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結合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實踐,在分析高職生就業取向的基本現狀及其產生原因的基礎上,從建立全員跟進指導機制、設置職業生涯教育課程、搭建就業信息反饋平臺、實施就業援助幫扶計劃四個方面提出了高職學生就業指導體系構建的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就業指導;體系;構建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高技能人才。高職畢業生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為推進區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確立和完善,高職學生的就業取向也不斷受到沖擊,并發生了變化。當前,如何進一步加強高職學生的就業指導,促進高職學生形成健康、科學、向上的就業觀,是高職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高職生就業取向的基本現狀
總體上,絕大部分高職學生保持著積極、健康、向上的就業取向;但也有一些高職生就業定位不準確。主要表現為:
1.等級觀念重,就業虛榮心強。高職學生在工作單位選擇的方面有明顯的傾向性,不少學生認為,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金融部門等單位工作地位高、環境好、收入多、面子光彩。而對于社會需求大的生產一線、三產服務、鄉鎮企業等卻表現冷落。這些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好高騖遠,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他們“高不成,低不就”,難于做出正確的抉擇,深感困惑。
2.利益期望大,就業穩定性差。出于社會消費和家庭經濟的壓力,高職畢業生擇業時太理想化,對利益的期望值過高,定位不夠合理。有些學生遇到合適的機會,卻因缺乏主動推銷自己,參與職場競爭的勇氣而告終。有些學生即使被某些單位選中,卻因自身的種種原因而中途退卻,其中不乏有人心理準備不足,就業目標不明確,對行業、企業不了解、求職技巧缺乏等。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么,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這山望著那山高,頻繁跳槽。
3.條件要求高,就業適應力弱。部分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問題上都有“坐、等、靠”的依賴心理,他們盲目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弱,甚至把就業看作是父母、老師、學校的事情。很多學生擇業期望值高,把待遇是否優厚、工作環境是否優越、工作地點是否在大城市等作為選擇標準。一些學生的就業適應能力相對較弱,綜合素質不高,盡管經過幾年的高職教育,理論知識懂一點,但職業知識、技能和做人做事等方面,很難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二、高職學生就業取向的成因分析
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觀念的革新都會對高職學生的就業取向產生影響。筆者認為,主要包括社會、家庭、學校、個人等層面。
1.社會環境影響大。一方面,社會世俗觀念影響高職生尋找合適的崗位。由于高職生缺乏實際工作經歷,難以適應企業要求,致使許多用人單位不愿錄用;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就業中的功利性太強,違約、辭職、跳槽、消極怠工等現象經常出現,與用人單位形成了沖突,致使企業招聘員工時便刻意回避或明確表示不愿意招收應屆高職生。
2.家庭生活成本高。從家庭環境看,高職生家庭生活成本、學習成本和就業成本都在提高,這在迫使學生追求高薪崗位的同時,更使一些貧困家庭學生陷入求職困境,一些學生支付不起上網、打電話等通訊費用,導致信息閉塞,部分學生甚至無力打印簡歷和求職信。
3.學校教育效果差。有些高職院專業設置沒有充分調研論證,培養目標與實際需要脫節,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目前,我國還沒有完全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學校培養人才的計劃、數量和質量都缺少規范化管理,很多專業供過于求。此外,不少高職院校由于長期投入不足,教學設施比較差,辦學特色不明顯,導致學生綜合素質不高。
4.主體進取意識弱。就業主體意識是學生表現自我的一種自覺的能動意識。部分高職生就業中的主體意識較弱,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較缺乏,他們就業方向不明,職業規劃不清,職業意識不強,等、靠思想較重,總認為就業是畢業時或畢業后的事。
三、高職學生就業指導體系的構建
優化高職生的就業觀,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和高職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高等院校必須調動各方面的資源,采用全方位、立體化的措施,服務好每一個學生,切實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1.建立全員跟進指導機制。高職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應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這要求高職院校相關部門根據工作特點和要求,建立全員跟進指導機制;構建集課程學習、系列講座、一對一咨詢和團體訓練為一體的咨詢輔導體系;開設針對性強、專業化程度高的職業指導系列講座,就業報告會,對學生進行就業思想、政策、信息、心理和技術指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學校要保持與用人單位的長期合作關系,重視就業渠道開拓,開發學生就業市場。學校要舉辦形式多樣、方式靈活的畢業生就業雙選會,為畢業生就業創造條件。要重視學生就業成長環節,要從低年級學生入手,貫穿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要加強個性化成才指導和培養,以促進個體發展為根本目的,引導個體設計人生發展規劃,促進個體自主有序的發展,實現個人與社會間積極有效的互動。高職院校全體教師和管理人員都要致力于幫助畢業生提高自我評價能力,了解個人興趣特長愛好,培養大學生就業決策、利用信息的能力,掌握就業技巧,確定職業取向。
