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徐州市的支柱和優勢產業——工程機械近年來發展迅猛。作為“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徐州,不僅在技術、規模、品牌、配套能力等方面居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第一的領先位置,同時還受到國內外基礎建設需求的拉動,進出口兩旺,產品國際競爭力快速提升,產業國際化程度也明顯提高。通過對徐州市工程機械產業發展趨勢及國際競爭力進行淺析,旨在為工程機械進出口企業的產業發展以及“走出去”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工程機械;國際競爭力;徐州
中圖分類號:F40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5-0054-02
一、徐州市工程機械的產業優勢
(一)完備的產業集聚
截至目前,全市具有規模以上工程機械企業已達400余家。除了徐工集團旗下的幾十家子、分公司外,徐州礦務集團投資的華東機械廠以及徐挖、天地重工、世通重工、金屬結構、巴特、彭城重型、三鑫、同一、雷馬、東明、中聯等幾十家民營工程機械整機及配套件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地迅速發展壯大。據不完全統計,徐州周邊從事工程機械相關產業的企業大約有1500多家,僅直接為徐工集團主機配套和提供經營服務的企業就有700多家。圍繞工程機械制造,與之配套協作的鑄件、鍛壓、橋件、熱處理等企業不斷提高裝備和生產水平,形成了地方優勢的產業集群。
(二)先進的行業技術
全市70%的工程機械產品具有國內領先水平,部分產品達到國際當代先進水平。我市工程機械制造企業擁有完備的加工、檢測設備、大型高精尖設備達400臺(套)以上,省級以上研發機構有3家,包括徐工集團研究院、卡特彼勒(徐州)設計中心和江蘇省機電研究院有限公司。其中徐工集團研究院是國家首批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卡特彼勒(徐州)設計中心是世界500強在徐州設立的第一個研發中心。
(三)顯著的市場地位
從國內市場來看,徐州市已成為淮海經濟區工程機械配件銷售中心,銷售范圍不僅包括鄰近的江蘇、安徽、河南、山東,還遍及寧夏、新疆、黑龍江、云南、廣西等偏遠地區。主要產品市場占有率均名列國內前茅。壓實機械、工程起重機、路面機械、高空作業車、隨車起重機、驅動橋和回轉支承的市場占有率均居全國首位。
從國際市場來看,目前中國共有8 000余家企業出口各類工程機械及零配件,出口上億美元的企業有3家,其中徐州企業就有2家。徐州代表著中國工程機械世界水平的壓實機械憑借良好的性價比在國際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是最早向歐美發達國家出口的同類產品。汽車起重機從2006年起生產、銷售已位于全球首位。2011年徐工集團已名列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的第7位。
二、徐州市工程機械行業國際化發展現狀
當前徐州市工程機械國際化進程已經進入中級轉化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成套設備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
進入21世紀以來,徐州工程機械的進出口總額規模不斷擴大,2001年僅有8167萬美元,到2011年進出口規模達到17.85億美元,10年增長了近22倍。2011年整機出口6.32億美元,同比增長96.64%,占全市工程機械出口的65.2%,表明整機的國際競爭力有了新的提高。
(二)外資參與產業領域廣泛
世界上著名的工程機械公司如美國卡特彼勒、阿文美馳、約翰迪爾、偉世通、德國蒂森克虜伯、利勃海爾等世界500強企業分別以合資、獨資方式進入徐州建立生產基地。外資進入的產品領域有主機有挖掘機、叉車、壓路機、裝載機、鑿巖機械、混凝土機械、起重機、攤鋪機、特種汽車等,配套件主要有車橋、回轉軸承、力限器、汽車ABS系統、汽車音響等,同時,為工程機械企業提供物流服務的日本丸全外運株式會社也投資徐州。
(三)國際化進程步伐加快
2011年以來,徐州市工程機械海外市場好于國內,重點企業加速海外擴張和兼并。2012年上半年,徐州市工程機械產品實現出口8.36億美元,同比增長112.02%。海關數據顯示,徐工汽車起重機、裝載機、壓路機、平地機、泵車、混凝土攪拌車、攤鋪機等七類產品出口均居國內行業第一,挖掘機出口居行業第二。徐工集團、布蘭肯、卡特彼勒(徐州)、徐州希格威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世通重工、巴特工程等企業出口同比增幅均在100%以上。
在全球金融危機尚未完全恢復之際,徐州市工程機械行業龍頭骨干企業還搶抓全球工程機械產業遇冷、下滑帶來的市場調整機遇,加速海外市場擴張兼并。徐工集團繼2011年收購荷蘭AMCA有限公司、德國FT公司、凱宮重工盾構裝備三家研發制造基礎零部件的歐洲企業之后,2012年還建立了總投資2億美元的巴西生產基地,4月份投資2.2億歐元完成了對德國施維英公司的收購,逐步加快推進國際化進程。
(四)國外市場覆蓋率不斷提升
目前,徐州工程機械進出口市場已發展到1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1年徐州工程機械出口市場僅有21個國家和地區,到2011年已發展到140個國家和地區。國外市場覆蓋率明顯提升。
(五)融合全球工程機械產業
加工貿易在對國民經濟的拉動、推動國內配套產業發展、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進步以及增加就業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從2000年開始,徐州工程機械加工貿易業務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加工貿易出口由2001年的26萬美元到2011年的1.1億美元,增長了423倍,顯示了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戰略調整與徐州產業融合度加深的變化。
