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而言金融危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將通過描述后危機時期中國文化產業所處的背景與現狀,來尋求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策略,中國的文化產業需要通過創新來抓住機遇。促使文化產業飛速發展。
關鍵詞:金融危機;文化產業;發展機遇;基本策略
中圖分類號:F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183-02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開始蔓延到全球,對全球各個國家的文化產業產生了不利的影響,中國的文化產業也受到了沖擊,但是這次危機帶給文化產業的不只是危機,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新的機遇。如何抓住這次機遇來發展中國的文化產業。以及如何應對這次危機,是國內文化產業需要解決的新難題。
一、后危機時代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1.金融危機促進了國內文化消費。經濟危機帶給經濟的是蕭條,在經濟蕭條的同時,人們的精神世界也會匱乏。為了彌補精神的匱乏,人們需要依靠文化的補充。這就擴大了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市場。經濟蕭條使得人們有更多的閑暇去電影院、圖書館去充實自己。2011年年底出版的的文化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的電影票房突破100億,2011年電影票房達到120億。2011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5%,到“十二五”末,文化產業增加值有望占中國GDP的5%左右。 2011年中國文化產業依然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預計增長率將超30%,過去幾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都在20%以上。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的文化產業獲得了更高的增長率。說明金融危機促進了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
2.金融危機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創新。每次的經濟危機都將推動技術的創新。全球經濟危機能夠帶來技術的變革與科技的創新。進而推動經濟的恢復與繁榮。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帶來了以電氣革命為主要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最終引起了以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帶來了美國經濟的繁榮發展;互聯網在全球的發展,幫助美國從經濟危機從復蘇。“信息高速公路”計劃在美國經濟的繁榮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促使文化產業進行創新,科技的創新帶來了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溫家寶在200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指出:“歷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機常常伴隨著一場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經濟的復蘇,都離不開技術創新。通過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創造新的社會需求,催生新一輪的經濟繁榮。”知識和科技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經濟困難的根本 。
3.金融危機推動中國經濟結構戰略調整。文化產業在本來不只是消費服務業、還是生產服務業。一直以來,文化產業都被定義為消費服務業,由于這個定位,使得在行業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小問題。并且由于市場發展的不夠不成熟,文化產業在生產方面的功能沒有受到重視,文化產業成為一個孤立的產業,不能帶給其他產業如何的促使作用。這次的經濟危機將會對整個制造行業進行重新洗牌,單純依靠低成本和密集使用勞動力的靠勞動力密集的中小企業將會退出這個市場,而對于那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能夠進行技術創新的企業來說卻是一個發展的好機會。他們能夠在這次危機中進入產業鏈的中高端,獲取更高的利潤。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他們需要有大量的文化創意企業為他們提供發展、策劃的服務工作,文化產業將在與傳統制造業的合作方向獲得新的發展機遇。而傳統的制造企業在與文化創意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將獲得巨大的收益,實現雙贏的局面。因此,在經濟危機中中國的文化產業在服務于傳統制造業升級的方向上,有極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4.金融危機促進了國際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濟危機將改變全球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全球文化產業的貿易將從單純的產品服務交易進入資本市場的交易。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各國的文化產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國外文化產業進入中國的市場的步伐放緩,中國國內市場競爭趨緩,為國內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為中國文化產業開拓國際市場贏得了時間。國內文化產業實行的是“走出去”戰略,通過版權“走出去”、成品“走出去”和實體“走出去”這三種策略發展。其中版權的輸出比較方便,但是比較復雜;成品輸出成果較顯著,但是受制于國家間的文化差異;在海外市場創辦實體企業,既能夠貼近普通民眾,又能夠宣揚文化產業,是進入國際市場的有效途徑。目前,國際市場對中國的文化產業興趣日益濃厚。這給國內文化產業實行“走出去”戰略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二、后危機時代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
1.完善發展政策、優化發展環境。推行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是新興產業,政府需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來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還必須解決體制問題。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轉變政府在文化管理的職能,將政府的“辦”文化轉變為“管”文化,實現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的轉變。將文化市場的管理納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積極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的企業化改造。要對少數國有文化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造,使它們變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文化企業,賦予它們在推動國家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中流砥柱的責任。同時,鼓勵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使中國的文化產業向多元化發展。形成以國有文化企業為主導非國有文化企業共同發展的格局。
