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面臨就業難且對口就業更難、專業認知度低、與社會實際需要脫節等就業障礙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職業化模式以及畢業生就業的外部職業環境還遠沒有形成,這導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職業化缺口很大。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職業化人才培養體系,另一方面需要構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職業化人才就業體系。
關鍵詞: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職業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5-0258-02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中國是個舶來品,它緣起于西方國家的公共事務(管理)專業。1998年,教育部(原國家教委)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正式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列入公共管理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隨后,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于1999年在云南大學和東北大學試點開辦,自2000年向全國推廣,至今已有近12年的時間。這期間,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高校數量持續增加,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招生人數和畢業生數也不斷增長。截至目前,開設該專業的本科院校已高達400多所。有人甚至把如此快的增長速度稱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觀”。但隨著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教育的迅猛發展,招生規模和人數的不斷增加,該專業畢業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目前該專業卻陷入了學生“就業”的困境。有人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困境稱之為“出口不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就業出口問題直接影響到該專業的社會聲譽和可持續發展,而就業問題解決的根本思路是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本文在剖析就業難問題是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未來發展的主要瓶頸的基礎上,以職業化改革的視角對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討。
一、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面臨的就業難問題
(一) 就業難,且對口就業更難
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面臨的就業難問題有雙重表現:一方面是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是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對口就業更難。就業難意味著該專業學生畢業后找工作很難;而對口就業更難則意味著該專業學生畢業后找到與本專業適合的工作崗位就更難。根據教育部有關統計數據,中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就業率較低,2004—2010年,該專業總體就業率在75%左右(表1),而其他管理類專業如管理科學、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等就業率都在B+(大于或等于85%)以上。根據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規定,公共事業
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從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由于缺少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直接對應的崗位和部門,真正能到公共事業部門工作的畢業生非常少。大多數學生只能通過考取研究生的方法來尋求更好的就業出路。由于就業部門和崗位少,就業渠道狹窄,導致該專業真正能夠從事與自身所學專業有關的工作的畢業生人數極少,從而進公司企業工作的畢業生逐年增加。
(二)專業認知度低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作為一個舶來品,其社會專業認知具有兩大特點:一是作為從西方引進的事物,人們對其賴以形成和發展的背景了解得較少;二是由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中國是一個新生事物,作為一個新興專業,社會對它的認識和了解還很少。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專業其研究的內容是什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與社會上哪些行業相聯系?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后能干什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優勢是什么?這些問題是困擾目前該專業發展的核心,普遍地,社會、企業乃至很多高校對這些問題都沒能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甚至就連本專業的高校教師及其科研工作者對此類問題也存在不同的看法,認識分歧很大。
(三)與社會實際需要脫節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與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相脫節表現在:第一,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與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要相互脫節;第二,在完成大學學習任務后,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與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課程設置上,當前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大多數學生在經歷長時間的學習后感覺自己什么都學了,但什么都不會,可謂“樣樣通,樣樣都不通”。課程設置上多數專業課內容龐雜而不精,這使得學生畢業時的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脫離較大,給招聘單位和人員一種“雜而不精”的錯覺。
二、解困分析:職業化缺口
上述分析表明,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就業出口問題已不容忽視。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就業困境?我們認為造成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職業化模式以及畢業生就業的外部職業環境還遠沒有形成,這導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職業化缺口很大。一方面是不斷快速增長的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數目、招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另一方面則是中國缺乏培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職業化人才的教學體系以及吸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的職業環境。這具體表現在許多方面。
第一,目前中國招收研究生的專業沒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只能報考與此相近的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專業,甚至報考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相差較遠的其他專業的研究生,這挫傷了該專業學生本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本身并不招收碩士研究生,因此學生只能考取管理類其他專業的研究生或直接跨專業考研,這也給考研學生增加了很多困難。
第二,根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目標以及國外公共事務管理專業的實踐及經驗,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和政府部門以及公共組織管理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考取公務員應是該專業學生的重要就業出路和對接就業方向。但在中國目前公務員招錄統一考試中,沒有反映公共管理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考取公務員沒有任何政策上的支持和傾斜,相反反而招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的公務員崗位少之又少。
三、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職業化改革
(一)建立健全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職業化人才培養體系
從高等學校來說,要建立健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職業化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從培養公共事業管理的純學術型、純理論型人才逐漸向職業實用性人才轉變,以適應社會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大學畢業生人才的新要求。
第一,這要求對現有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增加包括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職業性內容和職業性技能的課程所占比例,在教學內容上和學制改革上,向職業教育傾斜,凸顯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明顯職業傾向性。
第二,讓職業界人士參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設計和教學活動。在具體制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以及課程教學內容時,吸收職業界代表人士參與高校課程體系的設計,派代表參加具體課程計劃的制訂,派實際工作者參加課程教學活動。
第三,將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引入課堂。要求各大學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將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引入課堂,克服純粹理論教學的傳統做法。同時,教學內容上增加實踐技能型教學的比重,為就業打好基礎。
第四,改革學時和學制。要求各高校規定在總學時上不能低于一定數量小時的職業和技術就業課時。在學制上,嘗試把學年制教學改為學段式教學,將一學年分為三個學段。每個學段都結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一些職業性課程。
第五,加強校企合作。采取學校與企業在教學、管理、實習等各個環節上緊密合作的方式,培養企業需要的公共事業管理實用人才。
第六,注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實踐和實習能力培養鍛煉。在錄取新生時,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應有一定時間量的社會實習經歷,使大學生在工作之后減少崗前培訓環節,具有初步實用的專業能力。
第七,建立校企伙伴關系。促進工商企業直接參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學工作,以加強高等院校與企業雇主之間的伙伴關系,培養出具有專業技術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富有企業創業精神的大學畢業生。
第八,構建雙向參與機制。注重“雙向參與機制的建立”,即高等學校參與社會,為社會服務,同時,社會參與高等院校的辦學與管理和高技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其結果是促使了高等院校與工商企業的緊密融合。
(二)構建職業化人才就業體系
在高校進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同時,要建立起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大學生職業化就業體系。
第一,國家要積極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法律制度,通過法律手段促進大學生就業。這些法律體系包括“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權利與義務”、“雙向選擇與就業市場”、“就業指導與服務”、“違反協議的處罰”等項內容。
第二,實現職業化人才準入制度。借鑒國外公共事務管理專業的相關經驗,建立起中國政策分析師、計劃評估師職業制度。具體在包括文教、體育、衛生、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單位開始實行政策分析師和計劃評估師制度,并賦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優先進入這些職業領域的權利。
第三,鼓勵該專業大學生自己創業,實現多元化就業。通過宣傳和引導,轉變家長和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增加該專業大學生自強自立意識,強化學生的刻苦奮斗精神,實現多元化的就業。
第四,拓展該專業大學生就業和深造鏈條。改革現有的公務員招錄制度,突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大學畢業生考公務員的優勢,在同等條件賦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大學生優先錄用為公務人員的權利。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