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在化學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德育并非舉手之勞,在實際化學教學中,往往兩者是脫節的。本文擬在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材的載體作用三個方面對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途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德育;德育教育;化學教學
《化學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中學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要在受教育者增加熱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為社會進步學習化學的志向,德育教育理應成為化學教學中的一部分。那么如何將德育教育有機的滲透到化學教學當中去呢?由于化學教學與德育教育均有其本身的知識體系,要在化學教學中有機地進行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學的效果,就必須找出二者的結合點。為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教師的主導作用
要使學生在化學教學中得到生動的德育教育,作為教學過程的主導者——教師,應該善于以自己豐富的情感來激發學生的感情。教師備課時,要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善于把握住不同時間、場合、靈活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這里教師頭腦中的“應試教育”觀念要堅決、徹底地轉移到“素質教育”上來,避免與德育教育有關的內容活動因為與升學考試無“多大關系”而被人為的刪除或者一言以蔽之。比如課本中介紹了我國1800多年前就發現了石油,我國人民很早就利用天然氣來熬制井鹽,中國的瓷器享譽世界,四大發明中的火藥及造紙術都是我國古代化學方面的杰出成就,到了現代,我國科學的豐碩成果同樣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自豪,如我國在世界上最早人工合成了脫氧核糖核酸及結晶牛胰島素,中國化工專家侯德榜的“侯氏制堿法”獨樹一幟,這些真實典型的化學史實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勵起學生學習的進取精神。這些事例使學生受到一次較為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立志報效祖國的熱情就油然而生。
2.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德育教育中,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由被動接受到自覺獲取,這是能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關鍵所在。如教材中提到的舍勒、拉瓦錫、道爾頓、侯德榜等許多中外化學家的事跡,而這些正是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獻身科學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如果教師只停留在向學生簡介,就容易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我的做法是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量讓學生自覺參與。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積極思考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使學生的素質在主體發揮的過程中得到提高,這就是化學教學的素質觀。結合化學教學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例子很多,如在做鐵絲燃燒的條件;碳在常溫下性質穩定,高溫下能跟其他物質發生反應的事例,對學生進行內外因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學習物質微觀結構知識(分子和原子)時,對學生進行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氧化劑和還原劑是對立、統一的規律的典型例子;質量守恒定律,分析CO和CO2的分子組成和性質上的差異進行量變引起質變的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3.教材的載體作用
化學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具有分散性特點,它貫穿于整篇教材中,很容易被老師忽視。關鍵在于教師能否科學的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將德育教育巧妙的滲入到化學教學的全過程中去。我在化學教學中,一直堅持以教材為載體,注意保持德育教學的持久性和延續性,一點一滴地挖掘。講“空氣”時,結合空氣、水的污染和防治、水與人類的關系等內容的講授,讓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識,了解如何處理廢水、廢氣、廢渣,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講“水”時,結合我國的“南水北調”,水資源豐富但不均衡,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講“鐵”時,讓學生就地取材,做鐵生銹的實驗,并找出防銹的方法,對學生進行科技教育;講“農藥和化肥”時,向學生介紹農藥的過量使用與化肥的任意使用所帶來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生態教育。
德育課堂的開辟,能夠使學生素質獲得大面積的提高。總之,德育教育與化學教育息息相關,只有寓德育教育于化學教學之中,化學教學才有方向、才有動力;也只有用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化學課才能上得好、教得活,教學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當然,化學學科有其本身的知識結構,德育也是必要的有機滲透,而不是牽強附會的“突出”,更不是喧賓奪主。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