2.設置職業生涯教育課程。職業生涯設計是人生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作為高職生的指定必修課。為提高學生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校必須不斷完善就業指導課的內容,定期檢驗教學效果。高職院校遵照學生在各年級階段的認知發展規律,從“態度、知識、技能”三個層面貫穿高職學生在校學習的全過程。設計課程內容體系。通過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學生重視職業生涯內涵,端正就業定位。職業生涯課程主要是幫助學生確定個人的職業目標和發展方向,設計和實施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激發學生自覺學習、自我發展的內驅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標、職業價值觀、興趣、能力以及個性特征,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自我評估,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及發展方向。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和一生的職業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但對該課程如何設置,課程體系如何構建,教學如何組織與實施、如何達到預期的目的,則需要高職院校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和完善。
3.搭建就業信息反饋平臺。構建科學、完善、高效的就業工作體系,切實提高就業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全力幫助畢業生實現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建立一個集國家政策及就業資訊發布、就業信息采集、就業趨向分析等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就業服務平臺,解決當前大學生、用人單位信息交互問題,滿足人才供需的需要。搭建就業信息反饋平臺,要充分考慮到就業工作的有關方面。一要建立與教育部門、人社局等上級部門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聯系平臺。在上級部門的信息系統中,給各職院高校開放相應的數據接口,各高職院校的信息化平臺對信息進行分類、篩選后,發送給相關部門,實現信息的實時、準確、高效。二要構建校內主管就業部門與教務、學工、團委等相關部門相互貫通的信息平臺。這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擴大就業所需相關信息的覆蓋面,也保證信息的統一性和準確性,實現部門、學生與就業信息系統的充分對接,以保證就業信息化數據的完全、真實、有效。
4.實施就業援助幫扶計劃。近年來,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困難畢業生人數相應增多。實施就業援助幫扶計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關系到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學校應把做好經濟困難生、殘疾畢業生的幫扶工作作為一項常規性工作來做。通過認真調研,確定幫扶對象,及時發放特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卡,憑此卡可享受一次性求職補貼和相關服務。學校通過建檔和跟蹤調查,開展幫扶對象的心理輔導和職業指導,向用人單位優先推薦就業,最大限度地幫助特殊群體畢業生順利就業。學校要逐步建立困難畢業生就業援助工作的體系,使就業援助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幫助困難畢業生順利、成功就業。
高職院校就業體系的建立,是規范和完善學生就業的重要舉措。學校必須準確把握市場方向,以就業為導向,不斷改革創新,堅持面向社會辦學的方向,把知識技能教育和就業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實提高學生的職場競爭力,這既是高職院校在就業市場取得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也是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孟祥康,朱紅.高等院校全程化、個性化就業指導體系探析[J].江蘇高教,2011(04)
[2]張立新.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內容體系的構想[J].教育教學論壇,2011(14)
[3]田兆富.基于信息服務網絡平臺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1(35)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