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水平的提升,電腦、智能手機等信息終端接收設備在高校的普及程度逐年增加,高校大學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時效性更強,從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的《形勢與政策》的教育方式和授課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授課方式以課堂上的講授為主,授課內容以講解國家的政策及近期國內外形勢為主,在新媒體時代多元化和即時性信息的沖擊下,無論是授課方式還是授課內容都已經無法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只有對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進行徹底的改革,才能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占據高校的思想政治高地。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新媒體;傳播模式;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5-0271-02
自1987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設置《形勢與政策》必修課以來,高等學校普遍將《形勢與政策》課列入教學計劃,尤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 發[2004]16 號)和《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號)兩個文件發布以后,各高校對這一課程的重視程度更是不斷加強。隨著科技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媒體在大學生中逐漸普及,高校文化步入新媒體文化時代。新媒體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發起一場悄悄的高校文化革命。傳統的講授型《形勢與政策》教學方式對高校大學生的教育作用在消退,進行課程改革已經刻不容緩。
一、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的起源及現狀
建國以后,高等學校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教育和幫助廣大師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與人民群眾相結合,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學校工作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左”的錯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總結文化大革命期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為防止“左”的錯誤在高校的重演,許多高校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導致了1986年年底少數高校的學潮。在此背景下,1987年5月,中共中央頒發了《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要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認真研究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的重大問題,研究當代世界經濟、政治的發展,分析批評有影響的錯誤思潮,以正確且有說服力地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提倡啟發式的教學方法,開展在教師指導下的課堂討論,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思考和生動活潑的討論來掌握馬克思主義,解決思想認識問題。要經常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形勢、政策教育,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從而使他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擁護改革、開放,更好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形勢、政策教育應當列入教學計劃。”[1] 同年10 月,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了《關于高等學校思想教育課程建設的意見》,決定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設置“形勢與政策”課作為必修課,每學期均開設,時數根據需要由各校自行安排。1988年5月,國家教育委員會又頒發了《關于高等學校開設“形勢與政策”課的實施意見》,就“形勢與政策”課的性質和任務、教學內容、教學安排、師資、教材、經費等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意見。此后,全國大部分高校以開設常規性課程或進行專題講座、舉行形勢報告會等形式進行教育。高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開始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2]。新時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加強和改進,是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起步的。
各高校在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過程中,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同時,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積極的引導了學生政治價值觀。多年來,“形勢與政策”課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相當多的同學對該課程沒有熱情,認為是一種脫離實際“假、大、空”的說教,甚至表現出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曾經有學者做過調查: 表示對“形勢與政策”課“親近”的學生不到12%,處于“淡漠”和“疏遠”的則占絕大多數,甚至有不少人“厭惡”此課程[3]。
二、新媒體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現狀分析
新媒體傳播的載體新舊更替快速,傳播方式不斷發展變化,用戶在新媒體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從前的“受眾”,逐漸發展為新媒體的制造者,由被動地接收互聯網信息向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發展,從而具有更多的參與感和主動權[4]。然而在新形勢下,部分高校依然沿用著傳統的課堂講授的教學方法,利用極其有限的課時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不僅對教學方法反感,更是對更新不及時的知識感到反感。
1948年,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D·拉斯韋爾(Harold D.lasswell)在一篇論文的開頭,提出了一個傳播研究中被稱為“拉斯韋爾模式”的命題:“描述傳播行為的一個便利方法是回答下列五個W的問題:
誰?(Who)
說了什么?(Says What)
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對誰?(To whom)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5]
拉斯韋爾模式顯示了早期傳播模式的一個典型特征:認為傳播者具有某種影響接收者的意圖,因此把傳播看作是一種勸服性的過程。目前部分高校灌輸性的教育方式可以用拉斯韋爾模式進行部分解釋,套用五個W的公式即是:教師通過課堂講授的方式對學生講解形勢與政策,自認為達到了授課目的。然而拉斯韋爾模式忽視了兩個重要的因素,即傳播過程中周圍環境對信息傳播過程和效果的影響以及受眾的反饋,從而導致信息傳播失敗。在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教育的同時也通過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獲取信息,通過對教師傳播的內容進行對比分析,得出極具個性化的結論,然而教師并未重視學生的觀點,從而忽略了學生(信息受眾者)的反饋。從而導致傳播部分失效,導致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效果不能完全體現。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形勢與政策》的課程改革
新媒體傳播的載體新舊更替快速,傳播方式不斷發展變化,用戶在新媒體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由從前的“受眾”,逐漸發展為新媒體的制造者,由被動地接收互聯網信息向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發展。新媒體通過新的傳播技術將傳統媒體的不同類型綜合在一個新的平臺上,不僅可以進行平面文字傳播,同時還可進行圖像、聲音和視頻等信息載體的傳播,是多種傳播形態的復合,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遞更加個性化和同步化[6]。當代大學生在高校接受教育時,已不僅僅是純粹的信息的接收者,更多的時候已經成為信息的制造者。演講的教育方式屬于一個中心同時向多個邊緣接收者發布信息,是一種典型的點對面、單向而受眾缺乏“反饋”機會的傳播[7]。這種傳播方式是一種比較高效的信息傳播方式。在高校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還是應該以這種方式為主,畢竟課時有限。改革的方向應該是豐富教育手段,更多地參與到與學生個體的互動中去。
任課教師轉變思想,由教導者的身份向溝通者轉換。當前,部分任課教師在授課時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錯誤地認為只有樹立個人的權威才可以將授課內容順利地傳導給學生。這種教導者的身份在教學信息足夠豐富、學生信息來源極端匱乏的狀況下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但是,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供應量已經遠遠地超過了信息的需求量,供需關系已經發生了明顯的逆轉。在許多情況下,學生的知識面遠遠超過了教師,盲目地擺出高傲的姿態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從而影響教學效果。任課教師只有轉變身份,從思想上把自己擺放到和學生平等的溝通者的地位,才能接收到學生反饋的各種信息,從而有針對性地增加自己的信息量,改善師生之間的對立感和不信任感。
為提高形勢與政策教育的質量,任課教師在轉變思想、豐富知識量的同時,還應該加強和學生的溝通,改變對學生的考核方式;利用新媒體手段和學生溝通,例如建立個人微博、利用QQ群的方式教學;提高課堂外的教學,比如帶領學生到革命圣地實地參觀、舉辦形式多樣的課外知識競賽等等。高校也應該對任課教師的資質嚴格把關,提高任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創新教師的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