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址選擇與雞舍建造
1. 雞場要距離主要交通干線、居民區500米以上,距離屠宰場、化工廠和其他養殖區(場)1千米以上,距離垃圾場等污染源2千米以上。雞場周圍環境空氣應符合《畜禽場環境質量標準》(NY/T388-1999)的要求。
2. 雞場應建在地勢較高,地面干燥,背風向陽,通風良好,土壤透水性好并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的要求,遠離噪聲的區域。
3. 雞場應有充足、方便取用并符合衛生標準的地下水或自來水,水質應符合《無公害食品 畜禽飲用水水質》(NY5027-2001)的要求。
4. 雞場有穩定的電力供應,場區內配有應急使用的發電機組。
5. 道路交通便利,雞場應鋪設專用的道路通往公用交通網,沿途無污染源。
6. 生產區、生活區、輔助生產區、廢污處理區要分開,且布局合理。糞便污水處理設施和尸體焚燒爐處于生產區、生活區的常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向或側風向處。凈道、污道嚴格分開,雞舍門口設有消毒盆,養雞場人員入口處設有更衣消毒室、淋浴室、換衣室。
7. 建舍面積按每1000只肉雞需200~300米2計算。雞舍以有窗雞舍和密閉式(遮黑)雞舍為主,高度不低于2.6米,跨度為9~12米,長度根據雞只容量而定。雞舍東西走向,平行排列,間距不少于15米。
二、工藝設計
遵循“全進全出”的原則,肉雞場全年飼養多批肉雞,每批采用育雛和生長育肥兩段飼養方式,墊料或網床平養,機械或人工給料、自動飲水,每批肉雞出欄后集中一次性人工清糞。
三、進雛前的準備工作
1. 雞舍。新雞舍只需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7.5克高錳酸鉀+15毫升甲醛,密閉1天后再通風。老雞舍要將使用過的墊料全部消除干凈,地面、墻壁、門窗用水沖刷干凈,墻壁用生石灰乳刷白,地面用火堿消毒,最后關閉門窗,每立方米空間用42毫升福爾馬林+21克高錳酸鉀進行熏蒸消毒。
2. 用具。飲水和喂料的用具用季胺鹽類消毒劑洗刷、消毒,并安裝調試好。
3. 飼料、藥品。備足育雛飼料和常規藥品。
4. 預溫。提前給育雛舍加熱,并調試火爐煙囪,保證無漏煙。
四、肉雞的飼養管理
1. 育雛階段(0~3周齡)。①溫度。1~3日齡保持為34~35℃,4~7日齡保持為32~33℃,以后每周下降2~3℃,直到降到21℃為止。炎熱天氣溫度過高,每周可降3℃;冬季每周可降2℃。②濕度。1~7日齡相對濕度保持在65%,7日齡后維持在60%。③通風。雞舍應根據房舍面積、肉雞日齡、雞只數量的不同,設置通風窗面積;規模養殖場安裝不同數量的風機,或采用縱向通風、濕簾降溫。④光照。整棟雞舍中的光照應分布均勻,開放式雞舍(塑料大棚或有窗雞舍)1~2日齡可采用連續光照48小時(包括燈光和自然光),以后采用23小時光照、1小時黑暗;光照強度1~5日齡以10~15勒克斯為宜(相當于每平方米3.65瓦),6~15日齡以10勒克斯為宜,16日齡以后控制在5~10勒克斯。⑤飲水。雛雞入舍前數小時將水槽裝滿水,使水溫與室溫保持一致,雛雞入舍后可立即飲用。為了防止雛雞呼吸道與腸道感染,可在飲水中加入鏈霉素、慶大霉素或卡那霉素,每只雞3000單位,每日飲兩次,連飲3天,從2~3日齡開始飲用。⑥開食。飲水2~3小時后開始喂料。飼料要營養全面,顆粒大小適中。自由采食,每日加料4次。⑦日常管理。墊料要保持干燥,食槽、飲水器每天清洗,舍內定期帶雞消毒。
2. 生長育肥階段(4周齡至出欄)。①溫度。室溫以15~18℃為宜,冬季保持在10℃以上。②濕度。控制在50%~55%,保持地面干燥。③光照。白天利用自然光,晚上人工補光。④喂料。每隔6~8小時喂料1次。控制喂量,使在規定的時間內剛好吃完。⑤喂水。每天清刷飲水器兩次,然后加滿清潔的自來水。⑥觀察、記錄。每天仔細觀察雞群,至少上、下午各1次。發現病弱雞及時剔除,隔離飼養,并做好記錄。
五、肉雞的免疫
1. 雞群免疫要符合《無公害食品肉雞飼養獸醫防疫準則》(NY5036)的要求。
2. 免疫程序參考下表:
(作者聯系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市畜牧站 郵編:53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