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網絡對高校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的影響越來越大。了解高校教師網絡素養的構成及其現狀、研究和解決高校教師網絡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是我們在信息化時代搞好高校師德建設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網絡;網絡素養;高校教師;師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304-02
當前,網絡對高校教師尤其是中青年教師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僅影響他們的生活、學習、工作,而且對他們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意識形態、道德風氣等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了解高校教師網絡素養的構成及其現狀、研究和解決高校教師網絡應用中存在的問題,確保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我們在信息化時代培養忠于職守、熱愛學生、獻身教育的當代合格教師的重要保障。
一、網絡素養的科學內涵
在網絡對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產生巨大推動的同時,也給人類自身帶來了負面影響。鑒于網絡的這種“雙刃劍”特性,網絡主體的網絡素養和網絡德育成為世界各國研究的熱點。
在國外,美國率先展開了此方面的研究。美國學者阿特·西爾弗布賴特(Art Silverblatt)認為,網絡素養應包含七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可以為自己的網絡消費做決定;二是知道網絡傳播過程的基本原理;三是可以認識到網絡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四是有能力分析和探討網絡信息的策略;五是有解讀網絡媒介文本和文化的能力;六是有對網絡內容的享受、理解和欣賞能力;七是在互動傳播過程中能提供有效的、負責任的媒介訊息[1]。
在中國,東北財經大學的王瑞華在1996年就提出網絡文化的素養。1998年,河北大學的宛玲提出信息素養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意識、信息心理素質、檢索能力、捕捉能力、加工利用能力等[2]。2008年,學者彭蘭認為,網絡兼具媒介與社會的雙重屬性,網民的素養需要將媒介素養與公民素養兩者結合起來,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在網絡賦權的情況下網民素養范圍的擴展。她認為,網絡社會的網民素養包括網絡基本應用素養、網絡信息消費素養、網絡信息生產素養、網絡交往素養、社會協作素養、社會參與素養[3]。
從上述可知,盡管人們對網絡素養的內容給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但并沒有真正從網絡自身的特點來科學、全面鑒定網絡素養。由于網絡自身所具有的在線性、實時性、互動性、多媒體性、復雜性、多樣性,使得它同時集學習、工作、休閑于一體,構成了一個虛擬的世界。所以,結合高校教師的特點,我們認為網絡素養應該包括以下幾種能力:網絡獲取能力、網絡學習能力、網絡生產能力、網絡鑒別能力、網絡節制能力等等。
1.網絡獲取能力是網絡素養的首要因素。網絡獲取絕不是簡單上網瀏覽,而是上網主體能夠通過網絡對自己需要的內容實施快速、準確的獲取。網絡發展到今天,網上堆積的信息已經超過了有史以來人類所能提供的任何一種傳統載體所能提供的信息,要從中搜尋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時,由于不同的信息具有不同的格式,需要不同的下載工具和瀏覽工具,這就需要具備一定的網絡學習能力,這也是一些高校教師力所不逮的。
2.網絡學習能力是網絡素養的關鍵。首先,網絡本身就是一種技術發展的象征,每天都有新信息、新軟件出現。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第一種能力,即網絡信息獲取能力。幾乎所有的網絡工具和網絡信息,都可通過網絡學習的方式自己掌握。即使是網上沒有的,或者與網絡無關的知識,也可以通過在線互動的方式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發布,最終從上網在線的知情者那里獲得需要的知識。其次,網上的資源豐富多彩,可以說是集大學、圖書館于一體的學習平臺。生活在網絡時代,如果不懂得有意識地充分利用網絡這一特點豐富自身、完善自我,而只知道上網娛樂,則是對網絡這一工具的巨大浪費。
3.網絡生產能力是指上網主體能夠提供和生產人們需要的、負責任的網絡內容,這是網絡互動性的最大特點。需要強調的是,這種生產能力不應該僅僅是簡單地發布網絡信息,而是能夠提供負責任的、社會需要的、健康向上的信息,而不是虛假的、甚至極其低俗下流的信息。
4.網絡鑒別能力指網絡使用者應該具備對網上的無用信息、垃圾信息、虛假信息和有害信息的鑒別能力。網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開放性、自由性、參與性,這種特點的的確確激發了人們的創作熱情。任何人只要擁有一臺電腦及相關上網設備,便可在這個天下合一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陳述觀點、發表言論。但是,這樣一來,一方面信息堆積如山,即使借助搜索引擎也很難實現對于所需信息的快速鑒別。另一方面虛假信息、有害信息也泥沙俱下、撲朔迷離,讓人難以分辨。
5.網絡節制能力是指上網主體能有效掌控上網時間、適度使用網絡學習、娛樂和購物,不要沉湎網絡,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二、高校教師網絡素養現狀
