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旅游概念的界定關系到鄉村旅游的理論構建,不同的學者對這一概念分別進行了詮釋。文化是長期的歷史積淀,是不可再生資源。發展鄉村旅游,使當地群眾脫貧致富;要保護傳統文化,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傳承并動態向前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社會效益的豐收,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鄉村旅游;傳統文化;變遷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5-0074-02
一、鄉村旅游的概念
鄉村旅游概念的界定關系到鄉村旅游的理論構建,不同的學者對這一概念分別進行了詮釋。有的學者認為,鄉村旅游是將農業生產、農業生活和生態環境合為一體的一種旅游開發模式,以農村自然風光、人文遺跡、民俗風情、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環境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滿足旅游者的休閑、度假、體驗、觀光、娛樂等需求的旅游活動[1]。在何景明、李立華的《關于“鄉村旅游”概念的探討》一文中,提出理清什么是鄉村性是界定鄉村旅游的關鍵。認為鄉村性的特征是:(1)地域遼闊,人口密度較小,居民點的人口規模較小;(2)土地利用和經濟活動以自然農業用地和林業用地為主,建筑物占地面積較小,即具有鄉村型的自然景觀,并具有較強的季節性;(3)有傳統的社會文化特征。因此,應該對鄉村旅游的概念做如下界定:是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2]。
二、鄉村旅游的開發對傳統文化的變遷
中國鄉村旅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20余年的發展,已取得了顯著成就。鄉村旅游開發促進了鄉村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給當地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了人民的收入,值得我們努力去做。但面對鄉村地區脆弱的原生態文化環境,面對相對處于弱勢的鄉村地區傳統文化,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加重了資源供需的失衡。鄉村旅游開發在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無疑對一些傳統文化也造成諸多消極的影響。
1.傳統文化被過分商業化,使傳統文化喪失了古樸性和鄉土性。傳統的民間習俗、慶典活動都是在傳統特定的時間、地點,按照傳統特定的內容和方式舉行的。但是,很多這種活動隨著旅游業的發展逐漸被商品化[3],它們不再按照傳統規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為了接待旅游者,為了迎合旅游者的觀看興趣,隨時都會被搬上舞臺,并且表演的節奏明顯加快。將傳統的文化習俗逐漸庸俗化,脫離了特定的環境和背景,失去了原有的韻味,使鄉村傳統文化失真,甚至被扭曲,鄉村旅游資源特色大減。
2.外來文化加速了鄉村地區傳統文化的變異。旅游開發實際上是多元文化的交匯行為,大量旅游者帶來的異族異地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外界信息進入了當地社會,破壞了旅游地社會、生產和生活現存的和諧與平衡,外來文化與民族地區本土的民族傳統文化產生碰撞,甚至出現局部的對立,從而干擾了民俗文化的原有秩序和發展進程。旅游地的有些鄉村地區由于與外界接觸較少,其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能夠代代相傳,由于旅游業的介入,異地風情、不同意識和生活習俗的進入,往往使旅游地的傳統文化被沖淡、同化甚至消失。由于鄉村居民迫切渴望改善生活條件,運用現代化建筑材料,將有特色的傳統民居改建成華麗洋房;或建造一些非當地風格的建筑,與當地原有建筑風貌格格不入,破壞了鄉村整體形象。如,中國傣族地區的民居主要是干欄式建筑,過去是用木頭或竹子作柱、樓板為墻,茅草蓋頂,上層住人,下層用作畜廄或堆放農具雜物。由于受漢族建筑的影響,傣族地區的民居建筑材料發生了變化,其墻都用磚、石砌筑或用水泥夯筑等,屋頂蓋上瓦,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竹樓了。屋內陳設也有了很大的變化,與漢族城市居民無異。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由于缺乏對鄉村旅游本質的認知,旅游接待設施建設逐漸陷入城市化誤區,使濃郁的鄉土氣息遭到破壞[4]。
3.鄉村旅游開發造成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改變。價值觀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鄉村地區的少數民族熱情好客、忠誠樸實、重義輕利等共同的價值觀,以及敦厚淳樸的民風,也是其對游客的吸引力之所在。但是,隨著旅游的開發,受外來風氣影響,一些地區民眾的價值觀被同化,出現了明顯的退化現象。過去這些地區的人們重義不重利,認為見利忘義是不道德的。他們拿出好酒好菜、空出最好的房間招待素不相識的客人,拿出最好的民族服飾供客人照相之用,當導游不收分文報酬。現在,在商品經濟和當地旅游業的帶動下,他們開辦私人旅館、餐廳、舞廳等,在經營過程中也發生了從重義到重利的轉變。
