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權力結構是權力在復雜的企業組織之間相互作用的路徑、方式、強度與機制。中國傳統法家依據權力及其作用方式構筑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領導規范理論。新新法家思想立基于用“勢”的概念重新闡釋“法”的來源,以期對原始法家思想進行改造以適應于當代之需求。
關鍵詞:企業組織;權力結構;法家領導理論;新新法家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206-02
一、企業組織結構、利益集團、社會分層與權力結構
毫無疑問,在管理思想史上,是法約爾奠定了組織理論的基礎,并沿用至今。在法約爾看來,企業組織結構是為了實現企業目標而不得不做出的安排,這些安排的要素包括:工作專業化、指揮鏈、管理幅度、職責和職權、不同形式的職權關系等,上述內容至今仍是當代管理學教科書的主流內容。梅奧主持的霍桑實驗第一次提出了企業中其他人際關系的存在,且證實了上述人際關系對于管理績效的強大影響,并據此構建了管理思想史上的人際關系學派。然而,遺憾的是,管理的人際關系學派始終將這些人際關系作為企業組織結構的一種補充,稱之為企業非正式組織。
呂力在國內管理學術界首次探討了企業人際沖突背后的組織根源,他認為,既然企業組織中的沖突不是暫時的,而是與組織共存亡,那么這種長期持續的沖突必然形成“組織中的組織”,這就是經濟學、政治學與社會學中早已揭示出的“利益集團”,而企業組織的利益集團還沒有完全被主流的管理學所充分注意。與利益集團類似,企業組織的社會分層在企業管理研究領域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呂力首次提出“企業內部社會分層”這一概念,指出企業除了正式的等級,還存在基于經濟地位、權力、聲望的社會分層。
一般來說,權力是根據自己的目的去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權力大都不是絕對的、單向的作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權力結構反映的就是這種相互作用的效應。鑒于此,具體到企業組織領域,筆者將企業權力結構定義為:權力在復雜的企業組織之間相互作用的路徑、方式、強度與機制。企業組織的權力結構以企業的組織結構為基礎,從管理思想史的角度而言,法約爾的企業組織管理的原則就包括:權力、集權、等級鏈等,羅賓斯也將指揮連、控制幅度、職權和職責、集權和分權等劃歸組織結構的范疇。然而不足的是,上述組織結構僅僅指的是企業行政組織,其中的權力也僅僅指的是法定權力,而從權力的定義來看,主體之間的相互影響絕不只限于法定權力,其路徑也不只限于行政組織結構。因此更準確地說,企業組織的權力結構指的是包含企業行政組織在內的更廣泛的企業組織形態中權力相互作用的路徑、方式、強度與機制。
二、企業組織權力相互作用的路徑
1. 傳統科層式組織形態中的權力結構路徑。傳統科層式組織強調等級鏈以及明確的職權關系,嚴格規定等級層次結構。在傳統科層式組織形態中,權力的作用路徑是自上而下的,權力作用的方式是單向的,同層之間不存在權力聯系。應該說明的是,傳統科層式組織是企業最為普遍的組織形態,在每一個正式組織中不可能不存在上下級關系,然而由于時代的變遷、文化的差異,企業組織還體現出不同的傾向,包括扁平化組織形態以及圈層式組織形態等。
2. 扁平化組織形態中的權力結構路徑。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迅速變化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傳統的層級組織逐漸體現出效率低下、應變遲緩以及內部溝通障礙等問題,MIT在1989年首次提出了“再造”的理念,1990年MIT的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提出企業應力求組織的精簡和扁平化。相對于傳統科層式組織,扁平化組織層次減少,管理幅度增加,企業資源和權力側重于基層,受顧客驅動的影響,扁平化組織中員工圍繞共同的任務展開合作,強調平等、合作。在扁平式組織形態中,同層相互之間存在權力聯系,這種權力主要是專家權力。同層作為一個整體與行政上級之間發生權力關聯,行政上級一般而言支持組織成員集體的決議。
