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是首善之區,食品安全工作應走在全國其他城市的前列。那如何確保餐桌的安全,讓首都人民吃上放心菜、健康飯?這一直以來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北京市在發展都市農業過程中,以“三品一標”為載體的安全優質品牌農產品發展迅速,成效顯著。到2010年底,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生產企業1205家,獲證產品4299個,年實物生產總量超過300萬噸,產地生產面積逾100萬畝,“三品”生產比重居全國前列。到2011年,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率達到98.6%。
逐年提高,全國“領跑”
“比周圍的超市可便宜了近一半啊,一個月光菜錢就能省出200元,還安全放心!”早上7點多,家住東城區建國門小區的康阿姨就拎著菜籃子,來到了位于朝陽門南小街路邊的一家名為“山西天鎮蔬菜直營店”買菜。山西地頭菜通過蔬菜直營店的新模式,6小時便走進了北京市民的菜籃,菜農和北京市民兩頭得利,解決了“賣難、買貴”問題。
這僅僅是市民吃上低價菜、放心菜的一個縮影。近幾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體察民情、順應民意,為推進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采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從而使北京農產品質量合格率位居全國前列,也避免了出現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2010年是北京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及管理工作全面啟動之年,通過全市上下的齊心協力及不懈努力,農產品質量安全交出了一份讓百姓滿意的答卷。2010年,全市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556個、綠色食品7個、有機農產品59個,“三品”比重不斷提高,全市農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7.2%,同比提高了0.8%。
2011年以來,全市13個農業區縣、18個鄉鎮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區縣和鄉鎮創建工作。經過綜合考評,房山區被評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區縣”;大興區、平谷區被評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優秀區縣”;延慶縣等10個區縣被評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達標區縣”;大興區龐各莊鎮等5個鄉鎮被評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鄉鎮”。同年,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整體合格率達到98.6%,有57家被評為“菜籃子”工程有機標準化示范基地。
2012年2月27日,北京市召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會。今年全市將圍繞新的“菜籃子”工程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鼓勵農業標準化生產。
根據《北京市統籌推進本市“菜籃子”系統工程建設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的意見》精神,近年來北京還積極創建本市“菜籃子”以及安全放心農產品品牌。目前,全市已經有165家生產基地獲得了“無公害基地”的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安檢合格抽檢率穩定在99%。“延慶國光蘋果”等4個產品在農業部登記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實物總量達380.6萬噸。北京市農產品持續在全國保持較好合格率,質量安全水平呈現出節節攀升的趨勢。
實招重招,打造安全“菜籃子”
“菜籃子”關乎百姓身體健康和幸福指數,一直是公眾關心的熱點,在首都北京還關乎中國的國際形象。所以,北京市委、市政府將食品安全視作建設世界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分重視全市的“菜籃子”、“菜園子”建設,并在關鍵環節上出實招重招。
第一是生產環節。
生產是消費與安全的源頭。據統計,目前,北京的蔬菜自給率僅28%,70%以上的農產品需要依賴外埠供應。所以,北京市一方面全力確保本地的蔬菜種植面積,并大力推行實施農業和現代農業技術,不斷地提高北京安全蔬菜的自給率。另一方面,北京鼓勵本市的龍頭企業、大型超市、綜合批發市場等大步地走出去,到外省市建立一批穩固型、高標準、安全型、可控性強的農產品供應基地——“菜園子”,以保證北京“菜籃子”的量和質的需求。當下北京與外地的蔬菜供給模式主要是三種:一是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如北京在河北張家口建立了近60萬畝的蔬菜生產基地。目前,有著“天然工廠”之稱的張家口市已發展成為北京的“菜籃子”、冷涼蔬菜基地。每年7月至9月,張家口銷往北京的蔬菜達248萬噸以上。二是批發市場、大型超市、農產品集團到外地租地種植蔬菜供給北京;三是外地農產品公司在北京開直營店。
今后,北京市希望越來越多的周邊地區能夠成為第二個、第三個“張家口”,讓更多的北京市民實現蔬菜在家門口“買易、買賤、買放心”的愿望。
第二是流通環節。
