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4日,記者驅車走在京郊昌平區昌金路上,看到路兩旁是一個挨著一個的草莓采摘園,這里是“2012年世界草莓大會”的“主陣地”。走進興壽鎮西新城村的北京鑫城緣果品專業合作社的草莓設施溫室,成熟的草莓飄出陣陣清香。“超好!草莓好甜!”正在采摘草莓的小朋友張文赫高興地說。
見到北京鑫城緣果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崔維國,他一臉笑容。“合作社的草莓在元旦期間就成熟了,這一個月草莓采摘和銷售不錯,一個月的銷售額有300萬元。社員家里種的草莓價格不錯,比去年的銷售價格高了一倍,效益好得很!”
成立于2008年3月的北京鑫城緣果品專業合作社是一家集果品生產、銷售以及觀光、采摘、垂釣、餐飲于一體的股份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時只有5戶社員。短短幾年時間,現在入社會員達到了243戶,輻射帶動草莓種植戶超過400戶,發展成為百家北京市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崔維國介紹,合作社擁有525畝優質果園,提供大桃、柿子、杏、李子、京白梨、沙果等四季水果采摘;按照無公害生產模式利用日光溫室棚間空地進行蔬菜生產,這樣不僅能夠充分利用土地,節省資源,還能提高經濟效益;合作社內建有3個標準化魚塘,提供垂釣服務;利用45畝果園進行柴雞散養,原生態的散養方式。發展至今,合作社已累計投入各項資金500余萬元,2011年銷售肥料520噸,農藥7250公斤,種子500公斤,農膜3500公斤,培訓成員820人。
談到合作社的發展秘訣,崔維國笑著說:“我種草莓有十幾年了,當初成立合作社一方面是為了擴大規模,形成規模效益,最主要的是利用我多年的技術、管理、銷售優勢,讓身邊的這些種植戶都富起來,‘共富’是我的目的。”
崔維國介紹,草莓種植戶普遍都是一兩個溫室,規模小,技術跟不上,銷售也靠個人“單打獨斗”,發展起來很困難。合作社采取了多種手段扶持社員發展。“銷售是最讓種植戶頭疼的事,我也是先從銷售入手,解決農戶的后顧之憂。”崔維國說。合作社采取幫銷的產品銷售模式,協助社員尋求銷售渠道,在社員出現銷售困難的情況下,幫助銷售,提高收入,減少因銷售渠道不通造成的損失。同時,為了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合作社積極與大型超市合作,在草莓銷售滯后階段,與大型社區建立農產品進社區的銷售平臺,將合作社內的優質農產品帶進社區,促進銷售。為了促進合作社內各社員采摘業務的均衡發展,合作社根據采摘團隊的大小來劃分,50人以上的團隊,采取分戶、分片采摘,由合作社統一價格,統一管理;50人以下的團隊,根據顧客需求選擇種植面積、果品質量來分配采摘。去年,合作社為農戶安排采摘銷售80余次,實現收入20萬元,促進了合作社和社員共同增收致富。
“向草莓要高效益,就是要把好技術關,達到增產提質。”崔維國介紹,合作社主動與區農委、區經管站、區農服中心等部門進行聯系,尋求技術上的指導幫助。在草莓種植的關鍵時期,如土壤消毒、起壟、草莓定植、田間管理等階段,請專業技術人員上門服務,并將指導內容無保留地轉達給社員,為社內成員的共同發展起到很大作用。2008年,合作社組織合作社社員參加昌平區農服中心組織的赴西班牙草莓研修團,遠赴西班牙取經,學習草莓生產大國的生產理念。“俗話說,‘水大肥勤,不用問人’,這是傳統種植方法,現在看是不正確的,還得科學種田。”研修團成員、北京市昌平區農服中心張宇說。學成歸來,合作社代表把學到的技術和理念無條件向社員公開,適時組織社員觀摩學習,并針對重點問題,如病蟲害防治等,帶社員到溫室中進行免費技術輔導。合作社不少社員都說:“長見識,還是得科學種草莓!”
“種植是要算成本的,單個種植戶在農資購買上都是自己管自己,沒有形成‘團購’,增加了種植戶的種植成本。”崔維國說,為了幫助合作社內外農戶發展精品草莓產業,合作社積極建立與冠縣現代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合作關系,在草莓種植期,以出廠價為廣大農戶供應大棚棚膜,合作社支付相應車費等將棚膜送至農戶手中,累計銷售農膜達3500公斤。在草莓花授粉的重要階段,積極幫助農戶購買優質價低的蜂箱,累計幫助農戶近300家。另外,由于合作社農戶較多,尤其是一些零散農戶,不便于前往定點農資站購買,合作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區農業服務中心的協助指導下,在合作社院內成立了鑫城緣農資供應站,為農戶購買農資提供了便利,并且可以享受昌平區的補助政策。2011年,合作社累計幫助近500多農戶。
2011年6月,崔維國的腦子里又有了新想法,通過農信機的便捷服務把信息傳給社員。“其實很簡單,利用電腦的群發功能,把一些種植相關信息發到種植戶的手機上,這樣技術人員和種植戶不用來回跑,方便、快捷。”崔維國說。
農信機服務主要包括平均每周向社員戶和帶動農戶發送2-4條栽培技術信息,提供草莓、果樹、蔬菜栽培技術推廣服務;惡劣天氣、天氣驟變時,向農戶發送天氣預報,以注意農業操作;在草莓種植的適當時期,向農戶發送訂購棚膜、地膜、蜂箱等信息,方便農戶咨詢;合作社自繁草莓種苗,在種苗銷售及種苗定植期,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在技術人員入戶的基礎上以短信的形式發送技術要點。
2011年,合作社社員平均一個草莓種植溫室純收入就達到3萬元。“‘小河有水大河寬’,社員都富了,合作社才會越來越好,才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崔維國說。
“合作社下一步的發展是要協調提升一產和三產的層次。”崔維國說。一產方面向都市型現代精品農業發展,以果品生產提質增效為主,與各科研院所合作,引進優新果品進行試種,篩選適合北京精品農業的品種在社員中推廣。三產方面重點豐富旅游服務的形式和內涵,推動傳統的農家院經營模式向高端的會務休閑、農耕體驗經濟發展。通過創新,不斷豐富合作社的發展模式,拓展合作社的發展空間,實現合作社的綜合協調發展,更好地服務社員、服務社會,實現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雙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