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師生關系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中國高校師生關系的主流是和諧的,但是在師生業務關系、倫理關系及情感關系上依然存在一些不和諧的表現。在對不和諧的原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從改革師生業務關系、優化師生倫理關系、改進師生情感關系等方面構建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的途徑。
關鍵詞:師生關系;業務關系;倫理關系;情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1-0311-02
教師與學生是高校的兩大主體,他們之間的矛盾,即教師的教育目的與學生的學習現狀之間的矛盾,是高等教育中的主要矛盾。對這一矛盾的解決影響最大的因素無疑就是師生間的關系了。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相互影響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來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1]。從師生關系的特點出發,大致可以分為緊張型、冷漠型和親密型三種。親密型的師生關系即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學的過程是師生間的互動過程,而這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最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歷史已進入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高校師生關系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和對新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培養,并進而影響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一、高校師生關系的現狀
目前中國高校師生關系的主流是和諧的,但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和諧因素,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師生業務關系上,即教與學的關系上,師生之間缺乏交流與互動。師生之間的業務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以“教”和“學”為中介,分別充當一定的角色并在雙邊活動共同體中進行合作所形成的相互關系。在中國傳統的高等教育中,權力主義師生業務關系占據統治地位,即教師指導學生,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學習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表現為教師高高在上,控制著整個課堂,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育,而學生則端坐聆聽,俯首帖耳的服從,不能對教師的講授提出質疑,缺乏足夠的交流與互動。上課記好筆記,考試背好筆記,就能取得高分,成為“好學生”。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不到發揮。如果說在中小學教育中這種關系還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有所好轉的話,那么在高校中,由于考試模式的作用,即誰講授,誰出題、閱卷,師生之間的這種關系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部分教師甚至一份教案講授多年而不進行知識的更新,所講知識嚴重老化,與現實脫節,這也在很大程度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嚴重影響了師生之間的業務關系。
其次,在師生倫理關系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師生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比較混亂,學生權利經常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師生之間的倫理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道德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目前,高校中的師生倫理關系并不十分令人滿意,許多教師沒有把學生作為一個有獨立個人權利的社會人來對待,經常有意無意地侵犯學生的個人權利,特別是侵犯學生人身方面的權利和自由以及學生文化教育方面的權利。師生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紊亂,還表現為在學校教育中,教師為學生籌劃一切,包辦代替。這從表面上看是教師事事關心,實質上是忽視學生的獨立性,不讓學生履行自己的義務。
再次,在師生情感關系上,部分教師對待學生情感冷漠,缺乏溝通,貶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等現象時有發生。據權威調查資料顯示,當前中國高校師生關系冷漠型占據絕對優勢。在一項題為“師生關系不密切,師生之間的交往不多”的調查中,有6%同學表示“非常同意”,有46.6%的同學表示“同意”,25.3%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分別占25.3% 和3.2%,持不肯定態度的占 18.7 [2]。由此可以說明,當前高校師生情感關系并不盡人意。教師課外時間基本不與學生交往,除了學習外,對學生的其他方面并不十分關心,甚至裝做與己無關。而學生遇到困難與挫折,一般也不愿和教師交流以尋求幫助和解決辦法,更愿向自己的同學傾訴。有的甚至出現師生遇見互不認識或者繞道而行的情況。
二、高校師生關系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高校師生關系所存在的問題是多樣化的,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也是復雜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市場經濟的沖擊。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價值取向發生了很大變化,個人利益得到尊重,人類的物質欲望極大的激發出來。這既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但也帶來了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負面效應,從而對教師特別是高校的教師隊伍造成巨大沖擊。部分教師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職業理想和職業信念動搖,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有的“身在曹營心在漢”,熱衷于社會兼職、看重經濟效益;有的甚至忘掉了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在崗不敬業,教書不育人。高校的學生作為成年人,由于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出于對自己利益考慮,在師生間的交往中,也易于采取一些不正當的方式。這些行為無疑造成了師生交往中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盛行。
