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波特的鉆石模型是研究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分析工具,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支持產業、企業以及機遇與政府。技術標準影響紡織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條件,通過研究技術標準對中國以上五個方面的具體影響,從而分析技術標準對中國紡織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關鍵詞:技術標準;波特鉆石模型;國際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192-04
一、理論模型選擇——波特的鉆石模型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對全球競爭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實證性研究之后,突破了各種比較優勢理論分析方法,創造性提出了國家競爭優勢理論。波特鉆石理論的主要思想是:一國經濟發展之根本是該國能不能在國際競爭中占得優勢。這種優勢來源于該國的主導性產業具有競爭優勢,但主導產業的競爭優勢根源自企業的創新機制提高的生產效率。波特認為國家競爭優勢的取得關鍵來自以下四個基本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支持性產業、企業以及兩個輔助因素:機遇和政府。
1.生產要素。生產要素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本條件,在貿易理論中,生產要素常被作為起點進行分析。生產要素又被細化為人力資源、知識資源、天然資源、基礎設施與資本資源。波特把生產要素進行了分類。第一種方法是把其分為了初級生產要素與高級生產要素。初級生產要素指:天然資源、氣候、非技術人員等等。高級生產要素是指:現代化的通信的基礎設施、各大學的研究院等等。初級生產要素在現代國際競爭中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因為對它的需求越來越少了,而供給量卻在相對增加,但是高級生產要素因需在人力與資本上面做大量且持續得投資,融入企業產品的生產與設計中,因而變得越來越緊缺了。高級生產要素是非常重要的,但高級生產要素也必須和初級生產要素聯系在一起,以初級生產要素作基礎。一個國家要想經由生產要素建立持久且強大的競爭優勢,就必須發展高級生產要素與專業性生產要素,這二類生產要素的可獲得性與發展程度也就決定了競爭優勢的質量以及競爭優勢能否繼續升級或者被超越的命運。
2.需求條件。需求條件是產業競爭優勢的第二個關鍵性要素。如本國有著挑剔而且內行的客戶,那本國企業就會加速對某產品的創新與改良。另外,如果本國的客戶需求具有前瞻性,那么在未來很可能會帶動各地同種類型的需求,那對于本國企業也是一種優勢。
國內市場大小與成長的速度。國內市場大小與成長的速度具有強化競爭力的效果。如果國內的市場大,就可以鼓勵企業更大規模地對設備投資,因而更快獲得規模經濟效應;買主數量增多會增加買主討價還價的能力,并為企業提供更多消費者的信息;國內市場的提前飽和會迫使該類企業的海外拓展,因而把過剩生產力進行有效轉移,當然,這個前提是國內市場產品具備國際先導性。
3.相關支持產業。一個國家要獲得持久競爭優勢,就必須在國內取得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相關產業的支持。因為相關產業的表現與能力自然地會帶動上下游產業的創新和國際化。當上游的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時,下游的產業自然就會得到更合理的價格與更優質的服務。供應商和企業緊密合作,一方面供應商會協助企業創新并且推廣新技術的應用;另一方面企業會給供應商提供新的思路、新的信息與市場視野,帶供供應商的自主創新,努力得發展新的技術,并培育新產品,加大研發力度。并且,如果競爭力強的產業有著相互關聯,還可以達到幫助新的產業發展的效果。因為他們間的產業價值很相近,能夠合作并且分享很多信息,這種關系形成了相關的產業在技術、流程、銷售、市場與服務方面的競爭力。
4.企業。一個企業的發展包括企業的創建、組織與管理條件。企業目標、戰略常常隨著產業與國情的差異而不同。但國家競爭優勢也就是各種差異條件的最佳組合。企業在國家競爭優勢的塑造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企業發展戰略必須與國家的環境、產業的特點相結合在一起。每個國家的成功產業必然具有符合發展趨勢的東西,但仍然會體現出一定的民族性。各個國家的發展目標是不相同的,但是不管企業與個人有著怎樣的特點,對產業的持續與忠誠是一個國家競爭優勢保持的重要保障,企業、個人以及國家的發展目標和產業特點相結合是提高該國競爭優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
