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學都離不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它也是教育的本質所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培養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動機 ,建構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動中求知,在快樂中探索,積極有效的參與數學學習,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有效參與;合作交流;情境;實踐探討;質疑
數學教學不是教師簡單地展示結論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親身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與人合作交流和創造等活動的過程,這樣才能真正獲得數學的知識和方法。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小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全過程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學生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一種強大的內趨力,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前提。
一、為學生創設參與學習活動的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玩的天性,枯燥的數學會讓他們感到乏味,在數學教學中,適當的開展一些有聲有色的游戲,寓教于樂,能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從而增添他們對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有趣的拼塔”時,讓學生動手堆一堆、搭一搭,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體會到不同形體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想請同學們做一回“小小設計師”。我們可以將手中的幾個物體或者所有物體進行拼搭,先想一想搭什么,再討論一下,最后動手搭一搭。(學生分小組拼搭,拼搭后可以參觀其他小組的作品?;顒雍蠼M織交流)
生1:我們小組拼搭的是美麗的宮殿,歡迎小朋友來游玩。
生2:我們小組拼搭的是河南小學,我們的學校非常優美,歡迎小朋友們來河南小學上學。
生3:我們小組拼搭的是……
在“搭一搭”的活動中,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個性,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簡單的形體在他們的手中成了美麗的宮殿、河南小學……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有效的發展,真正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學生玩積木,孩子們會異常興奮,讓學生把積木分類擺齊,在玩積木的過程中,他們注意到積木的形狀不同,從而發現可以根據積木的形狀來進行分類,這時,學生的興奮點很自然地從無意識的玩轉移到數學知識的研究過程。
二、合作交流,讓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
(1)加強操作,培養學生參與能力
《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毙W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再加上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小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抓住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如教學《認識角》中片段:認識教學中的角。
1.用紙片折出角
用你手中的紙折一折角:
小組內展示你所折的角。說說你是怎么折的?
談話:拿出圓形紙,你能用這張圓形紙折出一個角來嗎?試試看。(教師巡視)
談話:小朋友手真巧,折出了許多不同的角,把你們折的角展示給大家看一看,角在哪呀?
2.摸一摸,說一說,介紹角各部分的名稱
談話:用你折的角的這個地方碰碰小臉,你有什么感覺?
(生:刺刺、尖尖的。)
談話:你再摸摸這兩邊,是怎樣的?
(生:直直的,平平……)
談話:通過剛才折角、感覺角,我們知道角是什么樣的了,那它用怎樣的圖形來表示呢?教師板書角它有各部分的名稱,剛才我們摸的尖尖的地方,我們叫它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
本環節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動手擺、動腦想,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進行有效的探索,這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思維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出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能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生活實際,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感覺到,數學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又用得上的學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數學游戲,是我這節課考慮的最大的問題。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景出發,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離不開數學。
三、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產生興趣的前提,小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是很強的,教師要根據兒童的這一特點,設置懸念,先引起他們的好奇心,進而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由于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會感到十分枯燥乏味,于是在導入新課時提出以下問題。
師:小明出生到現在共過了2個生日,可是他的弟弟今年已經6歲,誰知道小明今年幾歲?
生1:小明今年2歲。
生2:怎么可能呢?他的弟弟都已經6歲了,小明肯定不是2歲。
生3:可能小明與他的弟弟不是親兄弟,按輩分小明是哥哥。(出人意料)
學生有了上面的爭論,就連平時不怎么愛動腦筋的學生也感到很奇怪,與同桌討論起來。有些知識比較豐富或者已經預習過的學生高舉起手,想揭開這個謎。這時教師暫時不讓他們說穿,這樣同學們懷著迫切求知的心情進入了新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被激發出來。
總之,動態的課堂不僅是“教師、學生、教材”之間傳遞信息的場所,更是師生知識共享、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畫面,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而教師則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始終沉浸在探索的樂趣中,思維的翅膀得以張開,既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長了智慧。教師胸中要時刻裝著學生,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富有形的預設在無形的動態教學中生成。關注學生的發散思維,捕捉學生的靈感火花,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綻放,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創造奇跡的場所,從而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課程標準》
[2]《小學數學教師》
[3]《小學數學參考消息》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厲莊鎮尚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