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相比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情感世界更加豐富,他們會因為一次小小的考試成功而無比高興,從而喜歡這門學科的學習,產生無限的學習興趣;當然也會因為一個小小的困難、一次小小的挫折而感到灰心和失望,更有甚者將自暴自棄。這一點在剛進入高中時表現得特別明顯,容易走向極端,他們很容易因為喜歡或討厭某個老師而喜歡或討厭某一門學科。這就要教師對他們的努力經常給予肯定,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亮點,以此來激勵他們,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感覺,體會到老師的關愛,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生物的興趣。這種成功的體驗可以是某次單元測試的高分數,也可以是對他們精彩回答的一次肯定,甚至有時候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期盼的眼神等都能使他們產生輕松愉快的心理體驗。接著,教師就要藝術地將他們這種短暫的、偶然的情感體驗引導到更加穩定和持久的自我鼓勵狀態,從而達到對生物學科深深熱愛的情感高度。具體而言筆者是這樣做的:
一、在課堂中引入生產和生活的實際
陶行知的名言“生活即教育”人所共知,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扎根于生活,這和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生物本身就是一門強調實用的科學,它與生活、生產的實際密不可分,這就告訴我們在生物教學中必須走生活化的道路,加強與生活的聯系,這樣做不但能將生物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而且還能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學科在現實生活中是有用武之地的,自然就能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優化他們的學習動機。
例如,筆者在教“蛋白質的代謝”這一內容時,筆者告訴學生生活中的一個小常識: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都提高了,豆漿、牛奶成了人們早餐的必需品,很多人喜歡空腹喝豆漿、牛奶,或者只喝豆漿、牛奶別的什么也不吃了,其實這樣營養都流失了,是一個錯誤的習慣。為什么是錯誤的呢?怎么吃最營養呢?在問題的激發下,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他們會覺得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原來如此緊密相關,這么做到底有哪兒不對呢?接著教師引領學生帶著疑問開始學習“蛋白質的代謝”,空腹喝豆漿、牛奶,其中的氨基酸被氧化分解了,來供給生命各項活動需要的各種能量。所以科學的方法是先吃饅頭、面包等面食,然后再喝豆漿、牛奶,這樣就能夠由含糖的饅頭、面包等面食氧化分解后供給能量,那么氨基酸就可以用來完成不同組織蛋白和酶的合成,或者在氨基轉換作用下形成能被人體有效吸收的新氨基酸,這兩種方式和上述方式就是蛋白質代謝的三條途徑。當學生明白了這一切之后,他們對蛋白質代謝的這三個途徑自然就有了無比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了解了生活中必備的常識,正確地養成了良好的飲食習慣,更加有意義的是將生物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二、在課堂中引入新的知識熱點和科技成果
新一輪課程改革更加關注科技與社會這個學習目標,相比傳統的教學只限定在教材的圈子里有了重大的突破,對以往課程中存在的缺陷也予以了關注。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生物教師要善于使用多媒體技術,有意識地將生物學科研究領域中的最新進展、重要成果以及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比如轉基因植物等引入到課堂中去,用這些新鮮的信息去激活學生的熱情,增強他們的興趣,幫助他們樹立高遠的個人理想。
例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學到“營養的代謝”這一內容時,就可以補充三鹿問題奶粉引起的中國乳業震蕩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信任危機。在講解“病毒”這個概念時,筆者就告訴學生現在世界流行的一些影響較大的病毒,比如甲型H1N1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豬流感病毒、非典病毒等,對這些曾經在我們身邊肆虐引起恐慌的病毒進行研究,分析它們能大規模傳播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已經了解的一些人體免疫常識,引導他們去探討如何有效預防這些病毒。在講“受精作用”時,筆者向學生介紹目前最先進的治療不孕不育癥的“試管嬰兒”技術和“克隆”技術等最新的研究進展和現狀,結合道德與倫理的相關知識,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談談自己對“克隆人”的觀點。
在講雜交育種時,介紹我國育種專家袁隆平秉持堅忍不拔的科學態度,培育出雜交水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解決世界糧食危機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在講人類基因組計劃時,介紹中國在基因測序方面的進步,也擔任了1%基因組測序任務,并且首次對水稻基因組進行測序并繪出草圖。
三、在課堂中引入科學家的故事
生物學是一個循序漸進、團隊合作的探究歷程,如同牛頓所說“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它的每一次進步,每一項發現,每一次成果,都是眾多科學家前赴后繼,努力工作的結果,都有許多感人奮進的故事。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材料,介紹科學發現史和科學家成才的故事。通過這些事跡,學生可以學習科學家的發現、創新、假設、實驗的探究過程,學習他們在客觀實驗結果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模擬、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總結的思維方法,學習他們不怕失敗勇于挑戰的科學態度,學習他們不畏艱辛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風,學習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不懈追求的科學精神。
例如,筆者向學生介紹虎克是怎樣自制顯微鏡,發現細胞,為生物研究進入微觀世界奠定基礎的;達爾文是怎樣經過環球航行,采集標本,提出自然選擇學說,打破了唯心主義學說的;孟德爾是如何通過八年努力,提出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為研究遺傳規律指明了方向的;摩爾根是怎么通過飼養果蠅研究出遺傳學第三定律,即基因的連鎖和交換定律,為變異的出現闡明了本質的;沃森和克里克是怎樣親密合作發現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等等。
總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情感教學,高中生物教師應該在這個方面多去實踐和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土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