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雖然市場需求在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起到了誘發性的拉動作用,但并不是有了市場需求就能拉動企業技術創新。盡管我國總體市場需求規模很大,但能拉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效需求規模不足,這可能是本土企業無法進行大規模技術創新的一個原因。
關鍵詞:需求規模;有效需求;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5 -0172-04
一、相關文獻綜述
需求與技術創新關系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末Schmookler(1966)提出的需求拉動假說。此后,學者分別從國家宏觀、產業中觀和企業微觀層次等角度研究了兩者的關系。宏觀層次上,P.A.Geroski 和 C.F.Walters(1995)通過分析英國1948—1983年的宏觀時間序列數據,得出需求因素對企業技術創新起到促進作用的結論;Jakob Edler和Luke Georghiou(2007)通過研究歐洲幾個國家的政府采購實例,認為通過政府采購創造的需求,同樣對企業技術創新起到重要的作用。產業中觀層次上,Mayers 和Marquis(1969)通過對五個不同工業部門的567項技術創新成果的研究,認為需求是比技術更重要的因素;Scherer(1982)則驗證了技術創新受市場需求驅動與制約的機制;Dal Hwan Lee (1991) 的研究表明,在化學、食品和生物工程研究領域的技術創新中,市場需求起了主要作用。微觀層次的研究很多,Erik Brouwer 和Alfred Kleinknecht(1996)通過對荷蘭8 000家企業的創新情況進行調查,印證了Schmookler的觀點;Crepon、Duguet 和Mairessec(1998)通過實證分析得到企業的創新產出與研發投入、需求因素直接相關;Nicoletta Corrochera和 Lorenzo Ziruliaa(2010)分析了需求因素對服務通訊業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起重要的推動作用;Jaehun Joo(2011)的研究認為,顧客對語義網的現有系統和新服務功能的需求是其技術創新的首要動力。
國內對需求推動技術創新假說的研究晚一些。范紅忠(2007)認為,有效需求規模能降低研發風險、提高技術創新效率。歐曉萬(2007)的實證分析表明,異質型人力資本和市場需求與我國技術創新能力呈正相關關系。蘇世偉、聶影(2007)分析我國31個省市的數據,得出市場是技術創新的動力來源的結論。周懷峰(2008)從國內需求角度出發,得出了國內市場對技術創新產生重大影響的結論。康志勇等(2008)認為,在短期,有效需求通過提高技術創新的預期收入來促進一國自主創新;在長期,有效需求通過影響市場結構,從而提高自主創新的動力和效率。孫曉華等人(2009,2010)實證檢驗得出需求規模與產業技術創新之間存在內生的關系,有效需求規模不足和需求結構低端化是抑制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因素。
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上述研究都認為需求是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條件,市場需求能拉動企業技術創新。如果該理論完全正確,那么,像中國這樣具有大規模市場需求的國家,同時也應該是技術創新的大國。問題是,為什么中國具備了大規模的市場需求,但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卻無法與龐大的需求規模相對稱?顯然該理論無法給出令人滿意的回答,這就為理論研究提供了創新的空間。筆者猜測,如果該理論是正確的,很有可能實際上能夠對本土企業技術創新起到拉動作用的市場規模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為什么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無法與龐大市場需求規模相對稱的問題。
二、一定的需求規模是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重要條件
我們首先從理論上來考察市場需求規模與企業技術創新之間的關系。假定一個既定的市場對創新產品的需求為X,用Zij表示在不同市場需求條件下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下標i表示第i種創新產品,j表示第j個消費者,則有:
當zi=1時,說明當市場對某種創新產品i的需求規模達到了有效需求規模臨界值a,企業就有可能進行技術創新;當Zi=0時,說明在其他情況下,當市場對某種創新產品i的需求規模未達到有效規模值a,企業將滿足于現狀,不進行技術創新。
假定企業不進行技術創新時擁有的是規模報酬不變的CD生產函數,令為市場對非技術創新產品的需求,在企業不進行技術創新時,技術因素是個外生變量A,m為影響企業生產的其他因素,將市場消費者需求設為無限個非技術創新產品的需求,消費者的規模可視為連續的無數個整數的集合,則企業的生產函數為:
收益函數為:
令生產成本為,P為產品的價格。此時,企業的利潤函數為:
當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時,假定企業依賴自身的要素稟賦從事研發生產,在獨享收益同時,也獨自承擔成本和由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令企業技術創新生產函數為,與未進行技術創新相比,企業因技術創新產生的邊際創新成本為θ(θ≥0),與創新產量成正比,此時企業的生產成本為θY'+C(Y),A為影響企業技術創新的技術因素,m為其他因素,X為市場對技術創新產品的需求,將市場消費者對創新產品的需求規模視為連續的無數個整數的集合。此時,企業的需求誘致創新生產函數為:
設為創新產品的價格,則利潤函數為:
企業進行技術創新與不創新的利潤差異為:
③式減②式有:
當
由(4)式可知,除了技術因素之外,市場需求是影響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的主要因素。其中,市場對創新產品的需求規模越大,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可能性越高;對非技術創新產品的需求規模越大,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預期利潤越低,進行技術創新的可能性也越低。只有當消費者對技術創新產品的需求規模達到有效需求規模臨界值(即Xi>a)且Δπ>0時,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比不創新獲利更大,企業才有創新的激勵。因此,對企業創新產品需求達到一定規模是企業進行創新決策的重要條件。
三、影響創新產品有效市場需求規模的因素
只有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尤其是對新產品的需求才能給廠商帶來技術創新的壓力和動力,從而促使企業加大對領先技術的投入與研發。對低質量產品的需求規模的擴大不但不能刺激廠商的技術創新熱情,反而會誘發廠商大量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因此,我們將對一國高質量的新產品的總需求界定為該國創新產品有效需求規模。這樣,對創新產品的有效需求規模就可用四個基本要素表示:國民生產總值GDP、人均收入、用基尼系數表示的居民收入差距以及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凈額。其中,GDP指標反映該國在一段時期內的市場需求總量和總體購買力情況。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國的GDP越高,對創新產品的有效需求規模也會越大。人均收入反映了一國人均購買力水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均收入越高,對創新產品的有效需求規模也越大。基尼系數則反映了一國財富的集中程度或者是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基尼系數越高,說明該國的財富集中度也越高,能買得起高質、高科技的新老產品的居民的人數就越少,對創新產品的有效需求規模也越小。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凈額等于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減進口,新技術產品的進口表明國內對創新產品的需求有多少轉移到國外,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則表明國外對本國創新技術產品的需求有多少。轉移到國外的需求(進口)就不是對本土企業創新起到拉動作用的有效需求,國外對本土企業創新產品的需求(出口)也構成了拉動本土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效需求。
