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立:請根據各位投的項目,談一談投資的一些心得。
麥剛:人有各種各樣的特點、特質,作為投資人,我們要很坦誠地學會跟各種人相處。為什么我越來越退呢,因為創業者必須明白,這個企業是你的,基本上沒有人能幫到你太多。
左凌燁:說到對創業者的建議,我覺得在天使投資階段或者早期組建團隊階段,股權一定要集中。如果早期兩個、三個甚至四個搭檔股權完全平均,只要后期發展出現一些波折和矛盾,股權平均矛盾會成為公司分裂的最主要的原因。
陸剛:移動互聯網領域可能不要把事說得太清楚,說得太清楚了就不是事情的本源、方向,說的不清楚反而是這個階段最真實的狀態。人在這個過程中間對市場敏銳的判斷和調整能力是最重要的。
沈勁:對創業的時機,我的看法是,不能追逐熱點。
蔣純:我們希望創業者有自己的理想和對自己產品的特殊追求,隨著技術的平臺化、工具化,做一種純技術的東西越來越不重要,而內容會變成核心競爭力。
查立:下面嘉賓每人介紹一下自己最典型的找項目、做決定大概是怎樣的過程。
麥剛:我一定要經過至少三個月到半年的觀察期。我們不是機構投資人,沒有嚴格的程序上的過程。
楊寧:我一般不看商業計劃書,我的所有項目、所有團隊都是面談的。我對感興趣的東西會留意,最后去約談;對于我不感興趣的東西,也會去幫助他們。我一般要見五面到六面,談五次到六次才會去投資。
左凌燁:最快的項目在一個月以內資金到賬,也有項目從認識到最后投錢超過了三年。時間并不是最重要的,從我們角度看,如果你在業內時間比較長、有經驗,通過對你的人品、做事能力和團隊的組建能力很快就有判斷,但是對你做這個事情的判斷需要有一系列的數據進行證明。如果你原來并不是業內很有名的企業,名不見經傳,但是你的產品上線了,雖然用戶量可能只有幾萬,但無論是用戶的活躍度還是成長性,能看出明顯的軌跡,我們也會合作的。
李治國:最終還是想講一句話,了解不了解不是最重要的,我覺得團隊是最重要的。我現在投了一些項目以后,確實最后還是回到團隊身上,這個團隊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陸剛:我的經驗是大概見三次面成功率比較高,見多了也不行,見多了是這個事我很感興趣,但是這個人我拿不定主意。見少了也不行,可能的風險更高一些。三次見面大概解決三個層面問題:第一次見面主要是把事情說清楚;第二次見面有一個時間間隔,把事情做更多的挑戰性的交流,過程中間看創業者思考反應怎么樣;第三次見面我們安排的人會比較多,叫團隊見面會。
沈勁:平均我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做一個項目,最快的我做的是27天。我們有兩種方法論,一種是投資理論指導下的投資,第二種是隨機的,屬于機會主義的投資。前面這種,我們對投資方向已經做了比較周全的分析以后,我們去找項目,這種投資時間比較短。后一種投資還要了解這個行業,時間比較長。
蔣純:我們非常多地會問一個問題,你這個項目我能幫上什么忙。一方面是我們的理念,我們的口號是服務于中國媒體的創業創新,所以我們把自己看成服務者。另外一個方面,我覺得這是我們的優勢,因為我們是一個很大的媒體集團,在很多社會資源和其他方面上還是能夠幫上大家很多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