境下,文化產業化運作已成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方式之一,亦是提升黑龍江省文化競爭力的戰略選擇。為此必須拓寬以旅游、休閑業為主體的文化產業化途徑,打造特色旅游知名品牌,變“粗放型”開發為“集約型”開發,同時還必須民族文化特質可持續發展等原則。
關鍵詞: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文化產業化
中圖分類號:F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179-02
文化與經濟的逐漸一體化是現代社會發展中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1]。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競爭環境下,少數民族文化所面臨的沖擊是各個國家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都會遇到的問題。實現少數民族的文化產業化運作、以開發促進保護已成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擬從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共生的角度探討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化運作的實現路徑與策略。
一
位于黑龍江省西部的嫩江流域是北方眾多少數民族先民生息繁衍的搖籃,這里生活著滿族、蒙古族、達斡爾、柯爾克孜、赫哲族等七個世居少數民族,形成了與中原內地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少數民族文化。嫩江流域諸少數民族大多沿江而棲,生活在在草原、山林等氣候寒冷、生活條件低下的自然環境中,為了生存,不得不同嚴酷的大自然作艱苦的斗爭。這種艱難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他們粗獷彪悍、質樸豪爽的民族氣質和品格,反映在文化上,形成一種“雄健磊落、慷慨激昂而悲壯的格調,洋溢著積極向上、開拓進取的樂觀精神。”[2] 長期以來,塞外嫩江被人們認為是重犯流放的蠻荒苦寒之地,歷代史書對這一地域的記載大多是只言片語,“語之不詳”,然而各少數民族挺立于風雪嚴寒之中,開疆僻壤,問鼎中原,演繹出一幕幕威武壯烈的歷史話劇,在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主要包括特征鮮明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行為文化等。這些文化形式構伴隨著東北地域經濟的發展,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自中華文明的曙光出現在關東大地,已歷百代滄桑變遷,自成一文化體系,并在其現代發展中,顯示多姿多彩的階段性和差異性。
嫩江流域的少數民族文化構成地域經濟發展豐厚的文化資源,但文化資源并不是文化產品,更不是文化產業,文化資源僅僅是可提供開發或可能具有開發潛力的物質性存在。只有為靜態的文化資源注入活的時代因素,讓文化資源與當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一種相互接納相互促動的互動關系,才可以實現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過程 [3] 。文化產業是國民經濟中生產具有文化特性的服務產品和實物產品的單位的集合體,文化產品主要包括兩種基本形態(文化實物產品和文化服務產品)和三種衍生形態(像其他產業提供文化附加值的產品,以著作權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數字化文化產品)[4]。文化與經濟本質上具有共生性,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既包括物質方面的生產力,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生產力,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都是一定時代經濟發展的產物。全球化經濟時代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已發展為一個巨大的文化產業鏈,正是由于文化產業世界“超級大國”的雄厚實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在世界貿易中才形成了優勢地位。長期以來嫩江流域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軟實力”尚未經由產業化開發演變成經濟“硬實力”,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思想上尚未真正厘清少數民族文化的產業價值。從文化消費全球化視角去審視和認知嫩江流域文化資源的產業規模,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在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像貯量巨大的優質礦藏,但是,受外來文化和各種因素的嚴重沖擊,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后勁不足,在某些城市經理人看來,由于對少數民族的歷史和現實缺乏足夠的了解,少數民族仿佛成了“愚昧落后”、“貧窮野蠻”的代名詞,他們對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和藝術上的真正魅力缺乏共鳴,在思想上、感情上不愿意接受少數民族文化藝術,難以產生文化認同感,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產業價值就更加缺乏足夠的重視。
第二,在實踐上文化資源產業開發的形式單一,效果差強人意。據《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文化產業總產值預計超過3.9萬億元,占GDP比重將首次超過3%,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但總體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程度普遍較低,人們的文化產業化運作理念缺失,文化產業化水平不盡人意,與城市營銷策略更缺乏有機融合,致使豐富的文化資源這座金礦長期處于開發不力的狀態。有些城市對自身的文化定位不當,或者不知道究竟應該如何少數民族文化的產業化運作,導致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時游離不定,或刻意模仿他人,或形式過于單調,在人才培養、資金投入上相對滯后,宣傳力度和影響面不大,結果要么城市形象模糊不清,要么千人一面,既沒有有效地使少數民族文化得以發展和傳承,也使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處于相對弱勢產業地位。