2.健全文化產業的法律體系。進一步重視知識的產權保護。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加大對文化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并保障創意開發者的利益,對文化產業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提高違法者的違法成本,健全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文化產業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知識產權的保護。對文化產品原創性的承認和保護,其實就是尊重和承認個人創造力的價值。通過完善對文化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保障文化產品的合法權益,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當前中國文化產業處于產業的快速發展期,新興產業不斷涌現,產生了很多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文化產業管理部門必須順應發展趨勢,盡快出臺相應的法規,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予以規范并實行有效管理。完善國內產權保護方面不足的法律法規。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3.建立一套符合中國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政策。文化產業較強的融合性決定了其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整合各種資源,而文化產業集群產生的規模經濟和協同效應也成為其發展的驅動力,但是中國的文化產業由于經營單位眾多,資源比較分散,并且集約化程度很低,難以產生規模效應。因此,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產業集群政策來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一是要加快建設文化產業基地建設,實現文化產業的集群發展。二是構建一個有利于參與方協作的文化創意產業資源整合平臺,以便促進資源的融合。三是鼓勵先試先行,積極探索文化創意集聚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打造有特色、有實效的國際化文化創意“特區”。
4.發揮中國傳統文化豐富資源的優勢。中國有悠久的文化沉淀,將文化沉淀與商品生產想結合是當今文化產業的關鍵。但是,目前我們對豐富的文化資源尚未做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相反地,總是被外國公司搶先開發。中國的傳統文化沉淀的很多創意都被國外使用,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國內的企業卻沒有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相應的產品中。在當前經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開發利用是無地域、無國界的,誰的文化意識超前,誰的藝術手法先進,誰將占領文化資源開發的制高點。如果不迅速提高文化資源的開發和整合能力,就只能眼睜睜看著歷史的精品被打磨成別人的商品。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傳統的文化資源。加快中國的文化產業的發展。
5.重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發展文化產業,人才是關鍵。中國文化產業之所以缺乏強大的競爭力,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專門人才。我們應制定人才流動和培養的政策,實行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動、交流和合作。必須改變傳統的文化人才地區、單位所有的體制,實現人才資源管理的社會化和人才供求的市場化。要注重人才的培養。防止人才的流失。要培養文化創作與生產方面的高端人才、復合型人才,還要重點栽培文化產品營銷人才。人的因素是創新的關鍵,“智力資本”已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關鍵是要培育創意企業家和專門人才,通過人才“綠色通道”引進熟悉國際文化市場規則和環境的專業高端人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探索建立以知識產權參與分配的新路徑,營造有利于發揮各類人才智慧和才能的寬松環境。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使人力資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促進中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時期,文化產業通常會逆勢發展、迅速崛起。只要政策實施得當,文化產業必將實現快速發展。經濟危機并不意味著處處是危機,相反對某些產業而言反而是機遇。中國的文化產業如果能夠在這次危機中把握住機遇,必將實現飛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熊凌.香港創意產業的發展及經驗[J].發展研究,2005,(3).
[2] 佚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融資難題將解決[EB/OL].http://www.chitec.cn/,2009-11-13.
[3] 李舫.逆勢上揚,春暖花開:文化產業的觀察與思考[N].人民日報,2009-03-20.
[4] 柯亞莎,常禹萌.從保守紳士到創意先鋒:英國創意產業的奧秘[EB/OL].http://www.cnci.gov.cn/,2008-02-04.
[5] [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6] 王穎.全球背景下中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07.
[8] 蔣三庚,王曉紅.文化創意產業研究[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
[9] 成思危.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技術管理和制度創新[J].戰略與風險管理,2010,(1).
[10] 厲無畏.關于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的思考[J].戰略與風險管理,2010,(1).
[11] 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09-03-06(01).
[12] 張曉明,胡惠林,章建.中國文化產業的歷史機遇與振興之路[N].人民日報,2009-04-14(16).
[13] 溫家寶.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9-01-10(01).[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