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福膠和東阿阿膠在產量上不相上下,2011年福膠集團的阿膠系列產品產量在2500噸,其中生產的阿膠產品產量為2000噸,比東阿阿膠生產的1500噸多出500噸。業內稱,目前約有100多家企業在爭奪阿膠市場,而該市場的強者仍是東阿阿膠和福膠,不過后起之秀不可小覷。
波瀾不驚的阿膠市場,正在醞釀著變化。福膠集團(以下簡稱福膠)悄然擴產的同時,同仁堂 “跟隨性”提價,讓習慣了東阿阿膠獨自表演的阿膠市場,一下變得“熱鬧”起來。在巴爾扎克的小說《驢皮記》中,一張驢皮可以實現任何愿望,如今,對阿膠企業來說,這張驢皮同樣重要。
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保健品市場的升溫,阿膠,逐漸塑造起了自己高端養生的形象,其產能也日益擴大,隨之而來的便是對市場話語權、血統身份以及驢皮資源的爭奪,在不知不覺中,阿膠產業似乎即將進入洗牌期。
三年九提價的“藥中茅臺”
近日,同仁堂控股子公司同仁堂科技生產的阿膠塊產品的終端售價悄然由之前的570元提至690元。該公司方面對外證實,其阿膠塊產品的出廠價和零售價同步提價20%。但公司并未就提價事宜進行公告。其內部人士表示,提價原因主要是驢皮價格上漲。據記者走訪發現,目前東阿阿膠與福膠相應零售價則在825元/500g和720元/500g,仍高于同仁堂阿膠產品。
其實,阿膠有“藥中茅臺”之稱,相關分析指出,過去幾年阿膠的漲幅甚至超過了茅臺。“同仁堂的漲價屬于跟隨行為策略,其和福膠都在東阿阿膠之后。”一位長期關注阿膠市場的分析師表示,開路先鋒東阿阿膠在過去3年已經連提9次價。特別是在2011年1月,東阿阿膠提高阿膠塊出廠價幅度達到60%。
“應該承認,是東阿阿膠打開了阿膠這塊市場,并使得其具備了高端形象。”一位阿膠企業高管如是稱。
盡管如此,東阿阿膠仍然不能避免同質化的競爭。
目前被消費者廣泛認可的阿膠生產品牌主要為東阿阿膠、福膠和同仁堂三家,三大阿膠生產企業價格定位有所差距, 似乎有著各自為陣的趨勢,然而,東阿阿膠本身經過多次的提價,要再度大幅提價的壓力將比以前大很多。而福膠和同仁堂則憑借自身品牌分食東阿阿膠以外的中端市場,對其全面圍剿蠶食,在價格上,雖然兩者漲價次數不如東阿阿膠頻密,但也緊隨其后。
據國泰君安證券相關研報顯示:“繼同仁堂今年7月核心產品安宮提價70%后,公司啟動了瑰寶產品價值再造歷程。公司后續還將不斷開發阿膠粉,阿膠漿等衍生產品,打造同仁堂阿膠的產業群。”而這一產業形態正與東阿阿膠十分相似。
阿膠擴能運動
11月初,濟南平陰縣東阿古鎮浪溪河畔,福膠老生產廠區相隔不足千米,福膠工業園項目,2000噸阿膠生產車間的工程正處在封頂狀態。
“(福膠)正在擴產,整體有3個規劃項目,有的項目現在已基本完成。”福膠品牌媒介經理魏錚告訴記者,2011年,福膠阿膠塊的銷售量為2300噸,擴產意味著產能的翻倍。也就是說,2014年全部投產后,其阿膠塊的年產量將達到4000噸。
公開數據顯示,福膠此次擴產投資20億元,整個生產線項目共分兩大部分,一是投資10億元啟動4000噸阿膠擴產項目,基地設在東阿鎮,主要包括阿膠生產基地、中國阿膠文化園及中國阿膠研發基地。該基地實現原料處理和制劑生產區域分離,生產工藝車間布局及現代中藥制劑技術與國際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接軌,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應用現代制劑設備;二是投資10億元啟動福膠產業園項目,基地設在平陰縣,主要包括阿膠系列產業園基地、毛驢生物制劑產業鏈基地及醫藥營銷基地。建成后可年生產阿膠制劑6000噸,將成為全國產量最大、品種最多的阿膠制劑生產基地。
近幾年,福膠集團主要經濟指標以50%的速度快速增長,2010年阿膠塊產銷量已經穩居行業首位,阿膠系列產品種類和數量居行業首位,與全國96%的百強連鎖及區域連鎖、大店、名店等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產品在國內市場覆蓋率達90%以上。
