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莢螟為世界性分布的豆類害蟲,在我國各地均有分布,以華東、華中、華南等地區受害最重。豆莢螟為寡食性,寄主為豆科植物,是南方豆類的主要害蟲。為尋找防治豆莢螟的理想藥劑、提高防治效果,2011年9月我們選擇了6種藥劑進行藥效試驗,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一、材料與方法
1. 試驗對象、時間與地點 試驗對象為豇豆豆莢螟,豇豆品種為黑籽油青。地點選擇在上杭縣臨城鎮水西村張華平豇豆園,試驗田面積1畝,土壤為砂質壤土,肥力中等,2011年7月24日播種,植株長勢均勻,歷年豆莢螟為害較重,管理水平一般。
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7個處理,處理A為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5000倍液(上海杜邦農化有限公司生產),處理B為2.2%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微乳劑1500倍液(廣東惠州市銀農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產),處理C為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500倍液(美國陶氏益農公司生產),處理D為48%毒死蜱乳油900倍液(上海悅聯化工有限公司生產),處理E為1.8%阿維菌素乳油1000倍液(河北威遠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處理F為18%殺蟲雙水劑180倍液,以上藥劑均為市售;處理G為清水對照。設3次重復,21個小區,每個處理小區面積為20米2,采用隨機排列。
3. 施藥方法與調查次數 第一次試驗于初花期的9月3日噴藥、10日調查,第二次試驗于盛花期的9月11日噴藥、17日調查,第三次于9月18日噴藥、24日調查,共進行3次試驗。施藥用工農-16型噴霧器常量噴細霧,每次噴藥在上午9時之前,自下而上均勻將豇豆噴濕為止。試驗期間不再施用其他殺蟲劑。
4. 調查取樣方法 試驗記載豇豆播期、品種、施肥、用藥、天氣情況。藥效調查都在施藥后1周進行,調查采用“五點取樣法”,每點查4株,定點定株共20株做標記,調查時每株隨機采摘5條豇豆,每小區采摘100條豇豆,調查蛀莢數,計算蛀莢率,并對防治效果進行方差分析,用鄧肯式新復極差檢驗法(DMRT法)進行顯著性測定,計算公式如下:
蛀莢率(%)=(蛀莢數/調查總豇豆數)×100
防治效果(%)=[(對照蛀莢率-藥劑處理蛀莢率)/對照蛀莢率]×100
二、結果與分析(見附表)
據縣氣象局資料記載:試驗期間天氣正常,微風,最高氣溫34.9℃,最低氣溫17.0℃,平均氣溫26.1℃;9月總降雨日11天,雨量61.4毫米,屬顯著偏少年份(比常年偏少54%),適宜豆莢螟生長繁殖。3次施藥后24小時內沒有降雨,每次噴藥都在上午8~9時進行。
試驗地點歷年豆莢螟為害較重,由于試驗時間在初秋,蟲源較多,第一次試驗時大多數豇豆正值始花期,部分已結莢5~10厘米長,可能有幼蟲已蛀入花蕾或嫩莢中,所以調查時發現蛀莢率高。為此,進行了第二、第三次驗證試驗,使試驗更有說服力。試驗過程中未發現藥害等異常現象。
3次試驗藥后7天(即9月10日、17日、24日)分別進行防效調查,結果表明,6種農藥對豆莢螟防治效果有較大區別:3次試驗藥后7天防效最佳的是處理A,防效均在95%以上,其次是處理C,防效均在83%以上,表明這兩種藥劑對豆莢螟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處理B、E、F防效均在48%~60%之間,可見這3種藥劑防效不理想;藥劑D防效極差。
將3次試驗防效進行DMRT法顯著性測定,結果表明:經過3次試驗,處理A、C藥后7天防效都與其他4個處理之間達到極顯著水平,處理A與處理C除第一次試驗防效有顯著差異外,其他兩次驗證試驗防效差異不顯著;處理B、E、F3種藥劑經3次試驗,藥后7天防效差異不顯著,但第一、第二次試驗與處理D防效達極顯著水平。
三、小結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對于防治豇豆豆莢螟,經過3次試驗后,藥后7天防效以處理A即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5000倍液最佳,該藥劑具有非常好的滲透性,又有優異的內吸性,殺蟲活性極高,3次防效均在95%以上;其次是處理C即6%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500倍液,3次防效均在83%以上。因此,這兩種藥劑值得在生產上推廣應用,提倡交替使用。處理D即48%毒死蜱乳油900倍液防治效果極差,不建議生產上使用。
豆莢螟以初孵幼蟲蛀入嫩莢或花蕾中取食,造成蕾、莢脫落,防治關鍵時期在盛花期前后,而本試驗第一次用藥稍微有些遲。對豆莢螟的防治,宜采取“治花保莢”的策略,閩西地區重點抓住5~10月為害期防治,防治時間為花朵開放的每天上午7~9時,用藥效果最好。在重發季節、重發地區從豇豆第一朵花開始就應噴藥。3次試驗中對照小區的蟲莢率呈明顯減少趨勢,可能與試驗時間處于豆莢螟為害后期和試驗田塊蟲源減少有關,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探討。
(作者聯系地址:林偉明 薛德乾 福建省上杭縣農業局 郵編:364200;賴貴青 上杭縣臨城農技站 郵編:3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