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各種代表性環境倫理表現出諸多分歧。通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分析和反思,對各種主流的環境倫理價值觀進行了述評,呼吁人類社會應建立一種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現代環境倫理觀。
關鍵詞:環境倫理;價值觀;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253-02
環境倫理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1923年,法國的施韋茲在《文明的哲學:文化與倫理學》一書中提出了一種新的倫理觀:尊重生命、保護生命。這代表著環境倫理思想的開端。1933年,美國的萊奧波爾德在《大地倫理學》中,提出必須把人類當作大自然中平等的成員,主張把道德對象的范圍擴展到人與自然關系的領域,并且要建立起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新的價值尺度,這是人與自然關系在理論中的重大進展。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蕾切爾·卡遜出版了《寂靜的春天》,將人類正當行為的內涵重新進行了解釋,擴大到包括對自然界的關心,尊重所有生命和自然界。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羅爾斯頓進一步在《環境倫理》一書中系統地建構了關于環境倫理的基本理論框架。
一、人類中心主義立場
人類中心主義在本質上是一種以人類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點,以人類的價值評判為標準,圍繞人的需要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思想。人類中心主義是“一切以人為中心,或以人為尺度,為人的利益服務,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與傳統倫理學的研究對象相比較,環境倫理確有其特殊性,它在一定意義上也的確可以被看作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但是,如果像人類中心主義那樣,認為環境倫理學對環境倫理的探究和建構意味著倫理道德所適用的范圍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展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即認為環境倫理所調整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完全超越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范圍之外,夸大了環境倫理的特殊性,并從根本上誤解了環境倫理的性質。環境倫理學的產生和發展不過是倫理學對于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的理論回應,其對環境倫理的探究和建構,是為了救治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克服和解決已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的環境問題。而生態環境成為問題,從表面上看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出了問題,但從實質上看則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出了問題;環境問題就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上的問題,特別是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沖突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表現。與此相應,環境倫理所調整的對象,從表面上看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從實質上看則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人與人的關系,是被自然所中介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環境倫理學并沒有完全超出傳統倫理學的界域,其對環境倫理即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的探究和建構也談不上是對傳統倫理學研究對象即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的擴展。
其實,環境倫理自身的性質完全可以解答環境倫理的依據問題。環境倫理的實質仍然屬于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只不過是一種以人與自然關系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或以自然為中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環境倫理所確認的應是人們之間的道德義務和責任,只不過是在人們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才表現出對他人和后代人的道德義務和責任。環境倫理這種與傳統倫理學研究對象本質上同一而表現形式相異的性質,本身就足以構成環境倫理得以可能的重要依據。
二、非人類中心主義立場
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的意識核心:確立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倫理關系,需由否定自然事物做工具價值評價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念,到認同自然事物的“內在價值”。然而,用“內在價值”說來闡釋環境倫理得以可能的依據或把環境倫理得以可能的依據安放在自然事物的“內在價值”上是根本靠不住的。由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強調自然事物具有與人的利益和需要無關的所謂的“內在價值”是對價值概念的誤用或濫用,到其對于承認自然事物的“內在價值”的特殊性的具體論證看,只要對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主流論述稍做分析,我們就很難認同其結論。
