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瑞典廉政建設卓有成效,其經驗就是進行多維度的廉政建設。在政治方面,限權和監督是廉政建設的基礎;在法律方面,規范和維權是廉政建設的保障;在社會方面,自由與參與是廉政建設的環境。中國廉政建設從瑞典經驗中得到的啟示是:廉政建設需要多方面的聯動配合,健全監督體系和配套措施。
關鍵詞:多維度;廉政建設;瑞典;經驗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5-0222-02
腐敗問題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全球性問題。據“透明國際”組織2010年10月20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世界主要178個被調查的國家中,1/3的國家清廉指數在5以下。瑞典國家清廉指數為9.2 ,列第四位;中國目前的清廉指數為3.5,并列居于世界排名第78位。
中國的反腐防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既有顯著成效,也存在相當大的不足。當前腐敗的特點是四高,即發案率高、涉案金額高、腐敗分子級別高、查處難度高。學習瑞典的廉政建設經驗,能對中國治理腐敗帶來有益的啟示。
瑞典的政治清廉是與其多維度的廉政建設是分不開的,包括了政治、法律、社會幾個方面。
一、限權和監督是廉政建設的基礎
瑞典是實行議會制的國家,其政治體制的根基是強調公共權力起源于人民,人民授權于議會,議會授權于政府。人民通過代表制將自己的意愿表達、委任給議會議員,議會通過問責制制約平衡政府權力,政府通過任命制控制整個行政系統,官僚組織執行政府的決定,其執行效果和效率再由人民通過民主鏈條反饋。人民始終是權力和權利的核心,也是反腐的重要力量。為了防止腐敗,瑞典在自身政治結構建設中設置了多維的權利制約機制。
議會監督是瑞典政治結構中的基本機制。瑞典實行比例代表制、多成員選舉制,政黨按照所獲選票的比例獲取議會中的相應席位。獲得席位的政黨再按照一定的比例組閣,建立政府,政府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議會負責監督政府工作,必要的時候可以提出不信任案,要求政府下臺。因此,議會監督制度為議會進入腐敗事件監督提供了可能,議會可以就腐敗問題質問政府并要求給出適當的解釋,必要時,可以要求重組內閣,這對防腐建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政黨監督也促進了瑞典的廉政建設。西方經久不衰的一個話題就是政黨權力之爭。瑞典目前主要有八大黨派,為了獲得議會中的席位,八大黨派之間會相互聯盟,獲得選票后聯盟政黨共同組建內閣。政黨之間的監督是非常嚴格的,黨員的腐敗很容易成為其他黨派攻擊的把柄。特別是執政黨內部的腐敗更可能被無限放大,導致政府垮臺。
二、規范與維權是廉政建設的保障
瑞典特有的法律監督體系為反腐工作也提供了大量的保障。瑞典先后制定了《 反行賄受賄法》、《 審計法》、《 新聞自由法》等,對政府和公務員的行為都有嚴格的界定。瑞典的司法系統是法院和行政法院并列的體系。也就是說,瑞典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法院和審理行政案件的法院是分開的,但是兩者的層級機構設置基本一致。法院獨立審判案件,不受行政和立法權的干預。這對防腐起了積極作用。但是可以看出,瑞典的司法權并不等同于真正意義上的三權分立司法權,行政案件主要還是行政法院審理,政府干預。這種司法體系在預防腐敗的問題上還有一定的缺陷。政府很有可能將腐敗問題內部化,這也是瑞典生活中,大部分的腐敗案例發生在市議會和縣議會中的重要原因。
特有的申訴專員制度確保了瑞典的廉政建設。申訴專員制度是瑞典獨創的機構設置,主要是處理生活中的歧視案件、監督政府和法院。1809年,瑞典建立了議會申訴專員辦公室,以后幾年里,申訴專員的設置陸陸續續增多,逐步擴大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醫療、兒童服務。任何瑞典的公民認為自己受到了政府的不公正待遇都可以向申訴專員投訴。不僅如此,瑞典申訴專員還會主動去調查政府數據報告,深入群眾,解決一些個人、組織團體之間潛在矛盾。瑞典申訴專員每年平均會受理7000件申訴案件,公民可以直接檢舉、揭發腐敗行為。一般情況下,申訴專員可以要求政府減少犯錯官員的薪水,嚴重情況下,申訴專員可以直接起訴公務員。申訴專員由政府任命,但是獨立于政府和政黨,其預算和任務都是由法律規定。任何政府官員以權謀私的行為都可能成為申訴專員調查的對象。傳統的政治理論認為,國家是公民的對立面,國家權力的擴張就是對公民權利的約束,因此,西方理論學者特別注重對公民個體權利的保護。申訴專員制度就是對個人權利保護的一種體現,為處于弱勢的群體提供了權利救濟渠道,同時,又將公權力置于公民的監督之下,真正體現了權源于民,權為了民的思想。
