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域經濟技術效率的高低是衡量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文章首先利用DEA超效率模型對溫州市各區縣的技術效率進行測算,發現11個區縣中,只有3個地區處于技術有效狀態,技術效率最高地區是最差地區的4.67倍。然后,利用面板數據模型對影響各區縣技術的效率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發現人力資源、科技投入強度和外貿依存度對技術效率的影響最大,而企業平均規模提升和市場結構改善也可以促進區域技術效率提升,但這種提升作用較有限。最后,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促進溫州地區技術效率的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技術效率 溫州地區 影響因素
一、技術效率理論研究回顧
技術有效性的研究始于Debreu,Farrell 在Debreu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指出:“從投入角度看,技術效率是指在生產技術和市場價格不變的條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產一定量產品所需的最小成本與實際成本的百分比。”此后,技術效率的研究成為經濟研究領域的熱點,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技術效率理論和測算方法日臻成熟。目前技術效率測算方法主要有兩種,即參數方法和非參數方法。其中非參數方法最早由著名運籌學家Charnes等提出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計算技術效率成為運用數學規劃分析的開端。其基本思想是建立一個數學規劃模型,對各個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的效率狀況做出評價。DEA方法是一種十分簡潔的計算方法,特別是對多投入和多產出的決策單元的技術效率評價具有優勢,近年來發展很快,報道的DEA模型已經多達數千種,其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其技術效率評價精度和信度也不斷增強。本文將利用DEA方法對溫州不同區縣的技術效率進行評估,并以此為基礎探討影響該地區的技術效率的主要因素。
二、溫州市各區縣技術效率的實證分析
1.實證分析模型選擇。DEA方法測算技術的基本模型主要有:CCR模型,BBC模型和超效率模型,CCR模型是假設規模效率不變,而BBC模型則是放松了規模效率不變的假設。上述兩個模型均不允許決策單元之間的相互比較,超效率模型則允許評價單元之間進行比較,這樣就使得效率值能超過1。我們的計算采用超效率模型。超效率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如下。
設有決策單元■。投入指標和產出指標分別用:■和■表示,其中,Xij表示第j個DUM在第i指標上的投入量, Yrj是指第j個DUM在第r指標上的產出量。S-是與投入相對應的松弛變量組成的向量,S+是與產出相對應的剩余變量組成的向量。超效率模型的對偶規劃可以表示為式:
■
DUMjo為DEA有效(規模和技術有效)的充要條件為:V=1,并且它的每個最優解■都滿足■。由于本文主要考察技術效率,同時考慮到規模效率可能發生變化,而超效率模型不改變前沿面,只是做了決策單元之間的比較,因此,我們選擇使用超效率BBC模型來測算溫州市不同區縣的技術效率。
2.指示選擇與處理。選擇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有利于保證效率測算結果的客觀和有效。建立效率評價指標體系旨在獲得對溫州市各區縣技術效率的客觀評價,進而比較不同樣本間的差異,找出效率損失的原因,為促進各區縣的技術效率提升提供理論支持。
文章所有數據主要來源于《溫州統計年鑒》、《溫州科技年鑒》、《浙江省統計年鑒》、《浙江省科技統計年鑒》及調研所得數看據。數據時間跨度為2000年~2010年。所有指標數據均先用excel 數據處理軟件。產出數據我們采用GDP數,以2000年為基期,折算2000年不變價格GDP數據。
投入包括勞動力L和資本存量K兩種。L直接采用各區縣在崗職工人數。K值估算是一難題,相關的研究對測算方法不盡相同,所獲得的數據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們采用永續盤存法測算,其測算公式為:
Kt = It + ( 1 - Dt )Kt- 1
其中, Kt 為第t年的資本存量, Kt- 1表示第t-1年的資本存量, It表示第t年的投資, Dt 表示第t年的折舊率,具體指標的測算則采用張軍等的方法。
3.實證分析結果及討論。將收集到的數據按2.2中的方法進行整理,然后用DEA-solver-pro 5.0軟件的超效率模型計算溫州市屬11區縣2000年~2010年各區縣技術效率的平均值如表1所示:
平均來看,2000年~2010年間技術效率大于或等于1的地區只有三個,即樂清市、瑞安市和洞頭縣,也就是說平均來講,上述三個地區近十年來該區域的技術效率是有效的。其它地區則都處于技術無效率狀態。11個區縣技術效率的排序見圖1所示。
從以上分析來看,溫州地區各區縣的技術效率差異非常大,技術效率最高的瑞安市是最低泰順縣的4.67倍。不僅如此,11個區縣中有8個平均技術效率低于1,處于技術無效率狀態,特別是泰順縣歷年測算的技術效率更是只有0.245,處于嚴重技術無效狀態。
三、影響溫州市各區縣技術效率的因素分析
影響技術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我們根據各種公開發行的統計年鑒和自己調研的數據,通過建立計量模型的方法,來考察影響溫州市各區縣的技術效率的因素。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建立評價指標。
1.指標構建
(1)市場結構。本論文在測算HHI指數時采用近似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
其中:i表示不同規模企業;Xi/X表示不同規模企業按產品銷售(或主營業務)收入計算的在整個市場中的占有率,在實際計算過程中,由于HHI往往很小,所以一般乘以10000。HHI越大說明市場集中程度越高。
(2)企業規模。關于企業規模計量指標的確定,通常采用:企業產品產值規模、固定資產規模和從業人員規模來衡量。本論文采用企業產品產值規模,即該地區企業的平均規模來衡量這一指標。某地區的企業平均規模計算公式如下:
■
(3)科研強度。一般認為更多的、更大強度的科技投入更有利于企業的科技進步,因此以科研投入強度(RD Intensity,RDI)來表示技術進步比較合理。衡量技術進步指標的計算公式為:
■
(4)人力資源。從各區縣歷年的統計資料來看,將從業人員分為了兩大類,即一般從業人員和科技人員。而科技人員占從業人員總數的比例可以很好說明企業的人力資源質量。因此,人力資源作為影響區域技術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其指標計算公式如下:
■
