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在構建體育強國過程中,新聞媒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體育事業發展與媒介的關系出發,文章運用了思辨研究以及文獻分析,定性分析等實證研究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媒體在推進體育強國的構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促進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過程中媒體的具體策略,探討了媒體在推進體育強國構建中的正確定位和努力方向。
關鍵詞:體育強國;媒體角色;行動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8-0147-02
隨著中國各項事業的飛速發展,體育事業也有了長足進步,奧運會、各大世錦賽中的不斐表現讓中國挺進體育大國行列。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更彰顯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體育實力。但競技體育的優異成績并不能掩蓋體育事業整體水平還有待提升的事實。中國目前并非體育強國。 中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從根本上來說是在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實現的,同時需要政府和決策者的頂層設計和政治經濟扶持。但在傳媒產業不斷發展的今天,媒體作為“第四權力”,顯現出對社會各個領域強大的推動力。因此在推進“體育強國”的構建過程中,媒體應當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并由此制定出行動策略,推進目標的實現。
一、體育精神的倡導者,體育價值觀念的塑造者
傳播學者拉斯韋爾關于“大眾傳播三功能說”中提出媒介具有“文化傳承”功能。一個社會的文化中包含著價值觀念與精神遺產。對于傳承體育文化來說,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則是傳播體育精神,塑造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念。
在構建體育強國過程中,觀念的轉變有著重要意義。目前,在體育精神與價值觀念的塑造中,媒體和社會均走入一定誤區,一是將比賽成績看作關注與報道的重點,忽視對體育精神的倡導。二是為吸引眼球,大揭黑幕,或是投消費社會所好,塑造大量體育明星等媒介景觀并報道與其相關的煽情新聞,扭曲了體育價值觀。三是讓體育事業過多承擔政治意義,而忽略了體育的本質屬性。因此,媒體應重新認識與定位自身角色,即體育精神的倡導者與價值觀念的塑造者。對此,媒體應從如下幾方面進行行動策略的調整。
(一)報道重點轉移
將報道重點從成績的追求向精神的開掘轉移。媒體過于關注比賽成績,而體育精神的倡導卻經常缺失,由此而來的后果則是會引導社會普遍將比分、金牌數、獎牌榜看成是體育的內核,導致“唯金牌論”的泛濫。對此,媒體應將報道的重點從成績的追求向精神的開掘方向轉移。體育精神內涵豐富,尊重與平等、友好與競爭、堅持不懈與重在參與等精神都應該成為體育的內核,而這些正是體育報道的重點。對于媒體的報道策略來說,應改變對“高大全”式的體育人物的塑造,改變對中國“金牌大國”國際形象的構建,轉而更多通過平凡但體現了體育精神的小人物的報道,通過對挖掘體育事件背后的價值觀念與精神內涵,才能引起受眾的共鳴,征服公眾感情。這是彰顯體育魅力,弘揚體育本質精神的要求。同時也能一定程度扭轉舉國體制下靠粗放的國家投入拉動金牌增長帶來的弊端。
(二)正面宣傳為主,報道與輿論監督相統一
如前文所說,一些媒體為收視率和發行量,通過揭黑,煽情報道來吸引眼球,這對于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和弘揚體育文化將產生負面作用,同時與“文化傳承”的大眾傳播的功能相違背。因此,對體育事業和體育新聞的報道,應始終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堅持正面報道與輿論監督相統一。媒體要以通過新聞報道和節目開辦,彰顯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巨大成就,用群眾自身的建設成就鼓舞群眾自身。正面報道始終應是新聞報道的主流。同時將中國當前構建體育強國中面臨的問題進行監督批評,揭露在體育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丑惡現象,用輿論監督的方式警醒社會,避免體育事業走入誤區。但批評的初衷應是履行監督責任,而不是媒體的一己私利。若過度渲染體育活動中的負面新聞,如運動員丑聞、體育部門的違法犯罪等,容易挫傷公眾構建體育強國的積極性,不利于體育事業全面發展。
二、公共領域的組織者,體育體制問題的追問者
針對前文所總結的中國從“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過程中面臨著體制性問題,尤其是體育“舉國體制”還有待創新與完善。媒體應成為諸多問題的追問者,并構建起公共領域讓公眾都能參與關于體制創新的討論。哈貝馬斯在論述“公共領域”概念時提出:“公眾以閱讀為中介,以交談為核心,憑借沙龍、俱樂部、咖啡館、雜志和報紙等機制進行公共交往,發起對公共權力的公開批判,由此形成公共領域。[1]”大眾媒介應成為公共領域的組織者,致力在媒體上建構起公眾集思廣益,探討體育事業體制現狀及問題的公共領域。從媒介具體行動策略來說,應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
(一)構建公共領域 讓各種觀點在媒體上交鋒