事實上,雖然中國總體市場需求規模大,進出口規模也很大,但能夠拉動本土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效需求規模并不大,創新產品的有效需求規模總體偏小。
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依然很低。近10年來,雖然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斷上升,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總體上有輕微地下降(見表1)。但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居民用于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都在40%左右。尤其是當前中國近9億多農民將接近一半的收入用于食品消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會缺乏對耐用品和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商品需求,從而制約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另外,由于社會保障的不健全以及醫改、教改、房改等改革預期的影響,居民可支配收入里面用于預防未來不確定支出的因素增強,儲蓄增加,從而減少消費,減少對創新技術產品的需求。
可見,雖然我國總體的需求規模和購買力很大,但由于人均實際可支配收入不高以及受未來預期不確定的影響,居民對工業品的需求,尤其對價格較高的創新產品的需求規模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大。
第二,收入分配不均限制了創新產品的需求規模。從2000年開始,中國的基尼系數開始突破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水平(見表2)。收入差距加大導致居民消費結構層次的擴大。高收入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較低,而低收入階層邊際消費傾向較高。隨著收入差距加大,高收入階層更加富裕,但因其邊際消費傾向較小及這個階層人數少,對技術創新產品的需求也是有限。再者,即使這個階層對創新技術產品的需求規模較大,但更多是轉移到購買進口的高端產品,這樣,對創新技術產品的需求大部分就轉移到對國外,也沒有形成對本土企業創新產品的有效需求。而低收入階層受收入水平的限制無法提高消費水平,這一部分的人口越多,全社會的總體消費需求就越偏低,從而導致對創新產品的有效需求規模不足。收入分配不合理導致了消費結構的不合理,影響消費者對高技術含量的工業品的消費,從而導致了國內對創新技術產品的有效需求規模不足。
第三,新技術產品出口凈額低。一般認為,出口能為本土企業提供技術創新的機會,因為出口意味著更廣泛的市場需求規模,而進口則侵蝕本土企業的國內市場需求規模,減少本土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機會。2005年來,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都在不斷的增加,出口凈額一直都很大。但總體的出口規模是不是都構成了拉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效需求呢?這就
必須結合出口產品高低檔次來分析。從表3可以看出,雖然中國近年來的出口總額不斷增長,其中工業制成品占了很大的比重,但出口產品的檔次卻不容樂觀,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只占總出口的3%左右。總體而言,國外對來自中國的創新產品的需求規模很小,與中國總體的出口規模不對稱。再者,這些對來自中國的創新技術產品的需求里面,大部分是對外國在華企業的新技術產品的需求,真正對中國本土企業創新產品的需求又少了很多。
另一方面,進口的新技術產品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本土企業的市場需求規模。表4可以看出,近幾年,高新技術產品的進口比重約占進口總額的3%左右。表3和表4的數據對比發現,新技術產品出口凈額不大,原因是兩方面:一是本來新技術產品的出口規模就不大,二是進口的新技術產品規模較大。這意味著:一方面,中國在海外擁有的市場大多數為低端產品市場,除了無法給中國企業技術創新帶來壓力和動力,還可能導致企業滿足于國內廉價勞動力成本優勢,繼續生產大量低端產品;另一方面,進口高端產品減少了本土企業的市場機會,進而使得國內對高端產品的市場需求轉移到國外企業,導致這部分需求無法對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起到明顯的拉動作用。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雖然,我國總體的市場需求規模很大,但真正形成拉動本土企業技術創新的有效市場規模并不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為什么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無法與龐大市場需求規模相對稱的問題。因此,要發揮市場需求對企業技術創新拉動功能,并以此促進企業技術創新,那就需要擴大對本土企業技術創新產品的有效需求規模,突破市場需求因素對技術創新的限制。
第一,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這是擴大創新技術產品市場需求規模的最根本的辦法。近期要提高勞動收入份額和理順農產品價格體系,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也要完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完善醫改、教改、房改政策,使城鄉居民有穩定的收入支出預期。
第二,建立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調整收入分配結構,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稅負,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平衡收入差距,提高消費者的有效需求能力。
第三,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加大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支持,鼓勵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開拓國際市場。同時,可增強政府采購力度,著力加強政府對高質、高新產品的采購,刺激本國先進產品的早期有效需求,為本土企業創造足夠的市場容量空間,并為最新技術創新企業營造透明的市場機制環境,促進供應商、承包商或服務提供者之間的有效競爭。
第四,限制本土企業有能力生產的高新技術產品特別是高端消費品的進口,以保證本土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有足夠的市場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