5.機遇和政府。波特認為機遇與政府是影響國家競爭優勢的可變的因素。第一,機遇。機遇的來源是可遇不可求的,有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被某一個偶然的事件促成的,關鍵在于怎樣去捕捉。可能形成機遇并且影響產業競爭的情況大概有下列幾種情形:傳統技術出現斷層;基礎科學的發明創新;生產成本突然提高;全球或者區域市場需求劇增;全球金融市場或者利率的重大變化;外國政府的重大決策。引發機遇的事件會影響到鉆石體系中各個其他要素本身的變化,對不同的國家來說,機遇所形成的影響正反方面都有。但是一國的鉆石體系如果健全,經常可以化危機成轉機,因為環境本身就具有尋找資源,產生新的優勢的能力,而且壓力也可以促使企業去更努力得爭取新資源。第二,政府。影響國家競爭優勢的最后一個因素就是政府。政府對其他要素的影響既不是正面,也不是負面的。政府的補貼,教育與資金市場等等政策會影響到生產要素,對國內市場的影響也比較微妙。一方面,政府制定標準之后,肯定會影響到客戶的需求;另外,政府本身也是該國市場的主要客戶之一。政府也有許多影響上游與相關產業環境的方式。反之,政府的政策同樣也受到環境中的其他因素的影響。政府是一個雙重角色。如果政府可以在適當的時間來推動適當的政策,可能對于產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反之,如果政府一味地干預或者放任,本身就對國家競爭優勢起到負面影響。政府的首要任務就是去盡力創造一個支撐生產率提升的良好環境。
二、基于波特鉆石模型的技術標準對中國紡織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1.生產要素。從原材料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棉國家。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7年全年的棉花種植面積是559萬公頃,增加了7萬公頃,全年的棉花產量是760萬噸。中國是世界上麻類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麻類每年的種植面積是460萬畝~750萬畝,年產原麻是60萬噸~80萬噸。2006年,工業產值將近230億元,產業工人將近14萬人,麻紡織品進出口的貿易總額將近13億美元。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羊毛生產國,2007年的產量是177 000噸,占世界羊毛產量的14.63%。中國是絲綢生產與出口大國,蠶繭與生絲的產量分別占了世界總產量的76%與75%,綢緞的產量占了世界總產量45%以上,均占世界第一。絲綢工業的年產值是900億元,產業工人將近100萬人,年出口額是40億美元以上。
中國的棉麻絲綢資源雖然很豐富,但是在原材料方面的技術指標并不高。國產棉的類型比較單一,很多生產技術標準達不到國際標準,幾乎全部國產棉只適合紡32~40支的棉紗,缺少纖維長度31mm以上、斷裂比強度25Cn/Vtex以上的,馬克隆值在3.7~4.2之間適合紡60支紗以上的高檔棉花,也缺少20支紗以下的原料,滿足不了企業生產與國際標準的需求,外商投資的企業一半以上使用的都是進口的棉花。國產麻的纖維護斷裂強度、木質素含量、纖維均長等多項技術指標落后于發達國家。國產的羊毛存在長度短、污染重、色澤黃、批次同質性差等問題,滿足不了精紡的技術標準的要求,羊毛的進口數量比較大。絲的技術標準等級不高。
從勞動力的角度來看。在中國,紡織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就業規模在不斷擴張,但是從業人員的素質不高,全行業的95%以上的從業人員只接受過最基本的培訓,大多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僅為初中水平。從中國的紡織產業的整體的從業人員接受教育的水平來看,科技人員的比例是2.7%,其中碩士是0.1%,本科是46.5%,專科是53.4%。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專業技人人才少,高素質的人才少及人才的資源儲備不足。中國的紡織行業的勞動力的從業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了中國紡織行業的技術研發水平,普遍情況是只能按照國外提供的技術標準進行生產和代工,因為先進的技術發明,繼而申請技術專利,從而上升為新的技術標準是需要強大的技術人員隊伍做后盾支持的。
從資本資金的角度來看。從資產規模看,投資規模不斷地擴大。從投資的主體看,國有投資的比重下降,外商與個體的投資比重增加。從資金來源上看,總體上,非國有的私營個體經濟是浙江紡織產業的資金的主要的來源。以浙江省的數據為例,2007年分行業的工業增加值是:紡織業是831.82億元,服裝制造業是352.19億元,化纖制造業是216.49億元。從投資結構來看,2004年的浙江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主要是在購置設備方面,紡織、服裝、化纖行業固定資產的實際投資額分別相比上年增長5.99%、14.43%與37.94%,其中購置設備的費用分別增長了127.73%、188.55%與151.99%,引進的國外先進設備是10.43億美元。這些數據反映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投資結構進一步得優化。
