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平潭旅游產品類型單一、開發模式落后、生態環境面臨威脅和產品定位模糊等問題,從生態文明視角探討其旅游產品結構優化已刻不容緩。為此,提出了實施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的集約型資源利用模式、實現產品經營多元化等優化策略。
關鍵詞:生態文明;旅游產品;結構優化;平潭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5-0076-02
旅游產品結構優化是根據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給條件,將旅游產品各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進行調適,按照一定的要求把各種單項旅游產品有機組合起來,形成一定區域內不同類型、不同檔次、不同空間與時間分配組合的結構,使旅游產品之間保持恰當的比例結構關系,以更好地滿足旅游市場需求[1]。旅游產品各要素間的比例關系是否合理,與旅游業的協調、持續發展及旅游地的生態文明密切相關。目前,平潭大部分旅游產品還處于觀光為主的初級產品階段,對資源的開發利用還未擺脫粗放型的開發管理模式,極易造成旅游環境和資源的破壞。因此,以生態文明理論為指導,結合旅游市場需求,推動平潭旅游產品結構優化顯得尤為重要。
一、生態文明的涵義及其對旅游產品結構優化的意義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中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按照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內部運行的規律,建立起來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等各子系統和諧發展的文明形式[2]。其主旨在于增進和諧,即人與環境、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發展。并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及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要內涵[3]。要求人們在追求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創造和積累時,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的,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環境[4]。
旅游產品是旅游業得已發展的基礎與核心,旅游產品結構不合理,就意味著旅游地的旅游吸引力和競爭力較差,令旅游地旅游發展舉步維艱,不利于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也談不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旅游產品結構優化關系到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
基于生態文明的旅游產品結構優化要求在進行產品結構調整過程中充分融和生態文明意識,盡量拋棄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產品結構調整思路,構建符合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特點的旅游產品結構,以保障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旅游產品結構優化,有利于增強旅游產品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有利于推動旅游產業升級,也有助于真正的從根本上解決旅游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同時,合理、健康的旅游產品結構形成也有利于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平潭旅游產品結構優化的迫切性分析
平潭氣候溫和宜人、自然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孕育了以“山海灘島”為核心的自然旅游資源和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資源,可謂山海兼備、特色突出。但從現有的景觀結構和旅游產品結構看,存在產品類型單一、資源開發層次低以及產品結構不能適應日益多樣化的旅游需求等問題。
1.旅游產品類型單一,資源開發層次低。平潭旅游產品類型較為單一,主要以觀光游覽為主,度假、文化、會議及專項等旅游產品發展相對遲緩,活動內容及線路組合不夠合理,差異性不明顯。旅游產品還處于較低的層次上,且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對資源的利用僅限于海岸線及近岸水域,開發內容也局限于海水、海灘,缺少陸上和水上的娛樂項目,造成開發層次與資源的品質之間存在矛盾。目前,平潭初級旅游產品占多數,缺少娛樂、體驗及參與性,旅游產品的附加值較低,以致市場吸引力下降,游客停留時間短,難以實現預期的經營效益。
2.開發模式較為落后,生態環境面臨威脅。平潭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缺乏有效的調查研究、評估與論證,追求短期利益與個體利益。這樣粗放式的開發造成濱海旅游資源及環境的損害。城區的擴展都是以毀壞濱海防護林為代價建立起來的,造成部分區域的防護林寬度低于200米的警戒線,甚至有些地方已出現缺口[5]。還有部分海域進行人工養殖,對海水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除此之外,部分工業企業污水排放不達標,造成了近岸海域海水水質較差,這些現象都對旅游資源和環境帶來了較大的危害,也威脅著濱海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3.產品開發定位模糊,旅游地吸引力不足。旅游地因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資源也各具特色,旅游產品的開發定位也應有所區別。目前,從平潭旅游產品整體開發情況來看,產品的功能定位主要集中在觀光和度假,開發的具體內容也大多模仿其它濱海地區,在旅游功能和產品定位上存在雷同現象,造成產品同構化嚴重,未能突顯特色。產品缺乏特色導致平潭旅游無法塑造個性鮮明的形象,因此,平潭旅游產品的市場吸引力和區域競爭力相對較弱。
