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能動性。教師應更新觀念,轉變角色,靈活運用這種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真正讓學生喜歡語文、會學語文。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發散思維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呢?
一、更新觀念,轉換角色
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互動的過程,其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主角”。教師一定要更新觀念,定位好自己和學生的角色。在教學中,不能和學生“搶戲”,更不能做“戲霸”,要改變“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做學生學習和發展的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
在教學中,教師要自覺為學生創設自由、民主、和諧、安全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要學、想學、樂學,積極有效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把學習看作是一種有趣的活動。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不是旁觀者,要善于組織、引導,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掌握學習方法,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以生為本,因材施教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被灌輸的器皿、教師的“應聲蟲”,而是具有個性的、生動活潑的、充滿生命活力的。因此,教學應該從關注學生的實情,了解學生的需要開始。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品質、知識結構、認知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目標的制定、方法的選擇、過程的安排、氛圍的創設。
在教學中,教師要真正的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靈活的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不是機械的執行課前的課程設計。同時,還應注意學生間的差異,有針對性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讓每個人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教師不僅要敏銳地發現這種變化,而且要促進有益變化,對學生充滿期待。
二、信任為基,培養信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的本質是交往。教師與學生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沒有高低、強弱之分。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與學生平等地走進新課程,相信學生,相信他們有學習的能力,創造的能力。
教師要從講臺上走下來,俯下身子看學生的生活,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把探究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呈現自己學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信任學生,還要不斷給予鼓勵。當學生面臨困難時,不能居高臨下地指手畫腳,應以探討的方式,相互交流,引導學生走出困境。這樣,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了一種真正的平等關系。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課堂上充滿了民主、和諧的氣氛。教學不再被理解為以傳授知識為主或簡單的知智統一,而是以追求每一個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獲得發展為內涵。
三、百家爭鳴,激發興趣
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經歷和獨特的情感體驗。教學中,要努力與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溝通起來,并鼓勵他們無拘無束的表達真情實感。對文章的解釋應允許他們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許有不同結論,并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語言結構來表達這種結論,也鼓勵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獲取結論,甚至允許暫不作結論,在學生頭腦里留下探究性的問號。延伸到課外,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去尋求解答。
對于學生獨特的見解,應該給予肯定。偏頗的見解,也應該給予引導。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見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時。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發出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我要學”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樣,將學生的新奇感轉化為求知欲。讓學生在動腦動手的言語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讓語文真正走入學生的生活世界、認知世界和情感世界。
四、教學評價,診斷引導
評價作為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手段,既要充分發揮其激勵作用,也要發揮其診斷與引導功能。但是診斷與引導功能,在一些課堂教學中卻被虛化了,要么對學生的發言不置可否,要么用一些空洞廉價的表揚作為對學生的評價,對精彩的發言說“很好”,對并不精彩的發言也說“挺不錯的”,甚至對個別學生的胡說八道也說“有意思,這也是一家之說”。缺失了必要的分析與評判,這樣的評價其實是在不負責任地搪塞學生,對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是極其不利的。這也是造成一些課堂活動常常處于粘滯狀態、品質難于提升的原因之一。
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應該始終成為評價的主要目的。應全面認識和發揮評價的多重功能,不能片面地強調評價的激勵和發展功能,尤其要注意防止學習評價的診斷與引導功能的缺失。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有分析、有評判,對學生正確或接近正確的回答,不妨多問一句“你為什么會這樣想?有什么根據嗎?你能從課文里面或者其他方面找出根據來支持你的觀點嗎?”以此引導其找出理據,提升其價值,完善其表達。而對那些不夠正確或是完全錯誤的回答,要及時地、實事求是地指出問題所在和解決辦法。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更新觀念,轉變角色,靈活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真正讓學生喜歡語文、會學語文。
(作者單位:安徽省蒙城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