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能夠發揮更新農業技術裝備、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廣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業資源利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民管理水平作用。農業科技推廣滯后、農業機械化程度低、農業科研投入不足、農民綜合素質偏低是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中科技應用方面存在的不足。應通過建設農業科技培育平臺,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建設農業科技推廣平臺,促進農業科技應用;建設農業科技資本平臺,保障農業科技投入;建設農業科技信息平臺,加強農業科技傳播,促進河南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河南;現代農業;科技平臺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5-0050-02
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既承載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也擔負著壯大河南區域經濟的使命。在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積極探索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河南省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必須加強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平臺建設。
一、科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發展現代農業是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中心工作,而現代農業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導,以先進農業技術裝備和基礎設施為支撐,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1]的新型產業形態。
1.更新農業技術裝備,提高勞動生產率。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運用,不斷為農業生產提供各類先進的農具、農業機械、運輸工具、農業建筑設施,促進了生產工具和設備的更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新工藝、新流程的產生和應用,擴大了農業勞動對象的范圍,促進了農民科學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進而有效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投入產出率,為農業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推廣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現代農業的發展對科技的依賴日益增強,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電子技術等高新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不僅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高質量的生產資料,培育和提供新品種,還可以為農業發展提供先進的耕作技術,改進和提高各種農藝技術水平,減少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大大提高土地生產率和產出率,穩步改善和提高農產品質量。
3.促進農業資源利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農業的發展需要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業資源,而“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只有遵循自然規律,從生態觀點出發,才能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而這其中最主要的取決于科學技術水平”。[2]農業科技的進步不僅可以擴大農業資源的利用范圍、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還可促進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在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農業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統一。
4.改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民管理水平。科技的發展及應用,使農業勞動者作用于勞動對象的手段更加先進、設備更加精良,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自動化程度,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逐步向現代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生產方式轉變,機械化操作逐步取代農民繁重的體力勞動。現代化生產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生產者的經營管理水平。
5.推動農村全面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更新了生產操作技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經濟效益,提升了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促進了農業生產資源的合理利用,使農民的勞動條件逐步改善、勞動強度不斷降低、收入水平穩步提升。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一旦被農民掌握,將引起農民思想行為的極大變化,改變傳統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
二、河南現代農業發展中科技應用的不足
河南省認真貫徹科技興農戰略,大力發展農業科技,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努力把農產品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由于科技推廣工作滯后、農業機械化程度低、科技應用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
1.農業科技推廣滯后。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的促進作用,提升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河南省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科技推廣和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農業科技推廣中介組織培育不足,推廣主體單一、覆蓋面窄、工作量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些農業高新技術、先進實用技術的及時推廣,進而導致新技術應用困難,不能夠及時而有效地發現和解決農業生產中出現的新問題,使“河南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基本穩定在30%—40%,與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遠”[3]。
2.農業機械化程度低。盡管農業機械已在農業生產的主要環節得到了廣泛運用,但由于自然環境、經濟水平、人口素質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河南省農業機械化的水平相對較低,主要表現在“農機品種少,成套設備少,產品加工機械落后,性能差”[4]以及農機作業人員的匱乏、農機服務體系的缺失、農機市場秩序的無序,這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河南現代農業機械的引入和應用。
3.農業科研投入不足。科研資金投入是科技進步的前提,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往往需要相應的資金投入,而“科研投入不足是造成農業高新技術研究滯后、創新不足的重要原因”。[5]農業科研投入不足,不僅嚴重制約了河南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也導致農業生產中的部分技術難題,如農業生物災害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農產品質量安全及有害物質的檢測、秸稈科學還田等問題無法得到根本性解決,對持續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極為不利。
4.農民綜合素質偏低。農民是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素質高低直接關系到現代農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作為人口大省,河南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城鄉融合的加強,農民整體素質得到普遍提高,但是目前農村勞動力在專業知識、農業技能方面還存在不足,“全省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培訓的僅占16.7%”[6]。
三、河南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平臺構建
作為人口數量眾多、土地資源稀缺的農業大省,河南現代農業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以稀缺的土地支撐眾多農業人口收入水平的提高,這種資源支持力取決于農業的科技含量,取決于以農業科技為代表的‘軟要素’對土地‘應要素’的支撐力度”。[7]
1.建設農業科技培育平臺,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培育平臺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引導農業科技創新研究,為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奠定基礎。一是要通過加強教育和培訓、完善成果獎勵和知識產權保護、引進國內外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等措施,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逐步改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結構,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二是要通過農業科技課題招標、農業科技基地建設、產學研相互合作等辦法,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服務組織的作用,不斷加強農業科技創新研究。
2.建設農業科技推廣平臺,促進農業科技應用。農業科技推廣平臺建設的主要任務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開發和推廣,“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商品化,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8]一是要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構建科研院所、高校、企業、中介服務機構相結合的多元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廣泛開展農業科技推廣活動;二是要加強集科研、推廣、培訓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充分發揮其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三是要加強龍頭企業建設,尤其是規模大、輻射廣、帶動能力強的現代高新技術企業,促進農業先進技術推廣普及和應用,真正提高農業科技含量。
3.建設農業科技資本平臺,保障農業科技投入。農業科技資本平臺建設的主要任務是保障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的正常開展,實現現代農業發展所需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和充足性。一是要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財政投入,重點支持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基礎性、公益性科技創新研究,增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潛力。二是要拓寬科技創新投入渠道,放寬農村金融準入政策,通過實施稅收減免及費用補貼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向農業科技創新的流入。三是要加大縣鄉農技站(所)的設備和技術投入,提高農技研發和推廣人員的待遇,切實加強現代農業科技推廣和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
4.建設農業科技信息平臺,加強農業科技傳播。農業科技信息平臺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提高農業科技傳播的效能和速度,有效滿足現代農民和農業發展對農業科技信息的需求。一是要加強農業科技信息媒介建設,“選擇合適的傳播媒介是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傳播環境有利于激發農民對科技信息的需求”,[9]在立足傳統的廣播、電視等媒介的同時,應以中國“村村通”過程為契機,大力加強農技信息網絡建設,最大化地給農民免費提供科技信息。二是要加強農業信息網站建設,積極開展農業科技信息和農業科技政策的宣傳,促進農業科技信息的交流。三是加強農民信息素養的培育,通過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提高農民對農業科技信息的接收、理解和應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