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育31號是山東省花生研究所育成的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常規品種。該品種2009年3月通過山東省農作物新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魯農審2009036號。我市于2008、2009年分別對該品種進行小面積試驗示范和較大面積的示范推廣,2010年將其確定為主播品種進行大面積推廣種植,2011年播種面積得到了迅速擴大。
一、特征特性
1. 生物學特性。主莖高38.3厘米,側枝長43.2厘米,總分枝10.7;單株結果14.1個,單株生產力25.3克;莢果為普通型,籽仁橢圓形,種皮粉紅色,內種皮金黃色;百果重179.7克,千克果數556個,出米率73.1%。
2. 生育期。在山東省區域試驗中,春播生育期129天,為早熟品種。
3. 抗性與品質。2007年經山東省花生研究所抗病性鑒定:網斑病病情指數43.2,褐斑病病情指數17.7,抗旱與耐澇性中等。2007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品質分析:蛋白質25.0%,脂肪51.2%,水分5.2%,油酸43.1%,亞油酸37.4%,O/L值1.15。
4. 豐產性。2011年經過本地測產考察和驗收,平均畝產435.8千克,比魯花11增產50.4千克,增幅13.0%;表現為高產、抗病、抗倒、優質、適應性強,是適宜在我市種植的優良花生新品種。
二、高產栽培技術措施
1. 精細整地,科學施肥。早春前進行深耕整平耙耢保墑,達到土壤細碎無土塊,地面平整無根茬的標準。需增施有機肥,在播前耕地時一次性施足有機肥。化肥在機播的同時施于壟內小行中間,一般畝施標準氮肥25千克,磷肥40千克,鉀肥15千克,或三元復合肥50千克。
2. 機械播種規范化。全部采用機械播種,播種前調整好機械,這是達到規范化播種的基本保證。
3. 提高播種質量。一要分級播種確保苗齊苗勻;二要足墑播種,無墑造墑或等墑播種(足墑播種是實現苗齊苗全苗勻苗壯的基礎);三要進行種子包衣拌種,以防治莖腐、根腐、冠腐等病,可用種子重量0.1%的50%甲基硫菌靈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預防苗期病害,并拌入種子重量0.2%的50%辛硫磷乳油防治地下蟲害以及鳥害和鼠害。
4. 適期播種。當地溫穩定通過15℃時即可播種。播期應掌握在5月1日前后,不可過早播種,過早播種會造成早衰,降低花生的品質。
5. 規格播種,合理密植。要求畦高10厘米,畦面寬60~65厘米,畦溝寬25~30厘米。播種時要一畦兩行,兩行間距35~40厘米,行外側距畦邊緣不少于10厘米寬,穴距16~18厘米,每畝8600穴左右,每穴2粒。
三、加強田間管理
要做到前促早發,中控穩長,后保不衰,并注意防旱排澇,及時噴藥防治病蟲害。
1. 前期管理。前期以促壯苗為主攻目標,出苗后及時將苗引出膜外,清理膜下苗和橫生分枝,以充分發揮第一對側枝的結果能力。遇旱要及時引水灌溝。苗期或花期百墩蚜量達千頭時,每畝用500倍樂果葉面噴灑,防治薊馬、蚜蟲為害,以達到苗色濃綠、壯而不旺、主根深扎和莖粗節密的要求。
2. 中期管理。中期是花生豐產的關鍵時期,要調節植株使其健壯穩長,爭取針多果多。始花后40~50天,第一對側枝8~10節平均長5厘米以上時,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30克/畝,對水50千克,均勻噴灑葉面,防止地上部徒長,以增加單株結果數。花針期、結莢期土壤含水量低于40%時,要及時澆水。遇澇時要及時排水。中、后期有棉鈴蟲、造橋蟲為害時,用90%滅多威可溶性粉劑8~13克/畝防治。有紅、白蜘蛛為害時,用阿維菌素4000倍液噴施。從7月中旬開始及時防治葉斑病,每隔10~15天噴1次500-800倍40%多菌靈,連續2~3次,并結合葉面噴施500倍磷酸二氫鉀溶液1次,以保證頂葉活力,促進莢果發育。
3. 后期管理。后期要保葉防衰,提高莢果飽滿度。當土壤含水量低于50%時,應及時澆水以保持適當的土壤濕度和防止葉片早衰,促進莢果發育,提高飽果率。同時要做好雨天排澇工作,防止后期發芽爛果。
4. 收獲。從花生長相上看,當花生植株上部莖葉變黃,中、下部葉片脫落,地下部多數莢果飽滿,果殼網紋清晰時,就是收獲適期。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市登州路67號種子綜合管理站 郵編:26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