事實上,隨著由環境因素引發的社會不公正問題逐漸凸顯,非人類中心主義因缺乏對現實的細致關注而無力回應,環境正義論開始取而代之。環境正義論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的抽象論爭,認為生態破壞的根本原因并非哲學和世界觀方面的問題,而是源于存在著特權等級制度和支配制度的社會結構模式。例如,美國學者哈丁的“救生艇”理論就是無視公平的利己主義方案,“嚴重地侵害了分配正義的原則,完全忽視了發展中國家人民的人權”。正是社會關系的不平等性和不正義性,才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才塑成了一種試圖主宰自然的價值觀念。所以,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通過重建社會正義秩序來實現環境權利與環境責任在人類之間的公正分配。環境正義諸理論看到了人類社會內部不同主體在環境問題上的差異性,表達了不同主體維護自身環境權利的要求。但是,環境正義論關注的焦點僅僅是人類的社會倫理,卻忽視了自然對人類社會環境正義問題所具有的先在性和決定性意義。實際上,環境正義不僅僅應該是人與人之間的公正,同時更應是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公正。
三、環境整體主義觀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的存在構成了世界,世界的本體既不是純客觀的自然,也不是脫離自然的人,而是一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與自然”三位一體的具有生命的有機整體和生態系統。環境整體主義承認人類具有生存權,也不逾越生態承受能力,更不違背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主張把人類的物質欲望、社會經濟增長、對自然的改造利用限制在能為生態系統所承受的范圍內。環境整體主義反對長期存在的傳統的主宰自然的“理性人”,強調具有生態倫理知識的“理性生態人”。人類發展經歷與現實給予證明:以堅持人類利益至上為前提時,生態危機就勢必不能避免;以堅持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為前提時,生態平衡才得以實現,進而才能實現全人類的利益。
在世界的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中,蘊含了自然、社會乃至精神性的存在,并得以具體表現。非人本主義預設了一個理想的自然,并一味地要求人去消極地適應,這不僅僅忽視了人與自然相互沖突的一面,并把人降低為生物,一筆勾銷了人的社會性本質。這種人與自然機械論世界觀強調絕對的主、客體,人與自然、思維和物質的分離和對立,而且認為只有自然是主體,自然以外的世界是客體,作為主體自然具有其自身價值。在這種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對‘反增長哲學’的欣賞表明他們根本無視處于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國家的現實,以至使環境倫理可能陷入‘倫理的不倫理性’的困境。”反之,片面的認為只有認識主體,在人類取得的大多數成就都以損害自然環境為代價,或者說以生命和自然的不可持續發展為代價,從而導致世界的不可持續發展,使人類陷入困境之中。
除上述理論之外,還有其他較有影響的理論。動物福利論(animal welfare theory)者認為動物也有與人一樣的幸福或痛苦的感覺,也具有成為生命主體的種種特征,擁有值得我們尊重的天賦價值。生命中心論(biocentrism)者認為不僅動物有權利,而且包括植物在內的所有生物一般來說都有其自身的內在“固有價值”,都應受到同等的尊重。生態中心論(ecocentrism)者認為一切存在物(包括人在內)對生態系統來說都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從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發展來看,一切存在物都有其目的性,他們在生態系統中具有平等地位。
四、結語
社會文明及其演進植根于人類協調、控制與自然的關系之中。人和自然界的關系,馬克思曾指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1] 馬克思還指出,尊重自然,善待萬物,就必須鏟除以蔑視和貶低自然界為特質的異化勞動。異化勞動貶損了自然界,使自然界成為“日益腐敗的自然界”[2]。
目前,非人類中心主義學說在西方環境倫理領域日益居于主流地位。社會發展是多維的、復雜的,包括一系列交復的進程,所以對待環境倫理問題,不能一葉障目,就事論事談環境。
人類應站在一個新的角度看待環境問題,環境倫理其實質是人類社會倫理關系的宿主,兩者相容共生一起構成了整體的系統,我們只有拋棄傳統的“對抗模式”、“絕對不相容”以及“割裂系統”的思維方式,在思想上把地球看作整體的系統,把公正、尊嚴、自由考量進去,通過對環境倫理學的后現代主義構建,不斷否定現代社會發展所長期存在的意識形態,走出長期以來人類“非輸即贏”的視角研究環境倫理,實現在探索構建和諧的道路上真正前進[3]。
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報告,表明中國的環境倫理將為建設生態文明服務,將在促進人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轉變的同時,促進生產、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生態化轉變。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宋周堯.馬克思的環境倫理思想探析[J].社會主義研究,2010,(3).
[3] 姜淵.現代環境倫理對自由主義的批判[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1,(8).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