4.鄉村旅游開發往往阻礙一些傳統文化的傳承。傳統文化具有傳承性,鄉村旅游的開發有可能使這種口傳心授、言傳身教,模仿與習得的過程被中斷、或被扭曲,從而阻礙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5]一些旅游開發商以現代藝術形式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不恰當的包裝和改造,使之失去了原有內涵;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的小孩子,長期的耳濡目染,很容易認為這就是本民族文化的常態,他們在這種氛圍中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非常不利。
5.鄉村旅游開發往往使傳統文化的原生環境遭到破壞。在民族旅游開發的過程中,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及旅游設施的 建設難免會造成較大規模的建設或者搬遷。對傳統文化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原生環境進行改變和破壞,加速了傳統文化的消亡。有些古村落為了吸引游客將村民遷出,但又會有其他的居民進入,使古村的傳統文化失去了載體,古村喪失了原有的文化內涵,演化為喧囂的各種交易的場所;傳統社區不復存在,傳統文化失去了其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三、保護傳統文化的基本思路
文化的變遷是一個客觀發展的過程。但是,在鄉村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傳統文化的良性變遷,則是鄉村旅游開發所必須關注的問題。
1.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切實防止開發性的破壞。鄉村旅游開發中,都要充分保留、利用傳統文化中豐富多樣的鄉情民風,從服飾、歌舞、文字、習俗、物品、生產工具等一切與其他地區有所區別的獨有的東西,都會激發游客們的好奇心,都是具有欣賞價值的旅游資源。注重協調保護傳統鄉村文化與發展旅游經濟之間的關系,防止鄉村旅游過度商業化。規避傳統文化的庸俗化、舞臺化,應建立健全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機制,保證其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與穩定性;認真分析鄉村習俗、風情、服飾、建筑、農耕等豐富多樣的鄉村傳統文化沿革,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的內涵,提供真實、深刻的表征本土文化的鄉村旅游產品。特別是要注重搶救性地保護即將消失的文化。一定要興利除弊,對可能出現的破壞性影響要做到事前防范,力求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的目的。
2.正確引導游客的行為,增強其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蜂擁而至的游客,會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對當地文化生態造成傷害。通過導游或其他的宣傳途徑,引導游客在欣賞美麗而神秘的民族傳統文化的時候應當尊重被訪問地的文化、風俗習慣,采取文化相對主義的態度來對待當地民族文化[6],以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傳承并動態向前發展。
3.發揮鄉村旅游的教育功能,鼓勵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增強當地群眾的文化保護意識。通過教育等手段,及游客對當地文化的參觀、參與,增強當地群眾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強對自身文化的承傳。使當地群眾意識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是維系其民族存在的最重要的紐帶。了解到民族傳統文化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從而更加自覺地執行有關的保護法規;認識到旅游業發展起來后,當地群眾自覺抵制外來的不良影響,是保護民族文化最有效的途徑。鼓勵當地社區居民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當地社區居民對當地環境的了解,能夠向游客提供真實的解說及富有價值的鄉村旅游體驗,有利于提高旅游者的滿意度,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
4.提高決策領導、管理人員、開發商的文化水平。在鄉村旅游開發與規劃中只有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才能在實際操作中自覺采取保護措施。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人們無法意識到其行為的破壞性;即使保護起來也會感覺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文化是長期的歷史積淀,是不可再生資源。發展鄉村旅游,使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另一方面要保護傳統文化,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能夠傳承并動態向前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社會效益的豐收,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