從浙江省紡織行業的資金狀況看,外商企業的投資熱情高漲,這就為引進國際先進標準,并且執行先進的標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而可以更好得把標準應用在紡織產業的生產中,服裝行業的出口中,從而增加中國紡織行業的國際競爭力,使得行業的競爭進一步優化,令該行業朝著標準化的方向發展。
2.需求條件。我們用出口競爭力來衡量中國紡織行業的需求狀況。出口競爭力的衡量指標有國際市場占有率,貿易競爭指數等。從1989年開始,中國紡服裝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不斷得到提高,特別在中國加入WTO之后,國際市場占有率快速提高,這也跟中國與國際市場接軌,紡織服裝品執行國際標準有關,2000年國際市場占有率是2.17%,到了2006年已經達到了5.6%。近年來,中國紡織服裝品占有率以兩位數的速率增長,紡織服裝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加強。
從貿易方式上來看,根據海關統計分類,進出口的貿易方式有十六類,主要有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和補償貿易。一般來講,加工貿易主要受到供貨商的影響,對市場變化沒有太大反映,在國際貿易中主要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來賺取加工費用,處于產業價值鏈的最低端;而一般貿易不同,它對市場變化的反映能力、應變能力、開發市場與占有市場的能力都比較強。一般貿易包括了原材料的開發與產品設計。隨著中國出口理念的改變與生產技術,資金實力的加強,中國不僅在為國外做代工中可以執行國際技術標準,在自主研發設計中也可以嚴格得執行國際標準從而提高中國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力。因為執行技術標準的能力逐漸提高,加之研發能力,設計能力的加強,中國的貿易方式也得到了大的轉變。
從市場前景來看,作為擁有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的中國,市場需求與潛力巨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經濟發展迅速,為紡織品的需求與擴張提供了有利的增長空間。2003年中國的人均GDP突破了1 000美元,到了2007年已經達到了2 280美元,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中國人消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對紡織品服裝需求會增加,而且對紡織品服裝檔次的要求也會明顯提高,所以企業要生產有高品質,高標準的服裝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其次,從國際市場上來看,雖然中國紡織服裝品以低價取勝,但是隨人民幣匯率不斷提升及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四大主要出口市場增幅大量減少。所以中國的紡織服裝行業除了在低價的優勢上,更要生產出高標準,高品質,不可替代的紡織服裝品才是可以在該行業長久立足的必經之路。
3.相關支持性產業。紡織產業作為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部門,與其他產業關系密切。與紡織產業相關的產業主要涉及機械、農業、能源、金融、服務業、醫藥、重工業等諸多領域。評價相關產業對研究的產業的影響主要用感應度系與影響力系數來測定。其中感應度系數指的是研究產業受到其他產業的影響程度,影響力系數指的是研究產業對其他的產業的影響作用。一般來說,感應度系數與影響力系數大的產業在國民經濟當中處于重要位置,對國民經濟發展作用大。據孔祥智的研究,2000年紡織行業的影響力系數為1.297,感應度系數為1.026,排在17個產業之中的第四位,對國民經濟發展作用非常大。
從2005年來看,紡織工業競爭優勢系數是1.13,高于2000年的1.08。38個行業當中,競爭優勢系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行業達到了19個,下面是紡織業的一些相關系業的競爭優勢系數,機械制造業(1.41),金融制品業(1.38),醫藥制造業(1.11),通用設備制造業(1.38),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03)。其中競爭優勢系數在2以上,擁有較強競爭優勢的行業從2000年的4個增加到2005年的6個。其余行業的競爭優勢系數都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與紡織業相關的技術標準也會蔓延到該行業,并進行互相滲透。所以相關行業的國際競爭優勢水平會對紡織業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在與紡織行業的相關的行業當中,機械制造業,金融業,通信設備業的技術標準比較多,執行力度也較大,對紡織行業能夠產業正向積極的影響。所以,紡織行業如果要取得長足穩定的發展,與之相協調統一的相關產業也必須提高國際競爭力,提高技術標準的制定與執行,這樣,各個行業都可以得到均衡快速得發展。