三、自由與參與是廉政建設的環境
瑞典人民熱愛自由,并能夠運用法律保護的自由權利來表達和實施自己的廉政需求。瑞典是成文法典國家,憲法由四部法律組成,其中,出版自由法和言論自由法是兩部基本法律。媒體言論的自由有憲法的直接保證,而享有言論自由的媒體監督是瑞典防止政府腐敗的重要措施。在西方,媒體已經成為三權分立中第四股制約公共權力的力量,媒體通常會將政府腐敗行為公開化,從而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瑞典的媒體基本都實行市場化運作,言論自由。在市場機制的驅動下,大眾媒體往往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政府行政過程的各大丑聞,并放大成社會效應,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普選時期,雖然媒體往往成為各大政黨美化自身,丑化其他政黨的重要手段,但在客觀效果上起到了對腐敗嚇阻和警告的作用。
瑞典特有的社會意識對廉政建設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瑞典是一個女權主義國家,婦女在議會中占45%的比例。不僅婦女參政意識強烈,似乎瑞典的公民不論大小都傾向于參與政治。雖然最近幾十年西方政黨黨員人數急劇下降,但是瑞典參與選舉的人數比例卻一直很高,2010年達全國人數的90%。如果政府有了腐敗案件不加以處理,公民也可以成為反腐的主要力量,他們可以走向街頭組織游行示威,給政府施加壓力。正是由于這種強烈的參政意識,促進了瑞典公民關注政府的動態,也關注政府的廉政建設。
除了以上三個方面以外,瑞典的文化和政務運行模式在廉政建設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瑞典政府政務奉行的公示原則。政府實行公開化、透明化的運作和管理方式。任何公民可以隨時要求查閱政府的公文文件,政府任何的文件都必須注冊備案,以備公民查看。政府的公文,除了法律規定的為特殊機密外,其他的一切公文都應當接受公民的監督。部分被規定為機密的公文,記者還可以要求工作人員告知其內容,但是記者必須保密[3]。在這樣的制度管理制度運行下,腐敗的發生的頻率就會大大的減少。
四、瑞典廉政建設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中國的財富在不斷地增加,如何在財富增加的同時,保證這些財富價值的有效性,如何預防、監督政府的腐敗,保證政府的廉政,這些都是擺在中國發展面前的難題。雖然瑞典和中國采用的制度和管理方式有所差別,但是他們同為治國之道,也有相通的地方。中國的發展也可以建立在吸取瑞典廉政建設中精華的部分上,再結合自己的國情,走中國特色的廉政建設之路。
廉政建設需要多維度實質配合。中國的廉政建設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卻是往往相互不兼容的。因此,中國要在政治權力的配置上進行結構優化,有效實施依法治國,充分發揮社會媒體的監督作用,強化清廉文化的價值,并一定要使這幾個方面交互作用、彼此支持。如果這幾個方面形成實質性聯動配合,中國的廉政建設將會出現這樣精彩的一幕:一旦發現貪腐行為,在沒有官本文化的壓力下,公民會積極向有關部門舉報;舉報的渠道通暢,社會媒體及時跟進,詳細報道;政府迅速啟動調查和問責機制,依據相關法律做出裁決;最后,蔓延的腐敗現象得到了遏制,中國的國家清廉指數大幅上揚。
現實中國的廉政建設形勢嚴峻,治理腐敗需要的是合力,既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各個領域的合力,也包括中國已有經驗和世界先進經驗的合力,還包括進一步深化改革與民族復興國家和平崛起的合力;這些合力經過有效協調,一定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多維度廉政建設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