三、平潭旅游產品結構優化對策
1.資源利用應加快向集約型轉變。平潭自然環境較為脆弱和敏感,任何自然或人文資源一旦被破環,除自身不可再生外,還可能會對整個環境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突出對于環境的保護及優化,放棄依靠數量增長實現旅游經濟擴張的粗放型模式,盡快向數量、質量和效益三者結合的集約型發展模式轉變。提高資源開發層次,注重旅游環境的培育,資源利用應以資源保護為前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益,這是濱海地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現階段,平潭旅游產品結構優化的工作重點就是在充分考慮旅游市場需求變化的前提下,努力尋求對自然及文化旅游資源起到保護作用的產品開發模式,使產品設計、活動安排和旅游環境的保護、建設三者相協調,讓旅游參與到環境保護建設當中。集約型的發展模式要求針對旅游需求趨勢,不斷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及品味,增加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中的技術含量,以避免或減少對資源及環境的損害。可將對資源、環境影響較小的生態系列產品作為平潭旅游發展的重點。
2.產品經營應實現多元化。隨著旅游消費需求的日益多樣化,旅游者愈來愈傾向于消費參與性、趣味性強,個性突出的定制型旅游產品。這就要求旅游產品經營必須實現多元化,打破較為單一的旅游產品結構,精心設計符合市場需求且多層次、參與性強的濱海旅游產品系列,形成生態與觀光相結合、休閑與度假為一體,集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多種功能于一身的旅游產品體系。如此,才能有效解決旅游供求矛盾,更好地為旅游者服務,同時也能降低旅游產品對資源的依賴性,對資源和環境真正起到保護作用。(1)實現生態與觀光的有機結合。平潭擁有良好的觀光旅游產品基礎,但面對旅游者日漸成熟的旅游消費,必須不斷豐富旅游產品內容,優化旅游觀光環境,根據濱海地區資源優勢及市場需求,開發與生態旅游緊密結合、特色突出的多層次多系列的旅游產品,以提高游客對旅游產品的滿意度。海島海岸觀光旅游產品是平潭富有特色的優勢旅游產品,平潭海蝕地貌景觀和漁業資源極為豐富,海岸地貌觀光可重點開發海蝕地貌觀光、特色島嶼觀光和風景林觀賞等生態觀光產品系列。漁業觀光可依托豐富的漁業資源,通過不同海域規劃建設休閑漁業項目,推出集觀光、垂釣、休閑體驗等多種形式于一體的漁業生態項目,構建生態型休閑漁業基地。通過豐富旅游活動內容,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更好的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2)大力發展休閑度假和民俗生態旅游產品。社會發展已進入休閑時代,休閑體驗將成為旅游消費需求的主要特征。如今休閑旅游和度假旅游已成為大眾化的旅游形式,人們的旅游早已不是被動旅游,而是越來越注重個性參及休閑體驗。平潭氣候舒適宜人、自然景觀優美、民俗風情濃郁,具備開展濱海休閑度假和民俗生態旅游的良好條件,能夠為游客休閑提供與眾不同的旅游經歷和體驗。針對游客追求享樂、親近自然的心理,以壇南灣、海壇灣為主體,規劃配套建設文化、娛樂、休閑、購物等服務設施及項目,開展近海游船觀光、摩托艇滑翔、沙灘秀場、海釣等體驗和游樂活動;針對游客養生保健需求,可重點建設帆船、帆板、沖浪、沙灘排球、沙灘足球、沙灘跑酷、沙灘極限營地、時尚球類運動等活動項目;針對游客體驗民俗風情的需求,可依托風格質樸的“石頭房”特色民居、豐富多樣的節慶活動和特色鮮明的漁業活動等民俗文化資源,開展住石頭屋、當打魚人、聽閩劇和十番樂、品嘗特色海鮮美食等鄉村生態游活動,讓游客充分體驗當地民俗風情。通過豐富平潭旅游產品體系,推動旅游活動向增強娛樂性、參與性和體驗性的層面深入。
3.旅游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協調。旅游開發和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也能促使旅游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得益彰。基于生態文明的旅游開發,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推動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使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關系協調,符合“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發展旅游業應怎樣不損害資源與環境,進而能讓旅游也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提高區域生態文明度,這是目前旅游生態環境管理面臨的重要問題及難題。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積極運用法律、行政、科技、教育和宣傳等手段加強環境管理,以扼制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對不同類型的旅游地應選擇各自適宜的旅游方式,將游客數量和旅游活動嚴格控制在環境容量范圍內。此外,積極開展生態及環保相關的宣傳教育活動,讓旅游開發者、從業者、旅游者及當地居民樹立綠色理念,掌握豐富的生態及環保知識,有力推動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實現,全面提升生態文明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