傳統師生關系的影響。數千年的中國傳統社會,形成了以教師為主體的傳道、授業、解惑思想,聽從教師,依從師法,也成為中國各代學生所遵守的原則[3]。這種師生關系,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專制、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到了社會主義的今天,師生之間關系的主流依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由此形成了師生之間的長幼關系,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甚至于神與人的關系,把教師過分理想化的同時,也把學生當作了知識的容器,忽視了師生都是有著思想和情感、人格和精神、需求和愿望、自由和選擇的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因此導致了師生之間在交往中的不平等以至無法溝通,這也是目前影響師生關系的根本因素。
學生自身個性差異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西方各種思潮進入并為大學生所接受,使得中國高校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出現多樣化,加之部分大學生對自身個性的盲目追求,導致學生自身個性差異的顯著。與此同時,高校教師對學生的差異性認識不足,習慣于用老眼光看學生,不能“因材施教”處理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使得學生認為老師不理解自己,過于迂腐,老師則認為學生不夠成熟,雙方產生深厚的隔膜。
法律意識淡薄。教師職業是一種不可替代性的特殊職業,需要為人師表、言傳身教,模范遵紀守法。部分高校教師在這方面缺乏自律,沒有認真學習教育法律法規,不能很好地以職業道德規范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還有一些教師缺乏法制觀念,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近年來媒體大量報道的案例就是有力的說明。而學生的法律觀念也普遍淡薄,在自己的合法權利遭到侵害后,很少想到拿起法律武器,即使有一些想到的,也由于種種原因不敢于實施。
三、建立新型和諧師生關系的途徑探討
首先,改革師生業務關系。著名的教育學家G.波利亞在《數學的發現》里指出:“教師在課堂上講什么當然是重要的,然而學生想的是什么卻更是千百倍地重要,思想應當在學生的腦子里產生出來,而教師僅僅只應起一個助產婆的作用。”[4]這是一段精典的話,告訴我們學習任何東西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具體的說,就是要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基本模式,并具體探索主導主體的多樣表現和組合方式。擯棄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開展師生多向互動式教學和自主學習,調動師生雙方特別是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給予學生自由創造的空間,并對學生的創新精神給予肯定和鼓勵。
其次,優化師生倫理關系。樹立教育民主思想,擯除師生交往中的專制思想和等級觀念,加強師德建設,純化師生關系。師生關系是一種教育關系,即一種具有道德純潔性的特殊社會關系。作為教師應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抵御不良社會風氣侵蝕的積極性和能力。同時,也要更新管理觀念,以人為本,從而為師生關系的純化創造有利的教育環境。提高法制意識,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部分高校教師法制意識淡薄,認識不到學生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這是侵犯學生權利現象屢屢發生和廣泛存在的內在原因。因此,高校教師一定要認真學習《教育法》、《教師法》和《師德規范》提高法制意識,明確師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同時,也要加強教育制度倫理建設,使師生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更加明晰并轉化為具體的制度規定,切實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
再次,改進師生情感關系。《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中指出:“新型良好師生情感關系應該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的情感關系,它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是師生相互關愛的結果,是師生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催化劑,是促進教師與學生的性情和靈魂提升的沃土。”[5] 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的縮近需要雙方加強課堂教學之外的交往,這種交往的前提條件是雙方都擯棄傳統師生關系中所謂的長幼關系與神與人的關系,而確立一種人與人的關系,尊重對方的思想和情感、人格和精神、需求和愿望、自由和選擇。互相尊重、關心、理解,加強雙方思想、情緒和感情的溝通。教師要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公平地對待學生,不能厚此薄彼,做到“二要”:要對事不對人;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同時還要完善個性,展現人格魅力。教師的真情投入,必定會得到學生的真情回報。
總之,教師要嚴謹治學,成為博學多才,人格高尚,幽默風趣,熱愛學生的楷模,同時學生也要加強修養、陶冶情操、尊重教師,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 李謹瑜.論師生關系及其對教學活動的影響[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1996,(3):57.
[2] 湯瑞華.平等互動:大學校園師生關系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03,(1):76.
[3] 柴俊青.中國傳統師生關系理念透析[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4,(2):132.
[4] [美].波利亞.數學的發現[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5] 朱慕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