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以來發生的一系列產品質量問題,都在警示著我們如何提高檢驗檢疫對產品質量監管的有效性,本文針對目前檢驗監管這一情況,提出了建立源頭監管機制概念,給出了建立源頭監管機制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源頭監管 檢驗 制度
眼下,質量安全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和關心的事,它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惜惜相關,是構建和偕社會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然而,正是這一關乎民生的大事,被某些生產企業在利益的驅動下, 惡意競爭,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甚至非法添加違禁品,留下嚴重的質量安全隱患。因此,建立有效的源頭監管機制,提升質量監管工作的有效性,應擺在檢驗檢疫監管工作的重要位置,如何建立檢驗檢疫源頭監管機制,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做好企業普查工作,落實檔案管理制度
當前由于企業規模,員工素質以及管理方式等存在較大異同,企業在生產到銷售過程中對產品質量風險控制也參差不齊,造成大量存在質量安全隱患的產品流向市場,因此認真做好企業普查工作,建立企業質量檔案,同時加強宣傳教育,使質量安全深入人心。
1.首先了解轄區內企業數量,主要產品類型、行業分布,生產規模、產品執行標準、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產品質量的管控情況等,建立企業檔案,在此期間,質檢機構可以全程參與,對企業主進行教育培訓,明確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所應盡的法律責任和義務,把檢驗監管工作前移。
2.對新建成企業,先對企業生產的產品進行定型鑒定、標準化審查、生產條件審查、使用特種設備審查以及產品質量檢驗情況審查等,對屬于列入認證、生產許可證管理的產品,要通知和幫助企業申請認證、生產許可證方面的工作,從細處著手,從源頭做起。
二、推進分類管理工作,實施分類監管
對已建立質量檔案的企業進行分類管理。把分類管理的范圍由目前主要的機電,輕紡產品擴大,首先要進行行業分類,如機電、化工等,行業中又可按產品名稱細化分類,如小家電、家用電器等,然后再視企業的檢驗能力情況進行監管級別劃分,根據企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狀況分為一、二、三、四等級,并根據日常對企業檢驗監管的結果來確定企業類別轉換,對實施分類企業進行動態調整。
三、加強檢測市場管理
目前,對檢驗技術機構缺乏有效的監管,存在檢驗技術機構亂收費、亂檢驗弄虛作假現象直接影響了檢驗機構的公正性、權威性,對產品質量無法進行有效的檢測監控。根據國家質檢總局要求,檢驗檢測體系要盡快形成“國家中心為龍頭,省級中心為重點,市級機構為骨干,縣級機構為基礎”的功能齊全、互為補充的“寶塔型”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新體系。要加強技術機構的監督管理,杜絕出具虛假檢驗數據的發生,要改變重收入輕服務的現象樹立檢驗機構的權威和公正性。
四、提高檢驗監管人員素質,加大檢驗檢疫執法力度
監管人員必須熟悉產品標準、檢測方法、生產工藝、關鍵原輔料或零部件以及懂得ISO質量管理體系要求,掌握審核技巧,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規知識,增強執法意識,提高發現和辨別違法行為的能力,有堅定的立場,嚴格執法,做到違法必究,將違法企業列入黑名單,進行一對一的跟蹤管理,保證進出口產品質量。
五、抓作風建設,落實罰責制
作風建設是檢驗檢疫事業發展的生命線,是建立源頭質量監管的組織保障,要從源頭抓質量,必須抓好作風建設,把作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有機地融入檢驗檢疫的各個環節中去,使每個監管人員都能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并將源頭監管各項制度落實情況納入年度考核。將不履行工作職責或工作不嚴謹的追究責任,并視情況輕重追究主管負責人管理失職的責任。
參考文獻:
李文.求實創新全面推進檢驗監管工作.中國國門時報,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