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引起了國內和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本文從中學物理視角分析天宮一號在發射、運行及與神舟天宮一號對接過程中涉及到的中學物理的諸多問題,供高中物理教學參考。
【關鍵詞】人造衛星;變軌運動;神舟八號;宇宙速度
一、衛星的發射
在高中物理教材選修3-5《動量守恒定律》一章我們學習了反沖運動,其實火箭的發射就用到了反沖運動。物體向某一方向高速噴射出大量的液體、氣體或彈射出一個小物體,從而使物體本身獲得一反向速度的現象,叫反沖運動。在火箭發射過程中,由于內力遠大于外力,所以動量守恒。發射前的總動量為零,發射后的總動量為(M-m)v-mv1(以火箭的速度方向為正方向,M為火箭開始飛行時的質量,m為液體燃料質量)則(M-m)v-mv1=0 v=■v1
由上結論分析得到:燃料燃盡時火箭獲得的最終速度由噴氣速度v及質量比■所決定。由此可見,m越大,最終速度v越大。神舟八號使用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的改進型。為什么要用多級火箭呢?目前最好的單級火箭,最大速度也只能達到5~6千米/秒,遠遠達不到第一宇宙速度的目標。由上結果可知,要提高最終速度,一是提高火箭發動機的噴氣速度,二是提高火箭的質量比,即“火箭列車”的思路。為此,科學家想到了把火箭串聯或并聯起來,火箭在發射過程中,質量一級一級地減少,速度一級一級地增大,最后使裝在最前一級火箭上的衛星或飛船達到7.9 千米/ 秒以上的速度,而進入太空。
二、衛星的變軌
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點火發射后,飛行約584秒,船箭分離,飛船進入近地點約200公里、遠地點約330公里的初始軌道,經過第一次變軌控制,神舟八號飛船進入近地點高度261公里、遠地點高度318公里的預定軌道飛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先后實施5次變軌控制,將神舟八號從距離天宮一號約1萬公里外的初始軌道,準確導引到天宮一號后下方52公里指定位置,使其與天宮一號處在相同軌道面的交會對接點上。飛船在遠地點點火變軌,抬升近地點,軌道由橢圓軌道變成圓軌道。那么衛星在變軌過程中是怎么實現的呢?速率發生了什么變化?把神舟八號的運動近似看成勻速圓周運動時候,其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即:F向=F引
m■=G·■
若F向=F引,則衛星作勻速圓周運動,若速度瞬間增加,出現所需要向心力大于引力,就會作離心運動,引起圓周運動到橢圓運動的變化,在橢圓軌道的遠地點讓發動機瞬間點火給衛星加速,使衛星又變為大軌道的圓周運動。變軌運動時,軌道半徑發生變化,又會引起速率v、周期T的變化。
三、衛星的對接
神舟八號在地面測控系統引導下,經過5次變軌,到達距離天宮一號后下方約52公里處,此后,切換到自主控制方式,依靠微波雷達、激光雷達、CCD光學成像敏感器導航,逐步靠近目標飛行器。神舟八號為什么在距離天宮一號后下方去靠近天宮一號呢?
把神舟八號的穩定運行運動近似看成勻速圓周運動,衛星繞地球運轉的向心力由衛星所受地球的萬有引力來提供。
m■=G·■
由此得衛星作穩定的圓周運動時候的速度
v=■
顯然,離地球越遠的高軌道衛星,其穩定運行的速率就越小。衛星做圓周運動的線速度與軌道半徑是一一對應的,所以確定的圓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其動能和引(重)力勢能是確定的,不同圓軌道上運行的衛星的機械能是不同的,軌道半徑增大,引力勢能增大,動能減小,但引力勢能增加比動能減小得多,因此機械能隨半徑增大而增大,所以衛星運轉半徑越大,發射所需能量越大,發射就越困難。因此判斷衛星軌道的變化情況不能單純以速度為依據,而應同時考慮能量情況。所以,在某一軌道上做圓周飛行的神舟八號,要想追上另一高軌道上圓周運行的航天器(如天宮一號),就需在低軌道加速,再向高軌道飛行,飛行過程中因加速增加的動能再逐漸轉化成引力勢能,使速度最終減小到對應高軌道上所需數值。
四、飛船的返回
11月16日,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分離。神舟八號飛船于17日19點32分30秒平穩著陸,順利回歸到祖國懷抱。
下面我們從運動學角度來分析一下神舟八號返回過程中的一些數據。神舟八號飛船在返回時先要進行姿態調整,飛船的返回艙與留軌艙分離,返回艙以近8km/s的速度進入大氣層,當返回艙距地面30km時,返回艙上的回收發動機啟動,相繼完成拉出天線、拋掉底蓋等動作。在飛船返回艙距地面20km以下的高度后,速度減為200m/s而勻速下降,當返回艙距地面高度為10km時,打開降落傘,直到速度達到8.0m/s后勻速下落。為實現軟著陸,當返回艙離地面1.2m時反沖發動機點火,若使返回艙落地的速度減為零,返回艙此時的質量為2.7×103kg。我們是可以計算出反沖發動機的平均反推力的大小的。
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F-mg=ma 由運動學公式得:
v2=2as 聯立可得F=9.9×104N
科學的發展賦予了物理學時代特征,當今世界各種新技術、新能源等的發展,都是以物理學為基礎。今天的物理學是自然科學、技術科學體系的重要基礎,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面對新的教育形勢,對中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物理教學中滲透現代技術知識,即物理教育內容現代化成了時代的要求。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利用現代科技鞏固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呢?我覺得應該充分把學習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適時地把現代技術的發展滲透到教學中去;同時加強實驗教學,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開展物理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大昌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2 人民教育出版社.44~46
[2]李來政等.現代基礎物理教育學.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53~268
[3]陳宏勝.衛星運動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學物理2008(5)19~21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一中學校高2014級物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