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地處黃河入海處的三角洲地帶,沿海潮間帶跨度大,灘涂平坦,潮上帶坡降小,地勢平緩,水深15米以內的海域面積為48萬公頃,加上黃河每年攜帶大量泥沙和有機物入海,河口附近海區營養鹽豐富,是魚、蝦、蟹、貝類良好的生長繁殖場所,尤其適合多種貝類生長棲息。其中文蛤個體肥大,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素有“天下第一鮮”之稱,為我市的名貴海產品,但自然資源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為此,我們在淺海灘涂進行了文蛤無公害健康養殖技術試驗,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將文蛤無公害健康養殖技術總結如下:
一、養殖場地選擇與整理
1. 養殖場地選擇。選擇風浪較小,底質穩定,潮流暢通,無污染,交通、通訊便利的海區。養殖區應選擇在中潮帶至潮下帶1.5米的淺海灘涂,而且要求灘涂平坦,底質松軟,細沙含量為65%~80%,海水鹽度為20‰~35‰,最好有淡水注入。
2. 養殖場地整理。場地選好后,在場地四周設置標志并配備必要的管理設施與檢測設備。放苗前,將灘面進行翻耕并整平,以疏松灘質,同時清除大型螺類、蟹類、魚類等敵害生物。
二、設置防逃設施
1. 圍網防逃。文蛤有因水溫等環境因子改變而遷移的習性,因此,在放苗前要在養殖區四周圍網防逃,防止文蛤遷移到養殖區之外,并阻止敵害生物進入養殖區。
①圍網面積。圍網呈圓形或長方形,面積一般為500~1000畝。
②設置方法。在養殖區用網目為1~2厘米、高度為1米的網片設置圍網,并每隔3~5米用一高2米、直徑為5~10厘米的木樁支撐固定。
2. 拉線防逃。大潮期間,文蛤易隨潮流長距離遷移到圍網跟前而積聚成堆,可在養殖區內設置拉線,用拉線割斷文蛤的黏液帶,阻止文蛤隨潮流移動,使之在養殖區內均勻分布。
①所用材料。聚乙烯細繩、木樁。
②設置方法。在養殖區內,先將木樁縱向和橫向成直線插好,木樁露出灘面30厘米以上,然后將拉線分別按縱向和橫向拉緊并栓在木樁上,線距灘面3~5厘米。
三、苗種的選擇與投放
1. 放苗時間。春季4~5月份、秋季9~10月份放苗。
2. 苗種規格與投放密度。放養密度視養殖區肥沃程度以及苗種規格而定,每平方米面積可投放殼長1.5~3厘米的文蛤苗200~300粒。
3. 放苗方法。漲潮前或退潮后將文蛤苗種均勻撒于養殖區的灘面上。
四、養殖管理
1. 防盜與防逃。要經常巡回檢查,防止文蛤外逃、被盜,發現圍網破損或木樁損壞后要及時修復。按時清理網上附著物,保持潮流暢通。
2. 拉線調整與圍網清理。由于潮流的作用和風力的影響,灘面與線桿會發生變化,致使拉線松懈,使拉線喪失阻止文蛤移動的功能,因此要及時調整拉線離灘面高度,及時更換損壞的線桿與拉線。另外,由于夏季藻類滋生以及其他物質的大量附著,會使圍網的濾水能力下降,因此,要及時清理圍網和拉線上附著物。
3. 清除敵害。隨著潮水以及季節的變化,常有螺類、蟹類、魚類等敵害生物以及其卵塊進入養殖區,因此要經常下灘將其清除,特別是要撿出泥螺、扁玉螺的卵塊。
4. 疏苗。及時疏散聚集在拉線下面和圍網附近過密的文蛤,以免引起大規模死亡。
5. 越冬管理。當年不能達到商品規格的養殖區,文蛤需要越冬。在11月中旬海水結冰前,將圍網和拉線設施撤下,待來年4月末至5月中旬前后重新設置。越冬前,需把養殖區潮間帶上部的文蛤,轉移到潮間帶下部或淺水海域養殖區,避免文蛤被冰沖撞,露出灘面而凍傷。越冬期間,尤其是下雪結冰期間,要經常巡視灘面,注意觀察冰下文蛤生活生長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五、收獲方法
文蛤一般生長到殼長4.5厘米以上時即達到商品規格,便可收獲上市。采捕時,捕大留小,輪捕輪放。文蛤主要采取腳踏法和刨灘法采捕。潮下帶淺水區的文蛤可采用腳踏法采捕,此法勞動強度小且不易損壞文蛤。在潮間帶無水灘面可用刨灘法采捕,即用蛤耙翻灘面,此法簡單,但勞動強度較大,并易造成文蛤破碎。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東營市東城黃河路206號市漁業技術推廣站 郵編257091)