媒體構建公共領域,最有效的方式是構建各種觀點交鋒的論壇。媒體應通過增強互動性的方式,真正成為“觀點的自由市場”,讓每個想要表達意見的人,都能有平臺發出自己的聲音。尤其是對于舉國體制等結構性和體制性的問題,涉及到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體育事業的發展方向,在公民社會構建的過程中,不應一味的由有關部門和決策者“拍腦袋”決定,而是應通過公共領域不斷地探討,交鋒,得出真理。具體來說,報紙應開辟專欄,對某項體育事業中的特定議題進行討論,公眾意見的收集則可以通過媒體網站的公眾參與或是短信參與的方式。廣播電視媒體更是可以創辦節目,每期就體育事業中存在的某項具體問題開展廣播談話或是電視辯論。
(二)在公共領域中媒體應積極充當意見領袖
媒介應積極充當起意見領袖的責任,在媒介構建公共領域讓各種意見有了表達的平臺同時,引導輿論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在媒介公共領域內,媒體應積極發起體育事業中存在的各項問題的討論,同時由于媒體具有比普通公眾更豐富的信息資源、人才資源,應理性指導讓公共領域內的意見交鋒。在體育體制現狀和弊端的問題上,媒體應明確追問,提出問題,并提供建議與解決方案,做體育部門的智囊,并啟示公眾。例如舉國體制的大背景下,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競技體育成績,但也面臨著體育資源浪費,體育產業粗放發展,運動員社會保障缺失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媒體報道和反映,才能讓關部門重視,并給公眾正確認識現狀的機會。媒體充當“意見領袖”,意味著媒體在公共領域中不僅僅只是旁觀者,而是引導者,才能夠讓討論不是無意義的喧嘩,真正發揮媒體推動體育體制革新的作用。
三、體育運動的宣傳者,全民體育意識的喚醒者
體育強國是指體育事業的總體發展水平在世界上處于一流或前列的國家[2]。而中國發展體育過程中,群眾體育和學校體育被邊緣化,成為發展的短板,因而需要媒體努力發揮宣傳作用,喚醒全民體育意識。群眾和學校體育事業的發展,一方面需要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基礎性保障,另一方面則需要大眾體育意識的覺醒。媒體作為意識形態工具,對于喚醒群眾的體育意識,能發揮巨大作用。媒體強大的信息傳播與輿論引導能力,能對社會進行議程設置,將群眾體育運動提上議事日程。
(一)利用媒體資源,推廣群眾體育
1.開辦群眾體育類節目,帶動群眾體育熱情。通過新聞報道來喚醒全。民體育的意識,屬于在公眾心中“硬著陸式”的宣傳。而通過開辦群眾體育類節目,讓群眾在節目中享受體育的樂趣,則能潛移默化地喚起大眾熱情,實現宣傳的“軟著陸”。以湖南衛視《智勇大沖關》為例,它以群眾作為參與主體,通過設計有趣味的運動闖關項目,既具運動性也有娛樂性,吸引了諸多草根選手的報名參與,極大的喚起群眾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
2.將全民健身理念融入節目內容之中,“涵化”體育意識。“涵化”是指媒介通過建構一種主流化的觀念,從而“涵化”與培養受眾對現實世界的認識[3]。將全民健身的理念融入到節目之中,能夠通過這種將“全民健身”觀念主流化,“涵化”體育意識,讓公眾在收看節目時潛移默化的接受全民健身理念。具體來說,媒體可以在節目中加入健身運動的節目單元,也可請群眾體育的參與者參加到節目之中,推廣特定群眾體育項目,例如在湖南衛視2012春晚中《最炫民族風》歌舞表演中,歌手與廣場舞愛好者相結合,一時間廣場舞與該曲目都風靡全國。
(二)掌握青少年心理特征,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已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如何調動青少年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增強體質成為媒體應思索的問題。青少年有自己特殊的心理特征。媒體應充分掌握青少年心理特征,讓青少年在學習之余,積極參加體育運動,提高身體素質,推動學校體育事業的發展。
1.增加報道高水平運動隊與學生運動員的新聞。通過對校園中體育成績突出的青少年的報道和關注,來帶動普通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因為青少年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容易受到同齡人的影響。
2.提供更多機會讓體育界名人與學生在媒體上互動。好奇心與容易受到成功者鼓舞的心理特征,讓青少年渴望與體育界名人接觸,激發其關注體育事業,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媒體應該成為體育界與學生互動的平臺。媒體可開辦訪談或綜藝節目,邀請名人作為嘉賓,學生作為現場觀眾。還可籌辦讓體壇明星走入校園的節目,與學生交流互動。這些需要媒體以強烈的責任感與經費付出作為支撐。
3.組織媒體與學生在校園互動。媒體和媒體人可通過其影響力進入校園,開展與學生在體育方面的互動。例如中國傳媒大學 “廣院杯”男子足球賽,每年都有傳媒行業精英參與,主持人隊成為最引人關注的亮點,調動整個校園體育的積極性,這可以成為地方媒體推動地方校園體育運動發展值得推廣和借鑒的的方式,但這需要媒體具有長遠的眼光。
四、結 語
構建體育強國,需要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四者形成合力,而影響力日益增強的傳媒業在“體育強國”構建過程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媒體雖不是決定性因素,卻能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媒體應該在角色定位與報道策略方面進行更多思索,為中國“體育強國”的構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連水興,梅瓊林.媒介批判的轉向:從“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J].社會科學研究,2010(5).
[2]周愛光.“體育大國”與“體育強國”的內涵探析[J]體育學刊,2009(11).
[3](美)斯坦利?巴蘭,(美)丹尼斯?戴維斯.大眾傳播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