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面對世界科技日益發展的挑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已成為教育界的共識。筆者認為,要把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帶進課堂、指導教學,本文就教師能力的角色轉變談談一己之見,以拋磚引玉。
一、大膽變革吃了教材的能力
長期以來,教材被視為不可逾越的金科玉律,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傳輸教材。而在單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學生的著眼點不再追求教學大綱上規定的內容與對書本知識的加深和拓展,而是強調把學到的知識加以歸納概括、綜合分析、判斷反思,并到實踐中去運用,從而增加對知識的感受和體驗。由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從更高的層面和更廣闊的視角把握教材,并根據研究課題的內容和學生的發展需要作出新的構思和處理。歷史教學中在變革處理教材時要注意兩個原則。(1)整體性原則。首先要疏通綱目,宏觀駕馭教材。教材的目錄充分展現了教材嚴密的編排思路及科學的知識體系,把握好了目錄,也就獲得了宏觀認識。再在此基礎上認清每一節下有幾個子目,每一個子目下又分為幾個問題來論述,像剝竹筍一樣層層分剝。其次要在明了本學科知識體系的前提下對教材有一個整體認識。如對世界近代史的學習,首先要注意其發展共有四條主要線索:其中資本主義的產生、確立、發展是主體;由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伴隨著對落后的地區和國家的掠奪,必然引起被壓迫民族的反抗斗爭,由此引起民族解放運動這一線索;由于資產階級對工人的剝削,必然引起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這一線索;由于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充滿著爭奪,便引出另外一條線索——國際關系。然后明確每一條線索所涉及的具體章節內容。這些事實上就是一個“研究”教材的好課題。(2)史論結合原則。史論結合原則有兩層含義:一是以論御史,即史實的羅列、材料的組織及邏輯推導必須體現看書的結論與觀點。如在論證拿破侖對外戰爭的積極作用時,所選取得史料應能充分證明這一點。一是論從史出,即所提出的結論與觀點是在分占有史實的基礎上經過思維加工而得出來的。如通過對“隋唐文化”這一章基本史實的學習后,就可以把唐文化的特點和歷史地位概括為“全面繁榮、兼收并蓄、世界領先、影響深遠”。這一點是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最根本的原則,也是變革處理歷史教材的根本要求。
二、富有藝術性的指導能力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導”,指導、啟導、誘導、疏導——教師應成為教育教學的藝人,而不是單純的“教書匠”。具體要注意一下兩點。(1)創造探究和發現的情境。是向學生提供探究和發現的真實情境,激發學生的“研究”欲望,促使他們像科學家一樣進行工作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教師不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教師不能僅將現成的定理、定律、公式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去證明,而改變教學程序,先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逐步從疑問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在研究性學習中不斷產生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甚至是誤區,教師應有敏銳的感受能力和靈活的應變能力,并以此作為教學中新的轉折和新的教育契機,維持學生積極向上的思維狀態。(2)指導學生進行科學加工。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能從多種渠道去尋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能對各種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整理提煉并從中發現有價值的信息,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規范地撰寫科研小報告,能準確表達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但學生在完成探究發現后,往往不能透過事物的外在表象抓住本質,也不能進行準確加工提煉,這時教師便要認真組織學生進行研討,幫助學生流暢的表達,協助學生疏通思想、理清思路、引導他們進行抽象和概括,從而形成概念,完成知識的內化。
三、對教學實踐不斷進行反思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項探索性的實驗,教師在探索過程中既會產生成功的經驗也會有失敗的教訓。這就要求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不斷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利用各種形式抽象和概括自己的實踐經驗,并努力上升為理性認識。教師要勇于和善于對自己的教學實踐作出嚴肅的反觀和內省,既要重視自己的不足之處,努力探索補救途徑,也要善于總結或借鑒同行成功的經驗,并努力上升到理論高度加以推廣。這就是教育科研能力!已有研究者對此作了精辟的論述:在現代教育條件下,教育科研能力無疑是一種可以直接轉化的教育生產力,理應內化為教師自我完善、積極適應新角色規范的內在要求——這也是本質上區別于傳統教育,順應新世紀全球教育發展宏觀走勢的一種“現代教育文明”。
四、善于處理現代化信息的能力
長期以來,三尺講壇成了教師個性表演的舞臺,一根粉筆,一塊黑板,成了教師一方智慧飛揚的天地。然而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現代化教育的到來。未來學校教育必然要向建立信息化教育工程的方向發展,把計算機、網絡、電子高速公路作為新的教育手段,逐步推行“網際學校系統”,實試網上教學,學生便可以自由地從網上獲得知識。在研究性學習中就有不少學生“點擊”了因特網。這種變化的結果必然要求教師傳統職能的變化,教師既是講授者,又是技術操作員、網絡輔導員。教師要能熟練地從網絡的各種載體中獲得信息,并有效的應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