3. 圈層化組織形態中的權力結構路徑。圈層化組織的提出主要受費孝通提出的中國本土社會“差序化格局”的影響。費孝通指出,“我們的格局好像是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這種關系就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就愈推愈薄。”這種圈層式結構在中國企業組織中廣泛存在。大量社會學和管理學學者的組織研究都以差序化格局為基礎,海外學者近期來尤為重視差序格局之上的人情、互惠、信任關系的研究,但集中于差序格局之上的權力關系運作的則較少。在圈層化組織形態中同層之間曾在權力聯系,這種權利不只是專家權力,更包括法定權力的相互依賴。在一個組織中同一層級的部門之間往往需要相互配合,例如企業市場部門的決策需要生產部門配合,而生產部門的決策有時也需要市場部門的配合,這就是法定權力的相互依賴。除此之外,圈層化組織與扁平化組織的區別還表現在行政上級直接干預下級的事務,并對下級之間的權力關系進行調節。
三、企業組織權力相互作用方式、勢-術-法與法家領導理論
西方領導理論的發展的主體脈絡是領導特質理論—行為(風格)理論—權變理論—個性理論。總的來說,無論是特質理論、行為理論、權變理論還是新理論都是以領導者的個體差異為基礎的,這些差異體現在特質、行為、風格等的基礎之上。西方世界還未發展出一種完善的關于領導的規范理論。換言之,一個從未當過領導的人,如何當好領導?這一問題在以實證為主的西方理論中沒有得到重視。
本文認為,中國傳統思想史上的法家依據權力及其作用方式構筑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領導規范理論。在筆者看來,法家理論中權力的相互作用無非是勢、術、法三類,這三類涵蓋了組織中所有的權力相互作用方式。社會學家JOHN FRENCH和BETRAND RAVEN曾列出了組織權力的五個來源,分別是:法定權力、獎賞權力、強制權力、專家權力和參照權力,這在流行的管理學教科書中經常被引用。但上述分類法并不科學,事實上,獎賞權力和強制權力都屬于法定權力的一種,在法家思想中屬于“法”的范疇;而專家權力和參照權力則屬于“勢”的范疇;西方近期發展的交易型領導中的“交易”則屬于“術”的范疇。勢—術—法涵蓋了領導權力使用的所有方面,因此是一個完備的規范領導理論。當然,相關的實證亦可在此基礎上開展,相應的,可以將法家領導理論分解為三個維度,即“勢權型領導”、“術權型領導”與“法權型領導”而分別加以實證研究。
四、法家思想的創造性轉化、新新法家與百家新爭鳴
在戰國時代,占統治地位是法家思想。這是因為,諸子百家中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顯然不合時宜,“無為”就面臨著亡國;墨家近乎理想化的“兼愛,非攻”也同樣無法為統治者所接受;儒家的“仁政”思想似乎也應付不了險惡的環境。
法家思想是由孔子晚年的弟子子夏發展而來,荀況的理論中也包含很多法家思想的萌芽。子夏、李俚、慎到等原始法家并未主張殘暴的君主專權,只是到了商鞅、韓非等人,才將原始法家思想演變成一種“重罰輕賞”、“玩弄權術”等為君主一人服務的極端學說,縱使這樣,其理論中還是包含很多合理的成分。從現代政治學的觀點來看,政治無非是權力的配置和使用,因此,法家的“勢、術、法”具有很強的現實實用性。而且,現代西方學術范式以實證見長,而可操作的規范理論付之闕如,法家權力理論以其完備性正好與西方理論相輔相成。
在企業組織領域,相當多的企業組織是圍繞著一到二個甚至是一個企業領袖而運轉的。例如,蘋果的喬布斯、微軟的比爾蓋茨、聯想的柳傳志、海爾的張瑞敏等。這與現代政治組織有著極大的差別,而法家領導理論正擅長以一人為中心的組織權力設計,無論這個人是古代的君主還是現代的企業領袖。
當然,法家思想并不是直接拿來可用,這其中需要一種創造性轉化。在20世紀初,陳啟天等人曾提出新法家思想,確有可取之處,然而新法家思想將原始法家思想的轉化建立在“國家主義”的基礎上,與當代主流之“自由民主憲政”等價值觀相悖,因此未切中根本。因此,筆者嘗試提出一種新新法家思想,這種法家思想立基于用“勢”的概念重新闡釋“法”的來源,以期對原始法家思想進行改造以適應于當代之需求。
事實上,包括儒家在內的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原始思想都不可能不經過轉化的過程而應用于當代,儒家同樣存在一個創造性轉化的過程,儒家根深蒂固的“人治觀”同樣需要走向“憲政”。以此觀之,新儒家在當代中國思想領域獨大的現象并不正常,時代需要一種經過轉化后的百家的“新爭鳴”。
參考文獻:
[1] 呂力,陸文瑜.企業組織內部的自然分化:沖突、利益集團與社會分層[J].經濟研究導刊,2012,(15):17-18.
[2]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M].上海:上海中華書局,1936.
[3] 陳燎原.論“新法家”陳啟天的“新法治觀”[J].政法論壇,2009,(3):3-18.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