其實,伴隨著阿膠產品的連番提價,企業利潤如有神助,一路攀升,相應的擴產大躍進自然轟轟烈烈。除去福膠的擴產,同仁堂的唐山基地正式投產,產能提高至約2000萬塊(約640噸),預計2015年滿產。而公司之前的產能約600萬塊(約190噸)。
另一方面,東阿阿膠的提價使得阿膠產品的毛利率大幅拉高,提供了更多利潤空間。據簡單推算,阿膠從原料到產品,市場利潤可高達20倍,其中東阿阿膠年報顯示,其2011年利潤率達70.83%也是一個佐證。因此,除同仁堂、福膠和太極集團,其他規模較小的公司也紛紛進行擴產。
今年十月,山東宏濟堂集團(以下簡稱宏濟堂)宣布復產阿膠。宏濟堂總經理文哲亮介紹,阿膠最早由北京同仁堂十二世傳人樂鏡宇到濟南創辦宏濟堂后生產,曾占到全國阿膠產量的三分之二,上世紀五十年代生產技術轉移到山東平陰和東阿生產。宏濟堂相關負責人介紹,宏濟堂現在已著手在淄博建毛驢養殖基地,用傳統的阿膠生產工藝來生產,3斤驢皮出1斤阿膠,采用工業化生產方式生產,可以2斤或2.5斤出1斤阿膠,利潤相當可觀。
模糊的驢數量
作為阿膠產品的主要原材料,驢皮一直是產業關鍵詞。而驢皮的產量和控制方始終是一團迷霧。
東阿阿膠曾在官網上公布一組第三方調查數據稱,其已經掌握了全國80%的驢皮資源。同時,有媒體引述東阿阿膠副總經理李世忠的話,東阿阿膠是國內唯一一家進口驢皮的藥企,持有秘魯、墨西哥和埃及的進口許可證,今年會拿到巴西和澳大利亞進口許可證,2013-2015年可以拿到埃塞俄比亞進口許可證,目前主要從埃及、秘魯進口驢皮。
當然,國外收購驢皮比國內的價格起碼要高35%-40%。因為毛驢在當地國家沒有其他用處,皮貨商花錢把整頭驢買回來之后,除了驢皮帶回國內,其他的東西全部扔掉,這就需要付出很高的價格。此外,從國外到青島港需要30多天的運輸時間,這一項也增加了不少成本,同時還有一些入關的費用。因此成本要比國內的高出很多,協調起來也比較麻煩。
然而,數據顯示,福膠和東阿阿膠在產量上不相上下,2011年福膠集團的阿膠系列產品產量在2500噸,其中生產的阿膠產品產量為2000噸,比東阿阿膠生產的1500噸多出500噸。按照理論計算,福膠所用驢皮資源應該比東阿阿膠還要多。
福膠集團綜合辦公室主任黃長勇透露,目前福膠除了在產量上是最大的企業,庫存也比較多,2012年達到2000多噸的庫存。據了解,福膠集團將投資7億元與內蒙古廣盛集團實行戰略合作,在呼倫貝爾、呼和浩特、赤峰等城市,選擇30多萬畝草場,建設毛驢養殖基地10個,毛驢年出欄量在10萬頭以上;建設毛驢屠宰加工廠一家,年處理量10萬頭。
驢皮資源稀缺、成本上漲也是東阿阿膠連番提價的理由之一。雖然目前原料成本、勞動力各種因素的確有所增加,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可以無限度地自行提價,否則這就是慢性自殺行為,而提價帶來的高利潤也難以持續。
中華中醫學會膏方分會主任委員周端則向記者表示:“目前阿膠的市場需求穩中有升,而本身國內阿膠行業的現狀還是比較雜亂,大型企業憑借品牌文化和工藝背景,享有定價相對較高的優勢還是被市場接受的。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可以無限度地自由提價,否則長期來看將對企業本身的經營造成損傷。”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東阿阿膠大幅提價后,原有消費者部分流失,今年5-8月份東阿阿膠控貨,消化終端和渠道庫存,9月份恢復了供貨。同時,據今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公司扣除非經常損益的凈利潤同比下降0.17%。
業內稱,目前約有100多家企業在爭奪阿膠市場,而該市場的強者仍是東阿阿膠和福膠,不過后起之秀不可小覷。同仁堂有品牌優勢,太極集團的“天膠”有區域優勢,太極集團方面還曾透露今年或有2億元至3億元的銷售額,因此就算短期內東阿阿膠的龍頭地位難動搖,但競爭已然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