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腦梗死死亡相關因素及死亡原因。 方法 對64例腦梗死死亡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在腦梗死死亡的相關因素中,既往有高血壓病史者最多,其次為腦梗死和心肌梗死病史;合并癥方面肺部感染相關性死亡47例,其次為合并腦疝及應激性潰瘍者,且多于1周內死亡;梗死部位中后循環梗死者居多,尤其腦干梗死,并多于1周內死亡。 結論 腦梗死患者死亡的相關因素及死亡原因復雜,必須采取綜合治療才能降低病死率,改善預后。
[關鍵詞] 腦梗死;死亡原因;相關因素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26—0159—02
The causes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n analysis of 64 cases
CHEN Shug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Beijing Dax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Beijing 102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eath—related factors and causes of death in patients of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Sixty—four patients died from ischemic strok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Hypertension was the most popular history among related factors for death after ischemic stroke, followed by a history of ischemic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common. 47 ischemic stroke—related—died patients accompanied with lung infection. Bisides, stress ulcer and cerebral hernia followed. Most of them died within 1 week. About causesof death, posterior infarct, especiallly brain stem infarction, was popular. And most of them died within 1 week. Conclusion The death—related factors and causes of death were complex, and the combined treatment should be applied to reduce the mortality and improve the prognosis.
[Key words] Ischemic stroke; Causes of death; Related factors
腦梗死具有高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及高復發率的特點,據統計2008年我國腦梗死患者有700萬人,每年新發病例約200萬,并以每年近9%的速率遞升。第三次死因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腦血管病已成為第一位的死亡原因[1],為降低腦梗死病死率,提高好轉率,現對我院2007~2011年收治的64例腦梗死死亡的病例進行分析,探討死亡原因,提出更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改善預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齡46~ 92歲,平均年齡(73.1±10.2)歲。所有入選病例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為腦梗死,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會指定的診斷標準[2]。既往有高血壓病史40例(62.5%);腦梗死病史32例(50.0%);心肌梗死病史17例(26.6%);糖尿病病史12例(18.8%)。入院后合并腦疝者22例(31.3%),并發肺部感染者47例(72.4%),合并應激性潰瘍者23例(35.9%)。
1.2 影像檢查
64例患者均經過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為腦梗死,其中腦干梗死34例(53.1%),基底節區腦梗死13例(20.3%),腦葉梗死12例(18.8%),前循環梗死28例(43.8%),后循環梗死36例(56.3%)。
1.3治療方法
腦干梗死所有病例均采取內科保守治療,且由于無溶栓指征均未予溶栓治療。
1.4 統計方法
本組資料均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連續校正χ2檢驗,當四格表中理論頻數小于5時,使用Fisher精確概率法。所有統計分析將在雙側0.05顯著性水平下進行。數據管理及統計分析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
2 結果
本研究主要統計分析了腦梗死病死與患者年齡、既往病史、梗死部位及梗死后并發癥之間的相關性。對每一個死亡相關因素按一定條件分為兩組進行統計處理。全部患者共64例,經綜合治療后有42例于入院1周內死亡,22例1周后死亡,具體死亡原因統計見表1、表2、表3。
3 討論
本組資料中,在年齡對比上,年齡≥60歲者占70.2%,與<60歲者存在顯著性意義,說明隨著年齡增大,死亡率逐漸增加,所以年齡與死亡的發生直接相關。全部病例中有高血壓病史的最多,為40例,占64.5%,說明高血壓病不僅是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也是加速腦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與張紹剛等報道一致[3],因此規律控制血壓不僅降低腦梗死的發病率,對減少死亡、改善預后有直接關系。本組資料中既往有腦梗死病史者占50%,說明腦梗死的二級預防至關重要,對腦梗死患者針對具體危險因素進行個體化指導、隨訪,不但減少復發,且能降低死亡率。64例患者中有心肌梗死病史者17例,且有顯著性意義,說明有心肌梗死病史者發生死亡幾率明顯增加,這與心梗后已有心肌收縮力降低的基礎有關,當出現腦梗死后會再次加重心肌病變并加速死亡的發生。有研究表明[4],有血糖升高的患者梗死灶體積增大,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加重,病死率明顯增加。本組病例雖然有糖尿病史者達12例,但經分析無統計學意義,有待進一步觀察總結。
64例患者中多數有肺部感染,共47例,占72.4%,且多于1周內死亡,這與肺部感染后進一步加重患者心臟負荷和加劇顱內壓增高及腦缺氧、誘發呼吸性酸中毒和多臟器功能衰竭有關。潘洪飛等研究提示[5],腦卒中后肺部感染與多種因素有關,因此對有容易合并肺部感染因素的和已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應盡早、足量應用抗生素并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控制感染,降低病死率。本組病例合并應激性潰瘍者所占比例也較高,這與病變范圍較大或后循環梗死而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丘腦下部及腦干有關,證明病情較重,發生死亡幾率較大,故對上述情況者應早期、及時應用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阻滯劑等藥物,以減少應激性潰瘍的發生。有研究表明[6],亞低溫治療能減少腦梗死患者應激性潰瘍的發生率,從而有助改善預后,該項治療簡便、無創,可在臨床中應用。從本組資料看,合并腦疝導致死亡者22例,占34.4%,且多在發病后1周內死亡,這與腦梗死面積大有關,建議對于內科治療無效的腦疝患者可行去骨瓣減壓術,可以明顯較少死亡,手術時間應在發病1周內進行。曾有報道腦疝患者的手術治療優于內科保守治療[7]。多臟器功能衰竭預示病情危重,發生死亡幾率高,要早期予以綜合治療。全部病例中有3例合并肺栓塞并在1周內死亡,但無統計學差異,有待進一步觀察。
從本組病例的梗死部位與死亡分析看,后循環梗死死亡幾率明顯高于前循環梗死,腦干梗死死亡幾率明顯高于非腦干梗死,這與多個生命中樞位于腦干有直接關系,故對于后循環梗死者溶栓時間適當延長[8,9],以減少病死率。
總之,腦梗死患者死亡的相關因素及死亡原因復雜,所以采取針對危險因素進行嚴格干預以減少發病、發病早期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及控制并發癥等綜合治療缺一不可,這樣才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影響預后。
[參考文獻]
[1] 陳竺. 全國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報告[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8:52—87.
[2] 中華神經科學會. 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 張紹剛,賈叢康,高萍,等. 腦梗死142例死亡原因分析[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7):821—822.
[4] 邊連防,伍愛民,寧方芹,等. 腦梗死患者死亡原因探討[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8(9):604—606.
[5] 潘洪飛. 急性腦卒中并發肺部感染危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4):54—55.
[6] 穆淑青. 亞低溫治療急性腦梗死合并應激性潰瘍的臨床觀察[J]. 首都醫藥,2011,6(12):15—16.
[7] 吳添平. 大面積腦梗死致腦疝后手術與保守治療療效觀察[J]. 中國社區醫師,2008,10(7):9.
[8]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 [J]. 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9.
[9] 王霞. 進展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導報,2009,6(7): 21—22.
(收稿日期:201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