4.企業。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的資料,2006年紡織業科技經費投入強度是0.47%,服裝產業是0.29%,化纖制造業是0.86%,水平相當得低,尤其是服裝行業,科技經費投入強度只是化纖制造業的1/3。從科技經費的來源上看,企業籌資是主要的來源,比重是70%,銀行貸款的比例不足10%。由于科研投入大,成果不確定性與風險性,一般的中小企業沒有能力進行科研,主要是大中型紡織企業比較積極地進行科研,尤其是服裝和其纖維制造業,自籌經費進行科研的比例高達89%。大中型的紡織企業不僅具備比較強的科技競爭優勢,且在科研人才方面同樣有絕對領先優勢。從研究類型看,中國紡織企業科研創新主要集中在試驗性研究的領域,基礎性研究與應用型研究相對比較缺乏。2003年中國的紡織企業進行的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試驗性研究的比例是1∶3.5∶13,同期美國的此比例是1∶1.3∶3;日本的該比例是1∶1.7∶4.4;1998年意大利的此比例是1∶2∶2。由此可見,中國的紡織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還很薄弱,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還很大。
從科技機制上來看,中國紡織企業創新積極性不高,實行技術創新的企業大多在技術創新方面主要模仿的基礎上進行改良或者改造,并不涉及到核心的技術。其次,紡紛企業科技創新比較被動,主要是政府主導,層層審批,使得大量的時間浪費在手續上面,這就限制了企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另外,中國的紡織企業創新效率低,科技人員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僅是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5.機遇與政府。中國的紡織產業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紡織產業的國際競爭中,比如通過財政補貼、出口稅務率的調整、產業標準的制定為紡織產業發展提供社會服務等方式增強紡織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另外,中國政府在財政方面能力強,中國的經濟發展快速,社會環境穩定,都有利于紡織產業的發展。數據顯示,2007年紡織規模以上的企業的實收資本當中,國家資本已降到了4.93%,比全國工業的國有資本比重低16.33個百分點,集體資本占了2.58%,法人資本占到了26.59%,個人資本占到了28.67%,港澳臺與外資占到了37.24%。國有控股生產企業出口交貨值占到全國出口比重的2%,就業崗位占到7.3%;外資與港海岸臺企業出口占到全行業出口比重的32%,就業崗位占到規模以上的企業的30%。在2007年的紡織行業的固定資產的投資資金來源當中,國家預算內資金(下轉229頁)(上接194頁)只占到0.1%,國內貸款占到了10.2%,債券占到了0.002%,利用外資占到了9.3%,自籌資金占到了76.68%。但是,因為中國的紡織產業正處于從生產要素驅動與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過渡的時期,而且紡織產品的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劇列,技術標準的制定與頻布,都需要國家扮演重要的角色。
紡織行業應該抓住機遇,在政府的扶持下努力提高自身技術研發水平,提高制定技術標準的制定與執行能力。抓住機遇獲得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創.中國紡織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87-88.
[2] http://www.texnet.com.cn,2009-02-03
[3] http://www.ceti.gov.cn/zxzx/134591.htm,2008-12-25
[4] 李春田.新時期標準化十講:重新認識標準化的作用.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30-145.
[5] 柳嘉.淺談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策略[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8).
[6] 郭斌.產業標準競爭及其在產業政策中的現實意義[J].中國工業經濟,2000,(1):41-43.
[7]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8] 劉亭.傅金龍,朱立鳴,等.實力浙江——打造產業新優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9] 歐陽玉萍.中國紡織服裝業國際競爭力比較[J].四川絲綢,2006,(4):36.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