二
保護與開發已成為各個國家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兩翼,黑龍江省西部嫩江沿岸城市只有繼承本地域固有的關東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汲取其歷史和文化的營養而不斷塑造和美化自己,才會具有真正的持久魅力,同樣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只有與文化產業運作相結合,才能維系文化持久的生機與活力,才能帶來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第一,思想上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產業價值,實踐上積極探索少數民族的文化產業化路徑多樣化。確保文化產業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從經濟學和市場的觀念看,需要在文化和市場中搭建一個中間客體,即文化的物質產品化過程,也就是說,需要將有形的實物文化、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轉化為具體的產品并產生銷售行為,實現利潤。在文化的三個層面中,部分實物文化只要進入市場,轉化為商品,這些實物文化的實物或產品就實現了產業化,但是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則需要依附在具體的載體上才可能轉化成為商品。例如黑龍江省三個最具北方民族特點的少數民族赫哲族、鄂倫春、鄂溫克各有自身獨特的民族風情,在飲食、居住、勞動、婚喪嫁娶等方面有著獨特的民族特質情,赫哲族的唱片說唱“伊瑪堪”、鄂倫春族的“摩蘇昆”堪稱中國民間文藝的瑰寶,赫哲人的魚皮服飾工藝、鄂倫春人的樺樹皮工藝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但目前的產業形式僅限于旅游業開發,符號性文化產業形式如廣播、電視、電影、出版業、數字藝術、視覺藝術、創意等產業形式尚未得以觸及,更未形成有序的文化產業生產體系。少數民族文化不僅充分體現了黑龍江世居民族的聰明智慧和創造精神,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更期待與產業鏈的有序銜接,以使這一北方民族的文化瑰寶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第二,加強顧客價值管理,變“粗放型”開發為“集約型”開發,面向民眾,開展多種形式的關東文化產業化運作,實現文化資源產業開發的投資目的。顧客價值是指顧客的感知價值或認同價值,由顧客的實際感知所決定??铺乩帐状翁岢觥邦櫩蛢r值讓渡”的概念,這一概念啟示我們文化資源產業開發投資的目的就在于要盡可能創造顧客價值以滿足顧客的不同文化精神需求,滿足顧客的吸引性需求是提高顧客滿意度的最佳途徑[5]。文化不僅僅只屬于社會的精英階層,它同時也屬于大眾階層。嫩江流域少數民族的風情,涵蓋民間音樂、美術、舞蹈、民間工藝、節日慶典、服飾、飲食、體育游藝、居室和婚嫁、喪葬、祭祀等諸多方面,面向社會各階層民眾的產業化運作尚處于初級階段,目前的利用形式極為簡單,開發“細化”程度遠遠不夠,滿足顧客吸引性需求的能力較低,這是在文化資源開發中可以選擇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第三,積極打造以民族風情旅游、休閑業為主體的文化產業化知名品牌。旅游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它以成本低、收益高、資源節約、利于環保,經濟、社會效益并舉等一系列優點,成為當前拉動地方經濟增長、推動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動力。從行為經濟學看,旅游、休閑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業,它追求的顧客價值不再是單純的服務,追求的目標更加細化,不單是生理上的滿足,更看中的是文化的、精神的、審美的、價值觀念上的體驗。追求文化底蘊、增添文化含量可以加速旅游業的產業化進程,圍繞休閑產業的發展,能夠極大地帶動其他類型、途徑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從旅游的價值看,“越是瀕臨滅絕和消亡的東西,越吸引當今的都市旅游者,因此長期瀕臨湮滅的歷史建筑、古老民居會因為旅游而又重新得以維護和休憩,如果說功利性是民族文化得以保護的內在動力,那么文化旅游則提供了另外一條保護民族文化的實現途徑?;诋斀駮r代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遷,從民族地區的客觀實際出發,可以開發多種形式的旅游項目,形成民族風情游、探險漂流游、科學考察游、美食自助游、綠色生態游、體育健身游、保健康復游、文學藝術游等百花齊放的新局面。
第四,關東文化與城市營銷的密切結合必須堅持如下原則:一是少數民族文化產業開發必須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的民族政策,不能舍本求末,破壞和諧友好的民族關系;二是民族文化開發活動本身是要以文化為切入點、從樹立城市品牌目標出發,活動必須具備長期性,而不能淺嘗輒止;三是城市營銷活動必須有可參與性,創新性,活動必須能夠充分吸引相關人員的積極參與;四是文化產業化開發受商品價值規律和社會價值的約束和制約,少數民族文化產業開發與城市營銷的對接活動本身必須蘊涵巨大的商業機遇,以實現一定的經濟利益為目標,但是文化權利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之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社會價值規律約束作用的必然體現,因此,文化產業開發絕對不能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實現文化產業化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 吳慶華.試論關東文化產業化與齊齊哈爾城市營銷的實現策略[J].理論觀察,2009,(5).
[2] 李治亭.關東文化論[J].社會科學戰線,1993,(1).
[3] 吳慶華.試論關東文化產業化與齊齊哈爾城市營銷的實現策略[J].理論觀察,2009,(5).
[4] 呂慶華.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6.
[5] 呂慶華.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6.[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