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經調查發現,新上市的卷心菜在批發市場一毛五一斤,到了農貿市場卻一元五一斤,幾公里就翻了10倍。從批發市場到消費終端,也就是所說的流通環節中的“最后一公里”,顯然已成為助推菜價上漲的重要因素。
價格相差如此之大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難道真是菜商從中投機、故意抬高價格嗎?采訪中某個菜商一臉委屈地說:“零售市場每個攤位的蔬菜購買量基本是固定的,但攤位費、運費等經營成本卻不斷上漲,菜價很難大幅下降。而且零售市場的‘損耗’很大,以大白菜為例,直接批發過來的都是毛菜,你看這爛了的葉子還在上面呢,每棵白菜都得去皮,去皮自然要折稱,這些費用最后都不得不加在零售價里。”
“蔬菜貴不貴,要看攤位費”。現在看來這句話不無道理。從城區邊緣的批發市場到市區菜場、社區菜攤,有人測算,我國農產品流通成本占到物價的50%至70%,而“最后一公里”的流通費用比前面500多公里的費用還要高出150%。即使是在社區擺個菜攤,每月還要承擔上千元甚至更多的攤位費、衛生費、管理費等各種雜費。
據了解,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為了保障蔬菜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價格的合理性,政府通常會投資興建一些公益性的批發市場和社區商業網點,同時配合適當的免稅政策,保證攤販的經營成本相對穩定,不至于因土地、人工等成本因素造成蔬菜肉蛋等價格大幅波動。相比之下,國內一些城市,過分強調農產品流通的市場屬性,原本具有公益性的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公益性大多缺失或被違背,轉為以贏利為目的,把收取攤位費、進場費、管理費等作為利潤的主要來源。近幾年,在土地、人工等成本上漲壓力的推動下,攤位費、管理費等各種收費越來越高,最終都反映在菜價上。“最后一公里”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蔬菜經營只有市場化一條道,那么流通成本不太可能降下來。或許逐步回歸公益性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公益性意味著一是要通過政策,鼓勵大型商企建立“地頭到攤點”直供體系,減少依靠中間商的諸多流通環節;二是鼓勵、倡導大型批發市場組建自己的直供配送系統,并將這樣的一體化菜店開到社區;三是制定政策,協調解決專項的土地或物業,利用社區空置的樓宇地下空間等,以低廉的租金,建立起覆蓋面廣、經營成本低的簡易菜店。
今年5月初,北京市商務委表示,北京市將修訂《菜市場建設管理辦法》,要求居民區按規定配比建設或補建菜市場,鼓勵區縣政府采取多種方式獲得菜市場的所有權或經營權,降低攤位費,逐步讓菜市場回歸公益性。據介紹,《辦法》將要求居民區按一定面積配比建設或補建菜市場,并要求開發商、社區業主委員會在社區內拿出一定的面積作為菜市場或組織蔬菜直營隊進入社區。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提高保障能力,支持建設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質的流通設施;規范農產品流通領域收費行為,堅決取締違規和不合理收費。”北京已經表示,要建設一批公益性批發市場,在攤位費等方面給予減免;一些地方也準備免收或者部分免收蔬菜市場的進場費,同時,也計劃減免攤位費。看來無論是在全國建立公益性的菜市場,還是在居民區內設菜攤,菜市場逐步回歸公益性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如果蔬菜經營只有市場化一條道,那么流通成本不太可能降下來。或許逐步回歸公益性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