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不滿足既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教師才會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只有對每一節課都用心去設計,教師才能開創屬于自己的個性天地。最近常思考一個問題:普通教師與專家教師到底有多大差距?是閱讀不夠還是反思不夠?是總結不夠還是創新不夠?但肯定有一個東西普通教師是不如專家教師的,那就是對每一節課是否用心去備、用心去上,是否每節課都會有靈光的閃現和智慧的火花,是否每節課都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出發點。普通教師往往滿足于既定的方法、老去的經驗,不求無功但求無過, 這幾天準備復習必修二《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一課,思前想后沒有好辦法,從原因、表現、特點、影響一路說下去走老路自己又不滿意,怎么辦?
在整理一份資料的時候,突然看到下面這道久違了的高考題。
(2006年上海卷第38題)觀察左圖,結合“二戰”后初期的有關史實回答:
(1)你認為,畫面中的“醫生”和“病人”分別指代什么?
(2)“醫生”開的是什么“藥方”?
(3)“藥方”的實質是什么?
參考答案:
(1)“醫生”指代馬歇爾(或杜魯門、美國、美國總統)?!安∪恕敝复岸稹焙蟮奈鳉W。
(2)“藥方”指:馬歇爾計劃(或歐洲復興計劃)。
(3)“藥方”的實質是:復興歐洲經濟,加強美國對西歐的控制。
這道題體現了上海高考領先全國卓爾不群的不爭事實,很多年過去了,許多地區的高考題都達不到這個水平和境界。它以一幅引人入勝的漫畫為材料,創設了一個歷史情景,學生在解答問題的同時不但體會到歷史無窮的樂趣,而且在愉快的心情中完成了思考、作答和學習,這是真正的愉快考試啊!為什么我們不能真正讓學生快樂學歷史呢?為什么不能讓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完成知識的積累和思維的提升呢?為什么不能追求快樂、學習、思考的和諧統一呢?
受這道題的啟發,在復習中,我把美國比做病人,設計了下面的一張病歷,請同學閱讀教材,查找相關資料,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復習本課。
設計說明:
學生對這種學習形式感到很新鮮,因而覺得很有意思,在學習前就充滿了樂趣,興趣可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學習的渴望是最重要!結果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事情。
“病史”要求學生能夠列舉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過的歷次經濟危機,學生想要填好這個項目,必須想方設法去查找一些資料,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切身體會到查找資料的多種方法,學生在查找的過程中學會選擇查找資料的最佳途徑;另外,學生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提出一些問題:為什么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會頻繁發生經濟危機?這些經濟危機有什么特點和規律嗎?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引起學生探究經濟危機原因的欲望和興趣,為進一步學習提供了足夠的動力。
“病癥”要求學生能夠準確的填寫1929——1933年美國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和特點,填好這個項目不難,但學生仍然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才能做好,要知道“概括”能力可是高考必考的能力之一。
“并發癥”要求學生寫出美國發生的這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學生要結合教材從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和對世界的影響兩個方面進行歸納,在歸納的過程中學生會感受到這場經濟危機給全世界經濟、政治帶來的巨大危害,從而提高了必須解決經濟危機的意識,也能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病因”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和現實并閱讀教師提供的有關資料深度探究這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爆發的深刻原因,關于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人教版教材不夠全面也不夠系統,學生還需借助一定的材料才能夠真正理解,在閱讀教材和資料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提高閱讀材料的能力,還能夠體會到教材不是唯一的學習資源,想得到更多更準確的結論,我們必須占有更多更科學的材料,結論應該從史料出!
“專家建議及理由”要求學生針對美國的經濟危機提出自己獨特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開放性的設計,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研究的習慣,整理有關材料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有一份證據說一份話的研究習慣,一舉多得!
學生在填寫的過程中,非常感興趣也非常認真,特別是課堂上對“專家建議及理由”進行討論評比時,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唇槍舌劍,好不熱鬧。
劉茜同學說:“……我感覺必須來個徹底手術,革掉美國的命,把資本主義變成社會主義,治標不治本,無濟于事!”
周寶圣同學說:“如果資本主義還有自我調節能力,為什么要革命呢?革命的成本遠遠高于改革的成本,如果都能解決問題,為什么不選成本低的,花小錢辦大事嗎?”(注:我在談維新思想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時候曾經談到推動社會進步的“成本”問題)
劉琴同學說:“我同意周寶圣的觀點,資本主義還處于上升期,經過調節還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以后的史實不是證明了這一點嗎?”
……
這個設計對老師而言突破了常規教學模式,對學生而言,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濃厚,感受到了快樂學習的魅力,查找資料、分析資料、歸納結論、口頭表達等各種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鍛煉,一節課如果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我認為已經足夠。當然這個設計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大可以提升的空間,比如如何在這個設計中體現更多情感態度價值觀,如何更好的體現歷史與現實的有效聯系,總之,課上完了,思考不能停止。
一位外國著名教育家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極力呼喚、鼓勵學生。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生機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我渴望自己的課堂充滿活力,充滿生命的靈動,充滿思辯的深邃,我知道這一天的到來還很遙遠,但我愿意做一個逐日的夸父,為了理想,生命不息,奔跑不止。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