目前,幾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開設了網絡信息中心,教師不僅在辦公室可以上校園網,在宿舍、在家里也可以可通過計算機上互聯網,網絡也幾乎成為廣大高校教師日常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意識到網絡的重要性,但是一些教師的網絡素養卻令人擔憂。
1.網絡獲取能力不強,資源利用不夠。作為高校教師,理應對網絡獲取技術熟練掌握,然而現實狀況卻不容樂觀。雖然絕大部分高校教師都使用互聯網,但部分教師的專業搜索技術還比較缺乏,包括如何利用搜索引擎的高級功能,如何充分利用數字圖書館,如何訪問國外專業網站等等。網絡上許多文件的格式是需要特定的軟件打開的。有的高校教師的電腦軟件知識相對缺乏,往往不能自己完成相關軟件的尋找、下載和安裝。所以,網絡獲取能力不強、網絡資源利用率低的現狀不僅阻礙了高校教師對網絡的利用,同時也造成了網絡資源的嚴重浪費。
2.網絡學習能力較差,發展意識薄弱。網絡自主學習方式靈活,以上網主體自主學習為主,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但許多高校教師充分利用網絡進行學習的能力不強,網絡學習意識缺乏。他們對于網絡的認識更多的是停留在娛樂消遣的層面上,而各級學習資源網站和專業知識網站卻備受冷落。據統計,高校教師中經常上網的人占絕大部分,而這些人中有不少上網更多的是關注影視、音樂、聊天、游戲、購物等。在某院校的論壇博客上,他們更多的是發牢騷、泄不滿。這種本末倒置的錯誤做法非但沒有發揮網絡對高校教師的積極作用,反而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3.網絡生產能力不足,內容形式單一。網絡原本是綜合了文本、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文化表現形式的綜合平臺。但不少教師大部分只限于簡單加工處理一些文字和圖片,而對于網絡多媒體的表現形式掌握不夠,這顯然是沒有充分發揮網絡優于傳統傳媒的地方;同時,部分負責校園網建設的教師中還存在這樣的情況:文筆優美、社科知識底蘊豐富的教師網絡應用技術卻不行,而那些電腦網絡技術掌握較好的教師文化知識底蘊又貧乏得可憐,這就使得校園網缺乏文化的魅力,難以對廣大學生形成吸引力。
4.網絡節制能力較差,網絡道德堪憂。由于網絡監管力度的不足,致使大量的色情、暴力信息充斥互聯網。許多教師原本打算上網收集信息、查找資料,但一登上網絡,就不由自主地把網絡變成影院、商場、游樂場。有的上網算命、玩游戲;有的老師因網絡成癮,夜半三更還挑燈夜戰,導致第二天上課哈欠連天、精力不足,嚴重影響授課質量。還有一些老師瀏覽下載網上的不健康信息,精神狀態萎靡不振、未老先衰。此外,網絡的豐富與快捷也幫助部分教師滋生了弄虛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有的教師利用網絡拷貝別人論文、剽竊他人成果,不僅達不到網絡學習的目的,反而養成了不勞而獲、弄虛作假的不良習慣,嚴重帶壞了高校教師的學術風氣。
5.網絡鑒別能力不強,缺乏政治敏感。網絡自身所具有的開放性和自由性為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的傳播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觀條件,來自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腐朽思想和庸俗文化憑借網絡技術和網絡語言的優勢,對廣大教師思想觀念的滲透和影響尤為猖狂。面對網絡傳遞的層出不窮的誘惑,少數理想信念不堅定的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自我道德意識進一步弱化,極端自由思想、個人主義開始泛濫。在對待工作和學術的問題上,部分教師受西方享樂主義的影響和誘惑,不愿意踏踏實實盡一個教師的本分,而是把是否能過得安逸舒適擺在更重要的位置。上述種種對于高校師德建設無疑是一種極其嚴峻的挑戰。
三、高校教師師德建設的方法舉措
如何找到標本兼治的方法,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網絡素養和網絡德育呢?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重視日常網絡養成,培養良好上網習慣。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提高教師網絡素養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習慣——良好的上網、用網習慣。良好的網絡行為和網絡習慣構成教師網絡素養的重要內容。因為如果教師一旦已經形成了不良的網絡習慣,就面臨著如何糾正的問題。而不良的網絡習慣是導致教師不能正確對待網絡的重要原因。所以,一方面要讓青年教師意識到網絡除了他們已經熟知的種種運用,還可以完成更多更有意義的網絡運用;另一方面要讓他們在更有意義的網絡運用中固化這些運用,最終形成良好的網絡習慣。這是需要高校有關部門下大力氣去做的事情。
2.開展系統網絡活動,強化訓練網絡素養。馬克思說過:以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4]。所以,針對高校年輕教師網絡素養的欠缺之處,我們就應該采取系統的網絡教育方式,開展系列網絡活動、網絡教育培訓,對各種能力素養進行強化。還可以定期有針對性地將網絡上的不良言論和西方國家別有用心的宣傳及時以形勢教育的方式通告教師,讓他們隨時保持人民教師的政治敏感性,讓每一個高校教師都能真正把網絡變成工作和學習的好幫手,而不至于迷失在網絡之中。
參考文獻:
[1] Silverblatt A:《Media literacy in the digital age》,http://www.readingonline.org/.
[2] 宛玲.淺談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J].天中學刊,1998,(8).
[3] 彭蘭.網絡社會的網民素養[J].國際新聞界,2008,(12):65-70.
[4] 馬列主義經典著作選編:黨員干部讀本[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1:133.
[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