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明史觀已開始進入課程改革。但情況不容樂觀,本文從三個方面陳述了自己一些看法。如何把其落到實處,需要每一位教師的積極和努力。
【關鍵詞】文明史觀;中學歷史教學
所謂文明史觀,“把人類社會發展史看成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的歷史觀”。其研究的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各文明的流動、發展和變化,是一種宏觀的歷史觀。
當前,文明史觀已日益受到重視并進入課程改革。但情況不容樂觀,下面就舉幾個例子。
【課例1】必修二專題二:“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的教學片斷
講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時,引入教材第31頁鄭觀應《盛世危言》中的材料。
洋布、洋紗、洋襪、洋巾入中國,而女紅失業;……洋鐵、洋針入中國,而業冶者多無事投閑……,華民生計,皆為所奪矣。 ——鄭觀應《盛世危言》卷七
教師:1.請問材料提到的“洋貨”為什么會“涌入”中國?
學生:列強憑借不平等條約獲得的政治經濟特權。
教師:2.不平等條約是怎么來的?
學生:列強的侵華戰爭所致。
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我們要反抗列強的侵略。
當然,該結論有一定道理。但我認為沒有抓住要害——沒有從人類文明演進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各種經濟現象。
如果再加入這么幾個問題:
3.西方列強使用什么生產方式生產“洋貨”?(機器生產)
4.“洋貨”究竟是什么樣的商品?(工業產品)
5.與中國傳統手工業品相比,“洋貨”有何優點?(物美價廉)
6.“洋貨”只能靠特權才能涌入?(洋貨價廉物美、技術先進,注定其比傳統手工業品更有市場競爭力,涌入中國市場是遲早的事。)
7.那要改變這種現象的根本途徑是什么?(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
通過這樣的層層深入的問題,我認為就抓住了教材本質,深刻揭示歷史發展的實質,也讓學生思維在探尋的欲望中逐步深入。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在行云流水中自然形成,不留一絲一毫痕跡。讓學生認識到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相遇時作出正確選擇的重要性!中國近代的不斷失敗,就是由于我們當時的統治者不會在世界發展潮流面前作出正確選擇而導致的。
兩個片段,為什么最后結論會相差這么多?我認為這不僅是問題設計技巧,更是認識問題的技巧。因為沒有認識問題的獨特視角——文明史觀,就不會有切中要害和本質的問題設計技巧。
【課例2】必修三專題六: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專題小結復習片斷
師生共同完成此框架:
最后,教師總結:可見,西方的“人文主義”思想源遠流長,經歷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最終成為人類思想寶庫中的一塊瑰寶。我們今天學習這些內容,目的是要善于學習其精華,為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在本課例中,教師基本知識的落實是非常到位,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就顯得有些蒼白。如果再加上這么兩點:
1.古典文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屬于不同的歷史階段,但是是人文主義將這三個階段連接為一個整體;
2.但是,人文主義在各個階段的表現與內涵是有差別的。
“人應該怎樣的生活?”這是人類恒古永存的話題。古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是在解決“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文藝復興在回答“人應該過怎樣的生活”;宗教改革回應的是“人應該過怎樣的宗教生活”;啟蒙運動解決的是“人應該過怎樣的政治生活”的問題。
如果教師能講到該層面,歷代的先哲們孜孜以求、永不懈怠地去探索“人文主義”的價值和意義問題就明了了。還加深學生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從而能正確傳承文化。
但是該老師沒有想到把這些實踐于課堂上,為什么?我認為還是沒有從文明史觀角度宏觀地把握的問題。那又怎么能要求學生既看到“樹木”,又看到“森林”呢?
【課例3】必修一專題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專題小結片斷
教師問:從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古代秦國和古希臘雅典的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區別?你認為古代中國的法律與古羅馬的法律,哪個對后世更具有價值?
學生1:秦國實行的是專制制度,雅典實行的是民主制度。
學生2:當然是羅馬法對后世的價值更大。古代中國法律制度是為皇帝服務的,不具有歷史進步性。
教師:(總結)中國實行君主專制,人治色
彩濃。西方實行民主制度,法制觀念強些。羅馬法中所蘊藏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中國的法律是皇權的體現,并不是一種人人平等的法律,因此,對后世來說,并不如羅馬法。
在本課例中,教師引入中西古代政治文明的比較這個有價值的話題,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反映出來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雖然能體現不同文明的發展特點,但也易使學生對人類文明多樣性發展的認識趨向機械和狹隘。而最后教師的小結更是強化了這種效果。這樣會使學生錯誤地認定古代中國和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就是專制和民主的分野,帶上了“厚西薄中”的情緒。那“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進一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又怎么達成呢?
縱觀高中政治文明史的教學內容,如古代文明的范式,教材就介紹了兩類,一是以中國等為代表的君主專制制度,一是以古代雅典為代表的民主制。這樣編排目的就是要讓大家明白:兩千多年前,在生產力極端落后的條件下,為了實現民眾的團結、社會的穩定、經濟文化的發展,東西方的先民們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明,不論其存在怎樣的不足,都極大地推動了歷史的進步,這些都是人類共有的財富。所以,不能輕視先輩們的創造和貢獻,應該學會的是尊重各種文明,要有包容的精神。
本課例中的教師由于對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缺乏深入而全面的理解,沒有從現實人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去追溯歷史和看待現代文明的傳承和演變,因此對中西方政治文明的發展就不能持客觀公允態度。
以上這些課例,說明文明史觀還沒有真正進入中學歷史課堂,還沒有深入到教師和學生認識世界的骨髓中。那么,怎么辦呢?
首先,要轉變觀念,提高對文明史觀認識
要認識到是時代的發展促成文明史觀進入改革中的中學歷史教學。所以,教師要提升自己理論素養與品位,盡可能的與文明史觀的內涵和外延相契合。
其次,要加強專業閱讀,提高自己專業素養
如課例三中古代中西方政治文明的比較,是史學界長期討論的熱點問題,有很多角度和觀點。在教學設計前,教師應查閱相關書籍和資料,只有教師提高了自身專業素養,建立和健全了文明史觀意識,自身有了一種“大勢”觀后,才能培養出學生的文明“大勢”觀。
再次,要重視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在平時教學實踐中,要注意從文明史觀角度對課程標準與歷史現象進行重新審視,擺脫以往理論思維模式,按照文明史觀去理解教材,把握教學主題和學科主干知識,然后通過整合相關信息,搭建教學平臺,構建歷史情境,運用恰當方法引導學生走進歷史,解讀、領悟并最終“走出”歷史。
構建文明史觀視野下的中學歷史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這種趨勢已經發端,但是任務卻任重道遠。如何把其落到實處,這需要新課改中每一位教師的積極行動和努力。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