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是人之所以為人并進而成為法律主體的根本和前提,是人的最基本權利。與部門法對生命權的保護性規定相比較,現行憲法卻沒有對生命權有相關的規定,應該說這是值得商榷的。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生命權價值日益受到沖擊與挑戰,出現了許多損害生命權價值的現象。本文以生命權的憲法價值為基礎,系統分析了生活權的憲法寄出,提出了生命權應該得到切實的憲法保護。
[關鍵詞]生命權 憲法保護 權利
一、問題的提出
生命權的憲法價值是現代憲法學的重要命題,也是憲法體制的基石,構成了憲法體制存在的基礎。本質上來說,憲法體制以人的尊嚴與價值的維護作為其存在與發展的根本。在文明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都對個人的生命權提到最高的人格利益。然而嚴酷的社會現實表明,生活中仍然存在著否定、忽視甚至摧殘生命的現象。
近年來,隨著法治進程的發展,基本權利保護已得到公眾的關注,基本權利立法體系也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和完善。特別是,有關基本權利的案例出現后憲法問題開始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社會成員關注憲法,感受憲法帶來的利益本身是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但目前出現的案例主要是有關平等權方面的內容,有關生命權的案例相對比較少,對已經出現的生命權的一些案例學術界沒有作出應有的反應。
總之,無論在國際社會還是我國社會生活中生命權問題已經成為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需要學術界給予必要的關注。在目前已出版的憲法學的著作和發表的論文中有關涉及生命權的論述寥寥無幾,在研究基本權利時我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平等權等領域,對構成基本權利價值基礎的生命權沒有給予必要的關注。基于上述理由,本文中筆者就有關生命權的基本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探討,旨在喚起學術界的關注。
二、生命權的憲法基礎
1.生命權的憲法意義與性質
生命權不同于其他權利,是一切權利的基礎。生命權體現的是自然的性質,人類生存于世最自然的意義就是要保證其生命的權利。生命權的憲法化,是其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并圍繞其制定其它相關法律。此外,生命權的憲法化也明確了國際及國家機關負有尊重生命、保障公民生命權利的義務。公民的生命權能否得到真正的尊重與維護不僅體現了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程度,也是衡量整個社會人權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生命權的憲法化就表明生命權的權威性,在眾多社會活動中,生命權是高于其他一切權利的。
2.生命權的內容
生命權是以自然人的姓名維持和安全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各國的立法都是將生命權規定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保護。在對生命權的規定上各國的立法體例都大同小異,通常來講生命權的內容主要有防御權、享受生命權、生命保護權和生命權的不可轉讓性與不可處分性。生命的防御權是指對一切侵害生命權價值的行為,每一個社會主體有權緊急避險、正當防衛,保護自己的生命不被侵害。享受生命的權利是指每一個社會主體都能平等地享有生命的價值,其主體地位受到法律的維護。生命保護的請求權是指當生命受到不法侵害時,受侵害方有權向國家提出請求保護的權利。生命權不可轉讓性與不可處分性是指生命權的專屬性,其只屬于特定的個人,個人的生命處分權不能委任于他。憲法上并不允許自我處分自己生命權的自殺權,也禁止把生命的處分權委任給他人。
3.生命權的主體
生命權的主體均為自然人自身,具有高度同一性。法律意義上的自然人既包括本國國籍和外國國籍,也包括無國籍人,即所有人都享有不可侵犯的生命權,生命本身的價值也沒有高低之別。生命是每個自然人行使其它一切權利的根本,自然人的任何一項權利都無法換回生命主體,生命權一旦遭受侵害將導致其它一切權利的終止。生命的始終都是一種自然現象,生命權的主體的認定是一種法律行為,通過立法規定生命的權利最終確定。
三、 生命權應得到切實的憲法保護
尊重生命權的主體地位,維護生命權不受侵害是憲法體例的根本。人的生命權如果被肆意踐踏、侵害,那么憲法中規定的其他一切權利都會隨之喪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通過系統的分析,本文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生命權指的是享有生命的權利,防御權和保護請求權,而生存權是人類基本生活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權利,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
2.生命權憲法保護的哲學基礎不是傳統的功利主義哲學,而是康德倫理學。憲法的至高無上地位和憲法的權利保護功能是生命權憲法化的法學基礎。
3.生命權在我國的憲法中有充分體現。任何一個國家都會積極尊重公民的生命權,保障公民的生命權不受侵害。在我國的立法過程中,凡是涉及生命權的立法多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后制定。生命權的憲法保護是保障公民其它權利的現實根本,是完善憲法及其它法律的需要,也是我國履行國際義務的需要。
注解:
[1]自齊玉苓案件后最近又出現了“齊玉苓案”的“河南版”。請見《人民法院報》[N]2002年8月9日。
參考文獻:
[1] 袁吉亮.論立法解釋制度之非[J].中國法學,2004.(4)
[2] 郭道暉.憲法的演變與修改[D].憲法比較研究文集(2).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3] 胡錦光.中國憲法問題研究[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