(六)開創國際品牌化道路
“徐工”是徐工集團多年來精心培育的自有品牌,徐工牌裝載機,2005年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這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個中國名牌產品?!靶旃ぁ北粐夜ど炭偩终J定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首個“中國馳名商標”。 2007年,“徐工”入選江蘇省出口名牌,自有品牌出口近4億美元;2011年,“徐工”、“甲”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培育和扶持的國際知名品牌。但從整體上講,本土品牌的綜合實力、品牌的價值、贏利能力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的問題是缺少制造世界名牌的經濟實力、研發費用,從而導致缺乏創名牌的經濟基礎。進行境外商標注冊,創國際知名品牌和保護自有知識產權同時成為當前徐州工程機械行業重要任務。
三、提高徐州市工程機械行業國際競爭力的探討
徐州市工程機械行業已經步入國際化發展的快車道。近年來,隨著國際經濟持續穩定地增長,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和調整,中東地區建設的需求增長,非洲和中亞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內連續多年投資需求的高漲,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遇到了發展的良好機遇,走國際化道路是行業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徐工全地面起重機、裝載機智能化、混凝土泵送機械、混凝土攪拌機械“四大制造基地”也于今年6月提前竣工投產。投產之后將新增5000臺中大噸位起重機、4萬臺中大噸位裝載機和2萬臺成套混凝土機械產出能力,新增總產能近400億元。徐州工程機械行業快速邁向國際化,促進產業的整體水平提升勢在必行。
(一)強化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功能
進一步強化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主導地位,做強做大徐州工程機械產業,必須加快工程機械基地建設,強化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功能。充分利用國家對加快振興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有關政策和商務部加強出口基地建設的扶持政策,在專用工程車輛、特種汽車、大斷面巖石掘進機等方面積極爭取各級政府的財政支持,加大在這方面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投入。在提升徐州相關裝備制造水平的同時,增強基地內工程機械產業研發、制造、貿易、物流的集聚功能,提升行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水平。重點引進和消化吸收開發產業集群所急需的核心技術,特別是發動機技術、液壓件技術、控制技術、材料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等,加強行業上、中、下游配套產品的市場引導,拉長產業鏈,促進協調發展。通過幾年的繼續努力,使徐州逐步發展成為像底特律汽車城一樣世界著名、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機械城。
(二)加大對工程機械民營企業扶持力度
在眾多的工程機械出口企業中,民營企業已成為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發展勢頭十分迅猛,但從總體上與外商投資企業和國有企業相比差距還很大,主要表現在規模小、資金緊張、技術雷同、產品缺乏自主品牌、出口市場單一、售后服務跟不上等問題。由于徐州市民營企業進入工程機械領域的步伐加快,進一步拓寬了該行業的范圍,促使了國有大企業的改革、發展。但工程機械行業高端產品門坎高,資金需求量大,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受到制約。中小企業希望政府能為他們提供準確及時的信息平臺,幫助他們獲取國際貿易規章、國際市場環境、法律體系、政治風險、國內進出口政策等基本信息,以及資金融通,財稅支持等,從而幫助民營企業盡快壯大,形成徐州市工程機械行業在外資、國有、民營企業共存互贏的局面。
(三)著重品牌培育,走國際化發展道路
良好的出口業績極大地鼓舞了工程機械制造企業,我們有理由相信自主品牌出口也將迎來新的高潮。但是,由于同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們已經發現了“徐工”率先占領市場,其他廠家緊跟搭車的現象,企業面臨著出口秩序不夠規范、售后服務跟不上、知識產權風險以及產品國際認證和國外注冊專利保護等問題。除了企業自身的品牌塑造、品牌維護以外,還要對工程機械行業進行在生產和出口資質進行管理,保護國內著名品牌。
(四)加快工程機械企業“走出去”步伐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曾指出,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把一部分制造基地設在境外,將是中國市場進一步國際化的基本趨勢,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中外貿易摩擦的一個必然機制。徐州工程機械行業有較好的制造基礎,有完備的生產體系,在該行業已經與世界頂級企業美國卡特彼勒、日本小松形成了競爭的局面。但與中國較早涉足國際化之路的消費電子類企業TCL相比,徐州市工程機械行業在跨國生產制造、全球配置營銷、售后服務網絡等方面明顯存在弱勢,影響其競爭力。政府和企業要聯手,共同打造本土的跨國公司,并使其盡快躋身于全球工程機械跨國公司行列之中。
[責任編輯 仲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