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從歐洲傳入中國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定西市種植也有200多年的時間。經過長時間的生態適應性選擇,加上品種的不斷創新和換代,使馬鈴薯更加適應定西的不同自然氣候類型區,成為定西市抗御自然災害、發展特色產業的首選作物之一。定西之所以適合種植馬鈴薯,是與定西特定的自然、氣候和農田環境條件密切相關。
復雜多樣的地質地貌,是適宜馬鈴薯生長的最佳天然場所。定西地處東經103°52-105°13′、北緯34°26′-35°35′的區域內,海拔在1420-3941米之間,是青藏高原下延區與黃土高原抬高延伸區交匯地帶,復雜多樣的地質地理和地形地貌特征決定了氣候類型的多樣,為馬鈴薯不同類型品種的區域化布局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南部高寒陰濕區,由于海拔高,氣候冷涼,是馬鈴薯脫毒種薯和良種擴繁的最佳區域;中北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半干旱區,主要適宜高淀粉型馬鈴薯和優質菜用薯生產;在洮河、渭河、漳河流域的河谷川水區主要適宜早熟菜用型和加工型馬鈴薯的生產。
干旱少雨但與馬鈴薯生長雨熱同期的氣候資源,為馬鈴薯塊莖膨大和品質提升提供了有利條件。全市年均氣溫5.7-7.7℃,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16.1-19.8℃,≥0℃的積溫2582.6-3257.4℃,≥10℃的積溫1729.2-2616.7℃,無霜期109-162天,年降水350-60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降水規律與馬鈴薯塊莖膨大期相吻合,雨熱同期,生長期內日最高氣溫≥30℃的日數很少,既有利于馬鈴薯增產,也有利于馬鈴薯干物質積累,同時有利于抑制馬鈴薯病毒病的蔓延和加重,減緩了馬鈴薯品種和品質的退化速度。
較為充裕的耕地資源和立地條件,為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全市耕地面積為770. 2萬畝,實際航測耕地面積為1100萬畝,全市253.42萬農村人口人均4.34畝。耕地土層深厚,土壤疏松,肥力中上,保水保肥和透氣性適中,大部分土壤富含鉀素,特別是590多萬畝梯田,農田環境條件較好。南部高寒陰濕區土壤以黑壚土為主,有機質含量在1.5%-3%以上,土壤肥沃,馬鈴薯單位面積產量高;中北部半干旱區土壤以黃綿土為主,有機質含量在1%-1.5%之間,有利于馬鈴薯塊莖膨大和提高商品率;河谷川水區土壤以黑壚土為主,還有少量紅黏土和沙壤土,有機質含量在1%左右,由于熱量充裕,非常適宜菜用型馬鈴薯早種早上市和加工型馬鈴薯生產。這些優越的土地資源,為生產優質馬鈴薯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由于特定的自然氣候和農田環境條件,定西所產馬鈴薯個大、質優、色白體圓、薯皮光滑、薯型整齊、口感醇香、干物質含量高、耐運耐藏,是加工馬鈴薯淀粉及其制品的上好原料。據檢測結果:定西馬鈴薯塊莖中干物質含量為24.1%-30.7%、淀粉含量18.97%-24.25%、蛋白質含量為1.18%-2.44%,糖類1.5%左右、礦物鹽類1.1%左右。國內外許多知名專家實地考察后認為,馬鈴薯既是適宜定西種植的首選作物之一,同時又是順應市場、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最佳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