此環節主要是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地完善流通體系建設。據北京市委農工委介紹,按照北京市的總體規劃,北京將在五環路外建設一個占地1500畝、投資60億、95萬平方米的超大農產品批發市場,與現有的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形成雙重的保障。該市場建成后,可實現年交易量1000萬噸,年交易額450億元,屆時將占據北京市場四成左右的份額。園區采取一園、六區、六中心的布局,并設置農產品安全檢測區、交易區、倉儲區、加工配送區等,整個園區采用綠色環保設施,最終打造成北京農副產品的“CBD”。
此外,“農超對接”也是近年北京市為降低農產品流通環節費用,以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而推行的一種業態模式。2010年,京城的物美、京客隆、超市發、華冠、沃爾瑪、家樂福等6家大型連鎖超市與全國110家農業合作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農超對接”占超市果蔬采購量的52%。“農超對接”的果蔬類農產品不僅價格要低于城市中社區菜市場15%~20%,而且還經過嚴格檢測,有效地阻止了不安全農產品流向京城百姓家庭。
第三是安全環節。
北京市主要著力抓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外埠基地用北京標準種菜。這就是要求外省生產基地對其使用的種子、農藥、化肥等一系列操作流程進行規定限制,使其和北京本地農民的操作流程一致,確保農產品質量符合要求。
二是落實市場準入制度,并逐步地建立起市場退出制度。自2006年11月1日起,北京市對進入市場銷售的蔬菜,進行檢驗檢測,實行蔬菜市場準入制度,無論是抽檢還是全檢,只有達到北京標準的才可進入市場銷售。在此基礎上,北京市對進入的食用農產品逐步地實行基地、集團和區域準入制度與退出制度。在準入環節,逐步地推行“四項準入”,即按標準準入、檢驗檢疫準入、協議準入和檢測準入;在退出環節、逐步地推行協議退出、強制退出、限期追回和無害化處理等措施,加強對被退出食品的監管。
三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目前,北京市已經有26家水產基地加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基地所生產的魚、蝦等水產品統一佩帶追溯標牌,市民可通過超市追溯機、短信、電話等多種方式查詢魚的“身世”。通過活魚攜帶“身份證”上餐桌,可以看出北京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已基本做到了全覆蓋。
四是加大高科技的運用。如北京市在發展都市型“菜籃子”過程中,生物防治和綠色防控技術走在全國前列。目前,在京郊21個設施蔬菜基地已應用了生物綜合防控技術2.34萬畝。到去年年底,北京全市32.6萬畝設施蔬菜的生物防控率達到了30%以上。
五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執法力度。近年來,北京市圍繞食用農產品生產環節,以當前風險高、隱患大的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為重點,強化執法監管,實施打、檢聯動,全面落實種植業產品、生鮮乳、飼料、獸藥及獸藥殘留、水產品、認證產品和農資打假等七項具體治理行動,真正做到了為首都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駕護航。
建設目標,2015年將全部無公害
2012年5月20日,在北京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上,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吉林作的《關于健全安全食品體系提升首都食品安全總體水平議案辦理暨本市食品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提出:到“十二五”末,北京的“菜籃子”產品將全部達到無公害標準;一旦食品企業被吊銷許可證,5年內都不得再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據了解,北京將在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黑龍江、遼寧、山東、內蒙古等地分別建設蔬菜、糧食、水產品、生豬、家禽、奶牛和牛羊基地。到“十二五”末,進京食用農產品主要來自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產品取得省級以上無公害食品認證,持產地證明和檢測報告入市。同時,北京將建立多部門聯網的食品信用信息平臺,統一歸集、公布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信用記錄。對被吊銷生產、流通或餐飲服務許可證的單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5年內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管理工作。
此外,到“十二五”末,19家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將建立電子交易平臺和標準化檢測室,350家零售市場建立標準化經營設施、快速檢測室和電子臺賬,200家農村地區市場和集貿市場逐步向標準化市場轉化。與此同時,北京市將在全市設立3000個風險監測點,實現市、區(縣)兩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統一計劃、統一實施、統一評估、統一發布。
可以預料,北京市經過360°地守護“菜籃子”,未來北京居民的餐桌會更加豐盛、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