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溪市委市政府為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組建了本溪市唯一的以“文化產業”命名的市級產業園,由本溪南芬遼硯文化產業園區管委會直接管理。通過實地調查、分析、歸納,總結,提出了發展遼硯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關鍵詞:遼硯;調研報告;文化產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5-0056-02
一、遼硯及遼硯產業的現狀
遼硯獨產本溪,與端硯、徽硯并稱為中國三大名硯,相傳興于遼金時代,被封為御硯。1929年,在全國首屆西湖博覽會上名揚遐邇,與端硯齊名,獲得“南為端硯,北為遼硯”的盛譽。遼硯也曾一度瀕臨失傳,直到2006年,遼硯(石雕)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才被重視。時逢盛世,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2009年國家出臺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 “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的相關內容,遼寧省隨之加快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建設步伐。遼硯被確定為“遼寧文化新三寶”之一,并作為今后一個時期的文化產業發展重點。遼寧省、本溪市也分別將遼硯文化產業園區納入“十二五”發展規劃之中,本溪市成立了市級遼硯文化產業園區,組建了遼硯文化產業園區管委會。園區共規劃生產加工和展示銷售兩大功能區,項目建設期限為2010—2015年,計劃總投資20億元,建設集開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遼硯產業區和以遼硯為主的硯石文化旅游產品集散地。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遼硯,融歷史性、文化性、藝術性于一身,被稱之為“中華瑰寶”。面對如此珍貴的天然資源和寶貴的文化遺產,產業優勢尚未形成,還沒形成效益鏈。
課題組就遼硯和遼硯產業園區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調研。在本溪市工商局注冊的遼硯生產企業21家,個體戶80個左右,分散在園區、市區及郊外,年銷售額2 000萬元,利稅300萬元。為使調查盡量涵蓋全面,我們首先對本溪市民進行了抽樣調查、了解市民對遼硯的了解程度:將調查對象分為5個組(老年組、中年組、青年組、中學生組和小學生組),分別在市政府廣場、大中小學校、商場、集貿市場等地進行隨機調查。發出調查表65份,有效回收62份。接著選擇本溪市影響較大、具有代表性的13家遼硯企業進行走訪調研,共發放調查問卷13份,有效回收10份。通過調查、分析、歸納,總結,提出以下問題及對策。
二、本溪遼硯文化產業園區存在的問題
1.遼硯的文化產品單一、藝術品位不高、產業鏈條過于簡單。遼硯產品定位雷同、價格區間不合理、市場范圍狹窄、占有率低、產業鏈條短小、涉及范圍過窄,并沒有充分帶動和刺激服務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及與其相互間的鏈接,也沒能充分帶動更多的文化消費及其相互消費。
2.遼硯產業的專業型、高端型人才尤為緊缺。此外,文化產業企業家隊伍培育不夠,尚未形成高水平的文化企業家階層和企業家市場,嚴重缺乏高水平高素質的職業經理人才,企業管理者普遍存在著職業化程度低、觀念落后、綜合素質差、資本運作能力不足、缺乏戰略投資眼光等問題,因而阻礙了文化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進程。
3.遼硯文化產業發展急需地方政府配套政策的扶持。據調查,遼硯產業園區雖有大政方針,也有發展規劃,但具體政策滯后,缺乏包括財政、稅收、金融等多種手段的文化產業綜合配套政策的支持。開發的各種文化產業項目由于配套政策的滯后導致一些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無法兌現,對遼硯文化產業園區的長遠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4.遼硯文化產業運營模式需要改善、市場需要規范。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在經營方面,遼硯企業分散經營、各自為戰、單打獨斗甚至惡性競爭,沒有形成統一市場、統一品牌、也沒有形成合力,更沒有將文化融入旅游、人居和商業之中、沒達到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平衡協調發展。在營銷方面,企業營銷策略運用不充分,對產品核心競爭力的認識不足。企業間競爭還停留在低層次的價格戰狀態,對產品文化內核的競爭力挖掘不夠;遼硯品牌意識不強。在規模上,入園企業數量少且規模小、整體水平參差不齊,經濟效益偏低,產出低,骨干企業拉動作用尚未形成。
5.遼硯產業的宣傳力度較弱。通過調查得知,作為本溪市的知名商品,遼硯能為大多數的人所知曉。相比之下,遼硯在產業園區的民眾對其的知名度卻不如預期,此外中老年對遼硯的認知程度比青少年要高。從中可以看出,宣傳遼硯的力度不夠,進而會影響招商引資的效果乃至傳承。
