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果實蠅是熱帶、亞熱帶瓜果類蔬菜和果樹上的重要害蟲,國內外均有分布。其寄主植物較多,主要有絲瓜、苦瓜、南瓜、冬瓜、西瓜、百香果、甜椒、茄子,以及柚類、木瓜、蓮霧、杧果、番石榴等。以下介紹其發生為害與綜合防治策略。
1. 形態特征 南亞果實蠅為雙翅目實蠅科寡鬃實蠅亞科,俗稱瓜蛆。雌成蟲體長8.5~9.0毫米,翅展15~18毫米;雄成蟲體長7~8毫米,翅展14~16.1毫米,頭部黃色或黃褐色。中胸背板棕褐色,橫縫后盤有3條明顯的黃色條斑;橫縫后中痣,前端尖銳,末端圓鈍,橫縫后側痣細長形。小盾片為黃色,具2對小盾鬃,沿臀脈色斑達到翅緣。卵乳白色。蛹橢圓形。
2. 發生為害 南亞果實蠅世代重疊明顯,5~10月可查到各種蟲態同時存在。以成蟲產卵于幼嫩的瓜果中,孵化出幼蟲蛀食瓜果,使之失去經濟價值,嚴重時造成大量落瓜落果,損失一般在10%~70%。海拔100米至幾千米梯度均有分布,隨著海拔高度上升,發生代數逐漸減少。其對寄主的選擇性、適應性極強,可從一個地方的果樹上轉移到瓜果類蔬菜上為害。我們于2008~2011年監測實蠅種群,結果表明,南亞果實蠅是最大優勢種群,4、5、6、7、8、9、10月誘集數量消漲比例分別為0.16%、0.26%、2.99%、11.04%、24.52%、36.93%、24.1%,可見8、9、10月成蟲數量達最高峰,為害最重。
3. 生活習性 在海拔200~500米的區域1年發生3~4代。以蛹在土中或成蟲于卷曲枯葉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蛹開始羽化為成蟲,氣溫低時不活動;6月中旬至10月下旬為成蟲盛發期,7、8、9月各有1個高峰期;11月以后氣溫降低成蟲開始越冬,躲藏在避風避雨、濕度小的蕉藕、芭蕉、油桐等闊葉植物的卷曲枯葉中群居越冬,群居量最大的1片枯葉中可達100頭以上,在臨近受害作物的人居室內也可查到群居越冬的南亞果實蠅。
成蟲有很強的遷飛能力,對糖酒醋液有一定趨性,對水解蛋白及果瑞特、引誘酮的趨性更強;有強烈的趨綠性,趨黃性次之,對紅色有趨避性。羽化成蟲或越冬成蟲開始活動后8~14天交尾,每頭成蟲可交尾多次,交尾時間集中在黃昏后8~9時或更晚。產卵前期10~16天,產卵時間在下午4~5時,產卵部位以瓜果的新傷口或裂縫處或幼嫩瓜果中部居多,每頭雌蟲產卵89~121粒,多的達270粒,產卵期可持續18~60天。幼蟲在瓜果內發育成熟后脫落到地上入土化蛹,入土深度視土壤的松緊程度而異,一般為2~3厘米,疏松土壤深達10厘米。幼蟲有彈跳性,當幼蟲離開受害瓜果時就迅速彈跳移動,尋找棲息化蛹場所。以卵和幼蟲隨寄主果實傳播。
4. 綜合防治 防治以早掛誘集瓶誘殺越冬代成蟲結合撿拾落地瓜果和摘除受害瓜果等方法為主,噴藥與套袋等措施為輔。當氣溫穩定在17℃以上時,即4月下旬或5月上旬,開始掛誘集瓶誘殺;6月中旬至10月下旬為成蟲盛發期,應噴藥防治。
①認真實施檢疫,控制其擴散蔓延。
②瓜果提前上市。地膜覆蓋栽培提早生產季節,有條件的地方可建塑料大棚生產,瓜果爭取在南亞果實蠅發生之前上市。
③誘殺。每畝瓜果田可設置盛有0.1%水解蛋白150~200毫升的誘集瓶(用廢舊礦泉水瓶自制)5~6個,瓶內加入0.1%敵百蟲,或180毫升果瑞特1袋稀釋3~5倍,誘殺成蟲;利用蟲體的性激素或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加0.1%敵百蟲,在瓜果田內均勻布點誘殺成蟲,效果更好。
④藥物防治。在成蟲盛發期,于中午或傍晚在瓜葉上噴灑5%天然除蟲菊素乳油900倍液,或7.5%魚藤酮乳油8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或在幼瓜期用40%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噴灑,以上藥劑使用時加入3%~5%紅糖水,5~7天噴1次,連續2~3次。
⑤摘除、撿拾受害瓜果。及時摘除、撿拾受害瓜果,集中在80~100厘米深的坑內,上面撒1層生石灰深埋;為提高防效,節省人力、物力,可將受害瓜果裝入塑料薄膜袋(厚0.6毫米,長1~1.5米,寬1米)內,約50千克放入1片磷化鋁,密閉10天左右悶殺幼蟲;若瓜果已腐爛落地,在爛瓜果上及附近的地面上噴殺蟲劑或用薄膜覆蓋密閉,防止蛹羽化為成蟲。
⑥用放射性鈷60照射。可用放射性鈷60照射人工繁殖的南亞果實蠅雄蟲,然后再大量釋放到田間,使之與雌蠅交尾后產生的卵不孵化,從而一代代減少。
⑦果實套袋。對常發生且為害嚴重的地塊或名貴瓜果,可在瓜果剛謝花、花瓣萎縮,成蟲未產卵時進行果實套袋保護,改進瓜果品質,防止受害。
(作者聯系地址:重慶市云陽縣植保植檢站 郵編:40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