(5)行業開放程度。衡量地區經濟開放程度中,本論文主要采用外貿依存度(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DFT)指標來計量。外貿依存度指標計算公式為:
■
其中,進出口總額計價單位為美元,為保持計價單位的統一,我們按當年美元平均匯價換算成人民幣。
2.計量模型及結果
通過對自變量面板數據的檢驗,我們建立以下面板數據模型,以估算各區縣技術效率的影響因素,具體如下式:
■
其中:■為實際測得的各區縣經濟運行中的技術效率值。HHI為市場結構;FS為企業規模;RDI為科研強度;HR為人力資源,DFT分別為進出口依存度,代表行業開放程度。
我們上述混合模型采用GLS估計,影響各區縣技術效率的計量結果如表3所示。
技術效率影響因素模型調整后的R2值為:0.718,擬合效果較好。各效率影響因素方程中的F統計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參數估計結果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在技術效率影響因素模型中所有五個估計系數是在5%的置信水平下均顯著。下面我們對各系數項進行說明:(i)市場結構指標(HHI)的系數為負,說明市場集中度越高,將會帶來技術效率的損失,但該系數值卻非常小,僅為-7.03E-05,因此集中度提高對技術效率帶來的損失非常有限;(ii)企業規模(FS)的系數為正且顯著,表明企業規模變大有利于區域經濟技術效率的提高,該項系數為1.105,表明企業平均規模提高1%將帶來區域經濟技術效率將相應地提高1.105%;(iii)研發強度(RDI)系數項為正且顯著,該系數項的值為8.631,說明研發強度對技術效率的彈性非常大,即研發強度每提高1%,可以帶來區域經濟技術效率超過8.6%的提高;(iv)人力資源項(HR)的系數項為正且顯著,該系數項為10.527,表明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比例每提高1%,將帶來區域技術效率超過10%的提高;(v)外貿依存度(DFT)的系數項為正且顯著,該系數項為4.206,表時外貿依存度每提高1%,將帶來區域經濟技術效率4.2%的提高。
上述各項影響技術效率的因素中以人力資源、研發強度和外貿依存度的彈性最大,上述三個指標的改善,將帶來區域經濟技術效率的極大提升。市場集中度的提高則會帶來技術經濟效率的損失,但這種損失非常有限,而企業規模的提升亦可以提升各區域經濟技術效率的提升,但這種提升不顯著。
四、對策與建議
通過對各區縣經濟運營的技術效率的測算,我們發現不同地區經濟運營的技術效率存在巨大的差別,探索其差距存在的原因變得十分有意義。根據計量分析結果,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來促進區縣技術效率的提高。
1.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的力度
人才是促進技術發展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各區縣技術效率對人力資源的強性最大。也就是說人力資源狀況的改善將帶來該地區技術效率的極大進步。要改善溫州地區的人力資源狀況需要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大力改造城市環境,提升城市格局。(2)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好人才的生活問題。(3)出臺政策提升產業格局,淘汰低端產業。(4)加強本土人才的培養。
2.強化科技投入激勵政策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投入對于區域經濟效率的促進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企業強化科技投入,光靠企業方面的努力顯然是不夠的。強化對企業科技投入的激勵,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出臺有針對性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強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2)對科研投入給予財政上的激勵。
3.加強對外貿的扶持力度
外貿在溫州經濟活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外貿活動產生的技術溢出對促進溫州地區技術效率的提高作用十分明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強化外貿需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1)擴大出口退稅商品范圍和簡化退稅程序。(2)努力拓展出口新的增長點。(3)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利用世貿規則進行有力抗爭。
4.鼓勵企業合并,適當集中
溫州各區縣企業整體表現為小、散、亂,在許多領域存在過度競爭的情況,應該在政策上鼓勵企業適當集中,具體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提高優勢產業進入壁壘,優化退出機制。(2)鼓勵企業間聯合創新,風險分攤,利益共享。(3)對具有一定規模企業進行創新扶持。
五、小結
巨大技術效率差異是溫州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一個真實寫照,引起技術效率差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人力資源情況、科技投入強度和外貿依存度對技術效率的影響最大,各區縣如能在上述三個方進行改善,必然帶來該地區技術效率的極大提升。此外,適當集中的產業結構也有利于技術創新的出現,對地區技術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為提高各地區的技術效率,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政府決策部門應該加強人才引進力度、強化科研投入、加強對外貿的扶持力度和促進產業適當的集中。
參考文獻:
[1]DebreuG. The Coefficient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J]. Econometrica. 1951,119(03):273-292.
[2]Farrell, M.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957, 120(3): 253-181.
[3]Charnes, A., Cooper,W.W., Rhodes,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2):429-444.
[4]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源資本存量估算:1995-2000 [J]. 經濟研究. 2004,(10):35-44
作者簡介:劉桂林(1978-),男,湖北大冶,博士,研究方向: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