6.遼硯石材的開發尚處無序狀態,資源利用不合理。目前,遼硯石材資源開采管理滯后,濫采、私采現象嚴重,甚至私采者盜運到外地、外省牟取暴利,遼硯企業經營規模較小,產業鏈條短,石材利用效率較低,極大地浪費了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
三、遼硯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的對策建議
針對以上調研分析結果,本課題組對遼硯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客觀分析園區宏觀形勢,準確把握產業發展定位。要從園區實際出發,結合本溪歷史、自然、人文、藝術等各方面文化資源,制定符合園區實際的整體發展規劃、完善現有發展思路,正確定位遼硯文化產業在我市及全省文化產業鏈條中的角色位置,明確發展重點,適應大氣候,創造小環境,充分發揮資源區位等優勢,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大環境中做到揚長避短,借勢用力,助推發展。
2.加大宣傳力度,形成品牌效應。通過深入挖掘遼硯的歷史文化、聘請知名雕刻家、書畫家和權威人士、舉辦理論研討會,加大對遼硯特點和優點的宣傳。整合報紙、電臺、電視、網絡及車體、戶外等媒介,通過創意性廣告設計與廣告傳播以達成和實現遼硯文化產業園區、遼硯產品形象和品牌的有效提升。可以借助舉辦“十二運”、政府部門的外事活動以及各種博覽會,將遼硯及相關產品進行宣傳。由遼寧省和本溪市共同舉辦遼硯文化節、遼硯博覽會、遼硯展銷會,打出“中國遼硯之都——本溪”這面旗幟,叫響“中華瑰寶——遼硯”這個品牌,展示遼寧“文化新三寶”的魅力。
3.制定政策,形成環境效應。當前政府的主要任務應是:一是努力刺激在文化產業界投資專業化、高端化的生產要素;二是大力提高國內對文化產品或服務程度;三是大膽引進國際化的產品或服務的標準和規范;四是極力保持競爭活力;五是將生產要素創造轉交于文化產業或與文化產業有緊密聯系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通過制定相關文化產業政策,大力推進遼硯產業的發展,吸引企業入駐、推進機制體制創新;可以在土地、行政收費和項目審批等方面給予扶持;在產業園區、展館建設,骨干企業培育,產品研發,人才培養等方面予以資金扶持;對投資大、稅收貢獻突出的企業,給予獎勵;落實中央、省相關優惠政策,加強銀企對接,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加快遼硯文化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4.整合遼硯企業,形成規模效應。遼硯生產企業規模小,原始資本少、科技基礎弱、市場認同率低。目前,遼硯生產經營企業多為家庭作坊式,設備陳舊落后,缺少大企業支撐,難以形成規模。同時,由于沒有建立完善的銷售渠道,市場與企業脫軌,制約了遼硯產業的發展。通過積極招商引資引導現有遼硯生產加工企業入園建廠、建展覽館(或引導幾家企業聯合建展覽館),形成集約化、規模化效應,切實解決加工生產分散、產品展銷不集中的問題。遼硯企業也要成立行會、制定行規、約束自身行為使企業有序發展。
5.培養人才,形成匯聚效應。一是依托高校和重點遼硯企業,設立培訓基地,聘請工于設計、善于雕刻的高端工藝美術大師任教,努力培養一批領軍人物,建設一支技藝精湛的專業人才隊伍。二是加強產品研發,引導有條件的企業設立研發中心,研發出既能體現文化特色,又能體現區域特色的精品、名品,以及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相關工藝品,在高端人才、產品研發、產品品位上形成匯聚,推動整個產業健康發展。三是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轉讓、委托開發、聯合開發、共建研發機構、聯合創辦經濟實體、人才合作培養等方式,使文化產業園成為教學、科研與產業相結合的重要基地,形成產、學、研互為平臺、互相促進的機制。
6.努力延伸遼硯文化產業鏈,拓展運營模式。一是在衣、食、住、行、游覽、娛樂、休閑、購物、參與和體驗等全方位上,加大文化產業鏈的長度和寬度及與服務業、餐飲業、通訊業和交通運輸業等相關產業的關聯度。 二是加強遼硯文化產業集群的問題研究,讓遼硯文化產業園區形成真正的“實”集而不是表面的“形”集,更好地發揮文化產業鏈的作用。三是注重知識產權,培育上市公司。注冊遼硯的商標、進行知識產權申報,同時應當注意對技術秘密的保護,重視知識產權的產業化、市場化,推進知識產權資本化。四是引入文化產業集群運營策略,創新文化營銷模式。本溪遼硯文化產業園區應改變或創新文化營銷模式,思考和搭建適合于園區自身的文化營銷模式框架,分別以文化產品或服務、價格、文化促銷和渠道為中心的動態調整的營銷模式。盡快建立和健全文化產業經理人機制,有效開展宣傳和商業策劃活動。
7.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保護關系,實現遼硯產業可持續發展。 硯石資源作為礦產資源的一種,是不可再生資源。為此,本溪作為較大城市可以立法以保障遼硯石材資源保護與遼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應組織專業科研人員系統調查遼硯石材資源,全面推進遼硯石材資源調查與編圖工作,并積極尋找可替代資源,大力開展遼硯石材資源再生利用的研究。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